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学们,照片被恶搞做成表情包发到网上可能侵犯名誉权和肖像权!”11月7日下午,扬州市竹西中学的报告厅内,700余名初二学生专注聆听扬州大学法学院志愿者的普法宣讲,一堂鲜活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课正式开讲。
□ 本报记者 李源 李鑫津
“同学们,照片被恶搞做成表情包发到网上可能侵犯名誉权和肖像权!”11月7日下午,扬州市竹西中学的报告厅内,700余名初二学生专注聆听扬州大学法学院志愿者的普法宣讲,一堂鲜活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课正式开讲。
“一堂课”的诞生:回应时代之问的“精准破题”
数字化浪潮下,青少年“触网”低龄化、时长增加趋势明显,网络沉迷、信息泄露、网络欺凌、不良信息侵蚀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共青团中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1.3%,玩手机游戏的比例达62.8%,且逐年上升。扬州朱自清中学教师段玉梅的调研也印证,568名学生中有中度以上网络依赖现象的达26.1%,更有学生因抢夺手机与家长爆发激烈冲突。网络侵害的隐蔽性与强危害性更令人揪心,某中学高二学生小宇(化名)曾遭“开盒”侵权,个人信息被恶意公开,伴随大量恶意评论,使原本活泼开朗的他变得沉默寡言,而家长面对此类新型网络侵害往往束手无策。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堵’和‘禁’,更要做好‘疏’和‘导’。”扬州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网信委副主任张长金表示,单纯的执法整治难以根治问题,必须构建“预防为先、教育为主、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2021年,扬州启动青少年网络法治公益课堂,2024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施行后,市委网信办联合市教育局启动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i芽行动”,打造定制化网络保护普法课。扬州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蕴哲介绍,团队耗时3个月,调研20余所中小学,收集千余条意见建议,形成涵盖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预防、网络欺凌应对等六大模块的立体化体系,通过情景剧、模拟法庭、隐私保护红绿灯游戏等互动环节,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在学中悟。“遇到网络欺凌,要记住这三步:截图取证、及时举报、告诉家长老师!”课堂上,学生们踊跃互动,纷纷表示要做“网络小卫士”。
“一堂课”的延伸:从“单点授课”到“全域覆盖”
这堂课已从城市校园延伸至乡村学堂、千里之外的新疆牧区。“同学们,你们看这把漆扇上的纹路,是用天然颜料在水中晕染而成的,就像我们的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像颜料扩散一样,带来很多危险……”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天津南路社区的活动现场,扬州大学法学院普法宣讲团志愿者一边指导小朋友们制作扬州非遗漆扇,一边讲解个人信息保护知识。这场将“非遗”与“网络普法”相结合的特色课堂,是扬州“百场公益课堂”走出本地、服务更广大青少年的生动实践。
2024年暑期起,“扬法之声”宣讲团启动“E法同行”项目,将普法课带到新疆乌鲁木齐社区、高邮菱塘回族乡等地。针对乡村留守儿童法治素养薄弱问题,扬州创新“儿童主任+高校讲师团”双轨机制,8名“儿童主任”常态化宣讲,高校志愿者定期集中授课,形成链式传播效应。
“以前不知道孩子上网会有这么多危险,现在有了‘儿童主任’和志愿者的讲解,我们也学会了怎么引导孩子安全用网。”菱塘回族乡留守儿童家长马女士说,志愿者们用“唠家常”的方式讲课,通俗易懂,孩子听得进、记得住。
除了空间上的延伸,形式上更是多元创新。在扬州市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基地,学生们戴上VR设备,沉浸式体验“网络诈骗陷阱”;在“跟着地图学法”研学活动中,孩子们沿着《扬州市网络普法地图》指引,完成网络安全知识问答;线上平台上,“童话法庭晚间小课堂”“法治名师云课堂”等品牌栏目持续更新,《网络普法三字歌》《走开,网络暴力》等创意作品广为传播,让青少年随时随地都能“上课”。
为让课堂更具吸引力,扬州还推出形象IP“网信小蓝”及系列法治文创用品,让网络保护理念更易被青少年接受。截至目前,线上线下累计开展活动300余场,覆盖近40万青少年。
“一堂课”的支撑:全链条协同的“扬州实践”
40万青少年同上一堂课,背后是扬州为应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复杂性问题所构建的“四梁八柱”。“一堂课能走深走实,离不开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的全链条支撑,更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协同。”扬州市委网信办主任崔道锋表示,扬州始终坚持高位谋划,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改革事项清单,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立法上,率先修订《扬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纳入地方性法规。扬州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沈娟娟说,“有了法规和方案的支撑,我们的普法宣传更有底气,也能更好地联动各部门形成合力。” 执法上,开展“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E路护苗”等专项行动,开辟举报专区,集中整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司法上,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网络违法犯罪“露头就打”,审结未成年人利用电信网络实施犯罪38件。落实定制式帮教,“司法不仅是惩罚犯罪,更要守护未成年人的成长。”扬州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朱钧介绍,通过“一案一策”的帮教方案,帮助多名涉网络犯罪的未成年人回归正途。校家社协同层面,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开展“21天手机管理计划”,“扬老师”润心工作站开通线上咨询,“好网角”工程覆盖全市83个乡镇(街道),151个信息点、近2500名志愿者成为基层网络保护的“前哨”……扬州市教育局局长殷元松表示,“扬州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借助校家社协同育人之力推动网络文明教育、数字素养提升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向同行,让每一株‘幼苗’都能在数智化浪潮中向阳生长。”
下课铃声响起,竹西中学的学生们满载收获离场。这场覆盖40万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普法课”,既是对网络时代青少年行为边界的校准、安全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法治的浸润与责任的传递。在短视频沉迷、网络诈骗手段升级等新挑战下,这堂关于成长与守护的课,正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种下法治的种子,陪伴他们在数字浪潮中向阳生长。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