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最终消费仅是墨西哥一半,我们的生活水平到底处于什么位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06:00 1

摘要:我只能说如果单从数据上看,咱们的排名确实不咋地,根据统计2023年中国人均最终消费4936美元,墨西哥是9688美元,基本上就是我们的两倍!要知道墨西哥可不是什么发达国家啊,在我们的印象里墨西哥可是一个毒贩遍地,凶杀案频发的国家,他们的国民都削尖脑袋想要偷渡去

文/胡铁瓜

很多没出过国的人可能都对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那就是咱们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如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我只能说如果单从数据上看,咱们的排名确实不咋地,根据统计2023年中国人均最终消费4936美元,墨西哥是9688美元,基本上就是我们的两倍!要知道墨西哥可不是什么发达国家啊,在我们的印象里墨西哥可是一个毒贩遍地,凶杀案频发的国家,他们的国民都削尖脑袋想要偷渡去隔壁邻居美国刷盘子!

所以说咱们都不用跟美国比,就看同样是2023年统计的人均最终消费数据,法国是2.4万美元,德国是2.7万美元,就知道咱们有多大差距了,而美国直接冲到5.6万美元以上,是我们的十倍还多。

这感觉就像班里考试,你知道自己不算顶尖,但怎么也应该是中上游。结果成绩单发下来,你考了50分,扭头一看,平时感觉跟你差不多的同学居然考了100分,而学霸们都特么跳级了。这种错愕感,应该是许多中国人看到这组数据时的第一反应。

但我们真的如此“穷酸”吗?每天吃的三餐、身上穿的衣服、开的车、住的房子,难道生活质量真的只有墨西哥人的二分之一,美国人的十分之一?

由于不甘心只被数字左右,我试着用购买力平价(PPP)重新核算——这是一种考虑各国物价差异的统计方式,能更真实反映钱能买到多少东西。核算后,中国人均消费涨到了9586美元,而美国依然是5.6万美元,这说明我们的物价水平确实更低,同样的钱能买到更多实物。比如在墨西哥城买1公斤土豆要38.93墨西哥比索(约合14.92元人民币),而北京只要14.36墨西哥比索(约合5.5元人民币),价格直接低了63.1%;1公斤洋葱在墨西哥城卖40.38比索(约合15.47元),北京只要16.19比索(约合6.2元),差价近60%。可没想到的是,墨西哥的消费额经PPP修正后也涨到了1.6万美元,还是比我们高出一大截。这一下更让人困惑了,难道我们的生活水平真的不如墨西哥?

但这个结论总觉得和日常体感对不上。早高峰的地铁里,年轻人拿着最新款的手机刷着短视频,小区楼下的便利店24小时营业,生鲜、零食、日用品一应俱全,周末出门,要么自驾要么坐高铁,跨省出游当天就能往返,假期里,无论是海边度假还是乡村露营,到处都是举家出行的家庭。这种看着不穷和数据上很穷的矛盾,让我忍不住去翻找更有说服力的分析,直到看到中国金融40论坛的一份报告,才算找到了破局的思路——衡量生活水平,不该只比花了多少钱,而是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用实实在在的生活指标说话才更客观。

先说说“吃”这件最基本的事。民以食为天,能不能吃饱、吃好,是衡量生活水平的基础。各国饮食差异大,直接比吃了什么菜不现实,但人均卡路里供应和蛋白质摄入量这两个硬指标,能直观反映营养水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2年的数据,中国人均每日卡路里供应从1961年的1400千卡,一路涨到了3453千卡,早在2013年就超过了墨西哥,现在跟发达国家比也毫不逊色——法国是3500千卡,德国3600千卡,美国因为饮食结构偏油腻,达到了3900千卡,而墨西哥至今还停留在2700千卡左右,甚至不如我们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

更让人意外的是蛋白质摄入量。中国人均每天摄入蛋白质从1961年的40克,飙升到2022年的128.5克,这个数字竟然吊打了不少发达国家:德国107.4克,美国121.6克,日本还不到100克。能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中国的农业基础——作为农业大国,我们的粮食、蔬菜、肉类供应充足且价格亲民,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6.99亿吨,连续多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更重要的是饮食结构均衡,豆制品提供了大量优质植物蛋白,既实惠又营养。日常逛菜市场就能感受到,无论是生鲜肉类还是时令蔬菜,种类丰富且价格稳定,普通家庭每天都能吃上肉蛋奶,甚至可以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食材。反观墨西哥,虽然消费金额高,但受农业产出和饮食结构限制,主食以玉米、豆类为主,肉类消费集中在牛肉和鸡肉,且价格偏高,普通家庭很难实现顿顿有肉,这也是其蛋白质摄入量不足的重要原因。

除了营养,食品价格的差异更能体现花钱少但吃得好的现状。根据2025年10月的生活成本对比数据,北京的餐厅价格比墨西哥城低47.6%, groceries(食品杂货)价格低22.7%。一瓶500毫升的国产啤酒,墨西哥城卖32.43比索(约合12.42元),北京只要14.94比索(约合5.72元);1.5升的矿泉水,墨西哥城22.48比索(约合8.61元),北京仅10.25比索(约合3.93元)。这种价格优势让中国人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比(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24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5%,而墨西哥的恩格尔系数仍在35%以上,意味着我们花更少的钱就能实现饮食上的富足。

