摘要:结果她抬头一瞅电视,直接愣住——李白在XR里举杯,刘涛穿着AI算出来的汉唐裙子,巴黎街头的老外跟着《敦煌飞天》一起转圈。
除夕夜,我奶奶把饺子馅儿搅得啪啪响,嘴里嘟囔:春晚再不好看,也得听个响儿。
结果她抬头一瞅电视,直接愣住——李白在XR里举杯,刘涛穿着AI算出来的汉唐裙子,巴黎街头的老外跟着《敦煌飞天》一起转圈。
那一刻,厨房里的锅铲声停了,全家都凑到屏前,像小时候等赵本山出来一样。
162亿人次点击,听起来像天文数字,落到我家就是:我妈把手机竖屏投到电视上,说竖着看刘涛的裙子花纹更清楚;我侄子一边在B站刷弹幕,一边拿平板搜“春晚同款马面裙”,五分钟后下单成功;我爸嫌屋里吵,自己戴耳机听三维菁彩声,笑得像捡了红包。
新媒体占六成,不是谁逼的,是老头老太主动换台,因为大屏小屏都好玩。
语言类节目终于说人话。
《寒舍不寒》把租房青年拍成主角,房东阿姨一句“你把我房子住出了人气”把我媳妇听哭了,她去年刚被房东涨租赶走。
《那能一样吗》里AI代写检讨书,我妹边看边截图——她公司真有人用ChatGPT写年终总结,老板还夸他文笔进步。
笑点不再硬挠,挠的就是白天的憋屈,晚上当然笑出声。
幕后更狠。90后导演组把三星堆黄金面具拆成舞蹈动作,演员一抬手,博物馆门票预约就崩;AI剪辑师连夜跑算法,把我爸最爱看的武术节目剪成15秒短视频,配上周杰伦BGM,老头自己转发到退休群,收获一堆大拇指。
技术不再是冷冰的噱头,它把老记忆切成刚好一口吞的小块,牙口不好的也能嚼。
海外那端也上头。
巴黎分会场的法国小姑娘跳完飞天,把眼影画成敦煌配色,TikTok播放破千万。
我留学的老同学刷到后留言:原来春节不只有红包,还有能带走的颜色。
文化输出不靠喊,靠好看,别人先馋了,才会问菜谱。
有人担心年味被算法稀释。
我反倒觉得,年味就是一家人同时抬头的那一秒。
以前靠冯巩一句“我想死你们了”,现在靠8K镜头里刘涛裙子上的唐花纹,靠李白举杯时飘出来的长安雪,靠弹幕飘过一句“奶奶你看,那个飞天像你年轻时的围巾”。
形式换了,聚光灯还在,人还愿意围在一起,年就还在。
春晚不再逼谁守岁,它把门打开,你爱进不进。
可一旦踏进去,发现客厅比原来更大:奶奶去元宇宙分会场跟数字人合影,我爸在耳机里听三维鼓点,我媳妇抢完同款裙子回来继续包饺子。
我们不再被电视绑在沙发,却还是被同一种颜色、同一句台词、同一声鼓点悄悄拉成一圈。
技术再炫,也只是把“回家”两个字放大,让人一眼就看见。
能留到最后的,从来不是8K还是5G,而是人还愿意同时抬头。
只要这一秒在,年就炸不散,春晚就倒不了。
来源:博学的橙子P3Mk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