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急转订单:存储芯片卡脖子,手机厂排队等货,涨价要熬多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6:19 1

摘要:三季度产能利用率飙到95.8%,却主动延后手机订单,转头接满了存储、MCU的急单——这不是偏心,是存储芯片已经成了产业链的命门开关。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观潮星|用数据读市场,用逻辑看未来

当手机厂商还在为芯片成本焦虑时,中芯国际的一则公告,把半导体行业的“暗流”摆到了台面上:

三季度产能利用率飙到95.8%,却主动延后手机订单,转头接满了存储、MCU的急单——这不是偏心,是存储芯片已经成了产业链的命门开关。

手机订单让路:存储芯片成了“整机入场券”

中芯的操作,本质是产业链优先级的“大反转”。

放在一年前,手机订单是芯片厂的“香饽饽”,但现在,存储芯片成了“有没有资格组装整机”的入场券:客户哪怕备齐了CPU、屏幕驱动芯片,只要缺了NOR/NAND Flash,整机就是一堆零件。

更棘手的是“成本连锁反应”:存储价格涨得越狠,手机厂商越不敢随便下单——万一存了一堆高价存储,后续其他芯片成本压不下来,整机利润就会被吞掉。于是出现了荒诞的一幕:手机厂一边“抢存储抢破头”,一边“对其他芯片砍价砍到死”,中芯的手机订单延后,不过是这场博弈里的一个缩影。

“5%缺口=翻倍涨价”:存储行业的“敏感神经”

中芯提到的“供需波动5%,价格成倍变化”,戳中了存储芯片的“致命弱点”:这是一个“弹性几乎为零”的行业。

上游端,新玩家想进来?NOR/NAND Flash的验证周期长达12-16个月,从流片到量产还要再等半年,最快16个月才能摸到市场门槛——现在入场的厂商,2027年才能贡献产能,根本救不了当前的急。

下游端,需求是“刚性+恐慌性”并存:手机、汽车、IoT都在抢存储,客户“多囤货防缺货”的操作,又进一步放大了缺口。这种“供应卡死+需求猛增”的组合,直接把存储价格推上了“易涨难跌”的轨道——中芯说“高价位持续”,不是预测,是行业现状的必然结果。

国产厂商的“窗口期”:谁能接住这波“急单红利”?

中芯接急单的动作,藏着国产半导体的“关键机会”。

存储芯片的“替代门槛高”,对国产厂商是双重保护:一方面,客户不敢轻易换供应商(换一次要重新验证,风险太高),中芯的现有订单稳定性会持续;

另一方面,急单集中涌入,等于给国产厂商“练技术+扩产能”的时间窗口——等新厂商能量产时,中芯们已经把“应急市场”做成了“基本盘”。

更重要的是,这轮存储紧缺,让国产存储芯片从“备选”变成了“刚需”:

过去客户可能优先选国际大厂,现在“有货就能卖”,国产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快速“抢下来”。

国产存储厂商当前布局:三大阵营抢食“急单蛋糕”

1、 技术突破型(中芯国际、长江存储):

中芯国际聚焦NOR Flash和特色存储,凭借成熟工艺(28nm及以上)承接大量消费电子急单;

长江存储则在3D NAND领域实现突破,已进入华为、小米等国内终端供应链,部分高端产品可替代国际品牌。

2、细分赛道型(兆易创新、普冉股份):

兆易创新主打NOR Flash和DRAM,在汽车电子、IoT等细分领域市占率领先,近期订单排期已排至2026年一季度;

普冉股份专注于小容量NOR Flash,凭借高可靠性成为国内MCU厂商的核心供应商,急单量同比增长超80%。

3、新势力突围型(合肥长鑫、福建晋华):

合肥长鑫的DRAM产品已进入量产阶段,主要供应PC和服务器市场,近期获得国内整机厂商的“替代订单”;

福建晋华聚焦利基型DRAM,通过与国内封装厂合作,快速响应中小客户的急单需求。

这轮涨价,到底要熬多久?

答案很明确:至少12-18个月。

新产能的释放周期(16个月),决定了供应缺口不会在短期内填补;

而手机、汽车等终端的存储需求还在增长,“缺货-涨价-抢货”的循环还会持续。对产业链来说,现在不是“等降价”,而是“怎么在高价里活下去”

答案是,要么囤货锁成本,要么找国产厂商分一杯羹。

中芯的订单调整,不是一家公司的选择,是整个半导体行业“存储为王”时代的开始。

而国产厂商能否抓住这轮窗口期,从“替代者”变成“主导者”,或许就看谁能在这场“急单大战”里站稳脚跟。

来源:猩猩数星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