再看“穿”。衣服鞋子是刚需,也能反映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每年购买服装数量稳定在22件左右(估计袜子、内衣这类小件也包含在内),鞋子每年2双,这个水平和墨西哥基本持平——墨西哥人均每年买26.2件服装、1.8双鞋子,差距微乎其微。真正拉开差距的是发达国家,美国人均每年要买90件衣服加6双鞋子,差不多是我们的4倍,法国、德国、日本则介于中美之间。

但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那就是美国的高服装消费背后,是快时尚的泛滥和频繁更换的消费习惯。很多美国人买衣服追求一次性,穿几次就丢弃,造成了不小的浪费。而中国人的消费更偏向实用主义,买衣服更看重质量和性价比,虽然数量不算多,但单件穿着时间更长,利用率更高。更重要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服装供应链完善,从十几元的平价T恤到几千元的品牌外套,覆盖了不同收入群体的需求。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5.5万亿元,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1万亿元,服装类是仅次于家电、食品的第三大品类,消费者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款式,选择多样性远超墨西哥。

墨西哥的服装消费虽然数量略高,但受供应链限制,很多服装依赖进口,价格偏高且款式更新慢。在墨西哥城的普通商场,一件普通棉质T恤售价约300比索(约合115元人民币),而国内电商平台上同类产品只要50元左右,性价比差距明显。而且墨西哥的服装消费集中在中高端市场,低收入群体很难负担频繁购衣的支出,这和中国全民皆能消费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行”的方面,汽车消费是重要指标,但不能只看数量。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每千人汽车消费量是22辆,是墨西哥的2倍,但只相当于欧洲的60%、不到美国的一半。单看这个数字,似乎我们的出行条件还有不小差距,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结论就不一样了。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公共交通并不发达,大多数人出门必须开车,汽车是刚需,而中国的公共交通网络极其完善,高铁、地铁、公交覆盖广且便捷,很多人日常通勤根本不需要开车,甚至觉得开车不如坐地铁方便。

截至2025年7月,中国高铁里程已突破4.5万公里,领跑全球,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从北京到上海,高铁4个半小时就能到达,票价仅553元,而墨西哥城到克雷塔罗的高铁项目,2014年毁约后至今未能建成,目前往返两地只能靠时速100公里左右的普通火车,单程需要3小时,票价还比中国高铁贵30%。城市内部交通更是差距明显,2024年底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5.32亿人,渗透率提升至47.5%,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高峰时段订单响应率超过95%,而墨西哥城的网约车用户仅占总人口的15%,且主要集中在富人区,普通民众出行还是依赖老旧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不仅速度慢,安全性也堪忧。

在汽车消费本身,中国的优势也很突出。墨西哥市场上的主流车型多为老旧燃油车,一辆丰田卡罗拉的售价约45.4万比索(约合17.4万元人民币),而中国市场上同类车型售价仅10.9万元,且新能源汽车占比越来越高,2024年新增网约车中新能源车占比达89.4%,不仅环保,使用成本也更低。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汽车消费已经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10万元左右就能买到配置不错的家用车,而墨西哥的汽车普及率虽然不低,但很多家庭买的是二手老旧车,维修成本高,实际使用体验远不如中国消费者。

除了公共交通和汽车,共享出行的普及也让中国人的出行更便捷。截至2024年底,全国合规网约车达412万辆,持证驾驶员682万人,无论是城市通勤、跨城出行还是夜间出行,都能快速叫到车。而墨西哥的共享出行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车型少、价格高,很难满足普通民众的多样化需求。这种多种出行方式可选的现状,远比单纯的汽车保有量更能体现出行水平。

“住”是中国人最看重的生活指标之一,也是争议最大的领域,但数据不会说谎。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口人均建筑面积是38.8平米,和墨西哥的39.6平米几乎持平;日本是45.8平,美国则高达62.9平。单看城镇面积,我们确实不如美国、日本,但如果把农村人口算进去,差距会进一步缩小——中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早已超过40平米,很多家庭都有独门独院的房子,居住空间并不局促。

更重要的是住房质量和配套设施的差距。中国的城镇住房无论是商品房还是保障性住房,都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气,2024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已累计筹集172万套(间),五年间解决了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这些保障房不仅面积达标,还配备了电梯、绿化、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居住舒适度并不低。而墨西哥的住房状况堪称两极分化,1470万城市人口居住在贫民窟,约占城市总人口的20%,这些贫民窟缺乏基本的水电配套,道路泥泞、卫生条件差,甚至没有正规的污水处理系统,而富人区则是大面积的别墅,这种极端分化的住房状况,远不如中国人人有房住、住得舒适的现状合理。

在住房成本上,中国的优势也很明显。北京的房租价格比墨西哥城低11%,一套85平米的公寓月租金约25166元人民币,而墨西哥城同等条件的公寓月租金需要7.6万墨西哥比索(约合2.9万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正在持续发力,2025年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大约是过去10年建设规模的两倍,未来会有更多中低收入家庭能以低价买到或租到优质住房。而墨西哥的住房保障体系极其薄弱,政府对贫民窟采取放任不管的政策,低收入家庭想要改善住房条件难如登天。

除了衣食住行这些实物消费,服务消费的水平更能反映生活质量的高低,这方面我们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教育上,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是15.2年,和日本差不多,甚至高于美国的14.5年,只比德国的17.3年差两年。从小学到高中的义务教育普及,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基础教育,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91.8%,而墨西哥的学前教育普及率仅为75%,且贫民窟的孩子很难接受良好教育,每100个上小学的贫民窟孩子中,只有40个能升入初中,20个能上到高中,只有1个人能进入大学。

高等教育方面,中国的高校数量和质量都在稳步提升,2024年高校在校人数达3419.2万人,硕士招生人数118.57万人,博士招生人数17.11万人,而墨西哥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38%,远低于中国的59.6%。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2024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2%,很多专业的毕业生薪资甚至超过普通本科生,而墨西哥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毕业生很难找到对口工作,就业竞争力低下。

医疗方面,用人均预期寿命来衡量最直观——这是反映医疗服务水平、生活环境、营养状况的综合指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8.37岁,美国是79.61岁,差距不足两岁,日本则以85岁领跑全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香港特区的人均预期寿命高达85.77岁,位居全球第一,这也说明只要医疗资源和生活环境持续优化,我们的预期寿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更关键的是医疗保障的普及程度。截至2024年底,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约13.27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覆盖了几乎所有人群,2024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34913.37亿元,总支出29764.03亿元,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都能享受相应的报销政策,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就医负担。而墨西哥的医疗体系分为公立和私立两部分,公立医院设备陈旧、医生短缺,每千人医生数仅2.51人,和中国的2.52人基本持平,但分配极不均衡,贫民窟几乎没有正规的医疗设施,私立医院虽然条件好,但价格昂贵,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这也是墨西哥人均预期寿命仅75岁的重要原因。

旅游消费方面,中国的优势不在于国际旅游次数,而在于国内旅游的普及和质量。2024年中国国内旅游花费达5.75万亿元,人均每次旅游消费1024.04元,创历史新高,45岁以上的中老年旅游者合计出游11.94亿人次,占据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36.81%,成为重要客源。这背后是中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网络,从海南的海边度假到新疆的草原露营,从西安的历史古迹到上海的都市风光,不用出国就能体验多样化的旅游场景。

虽然中国国际旅游人均每年仅0.1次,远低于美国的0.5次,但这更多是受假期结构和消费观念影响——中国人的假期以小长假为主,更适合国内短途游,而美国的假期更长,且国际旅游目的地更多。更重要的是,随着出境游的逐步恢复,我们和日本的差距正在缩小(日本人均每年国际旅游0.16次),2024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35亿人次,同比增长200%,旅游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而墨西哥的国际旅游人数虽然不低,但主要集中在坎昆等旅游城市,普通民众的旅游消费能力有限,国内旅游资源也远不如中国丰富。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的很多指标都不差,甚至超过墨西哥,为什么人均消费金额会差这么多?核心原因在于物价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以及统计口径的局限性。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很多商品都是本土制造,省去了中间环节和高额关税,物价相对较低。根据2025年10月的生活成本对比数据,北京的整体生活成本(不含房租)比墨西哥城低14.8%,包含房租则低13.6%,食品、饮料、服装等日用品价格普遍比墨西哥城低20%-60%。同样的消费金额,在中国能买到更多东西,自然会让美元计价的消费额显得偏低。比如花100元人民币,在中国能买5公斤猪肉,在墨西哥只能买2.5公斤,花500元,在中国能买一件品牌外套,在墨西哥只能买一件普通棉质外套。

更重要的是,国际通用的消费统计方法主要以货币金额为核心,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国家的消费结构差异。中国的消费中,实物消费占比高,且很多实物消费的价格被低估,而墨西哥的消费中,服务消费占比高,且服务价格偏高,比如餐饮、娱乐等,这也导致其消费金额看似更高。中国金融40论坛的报告也指出,衡量消费水平应该从金额导向转向结果导向,看实际获得的商品和服务质量,而不是单纯看花了多少钱。

另外,储蓄率的差异也影响了消费金额。中国人的储蓄率长期保持在45%左右,远高于墨西哥的20%,这并不是因为没钱花,而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注重未雨绸缪,且教育、养老等方面的储蓄需求更高。而墨西哥的储蓄率偏低,更多是因为活在当下的消费观念,且很多家庭没有能力储蓄,只能“月光”,这种消费模式虽然推高了消费金额,但并不意味着生活水平更高。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人均消费是墨西哥的一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到底处在什么水平?答案已经很明确,如果只看数字,我们确实偏低,但如果看实际的生活体验——能不能吃饱吃好、有没有地方住、能不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出行是否便捷、生活是否有保障,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仅不低,反而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墨西哥,正在稳步向发达国家靠拢。

而且像我一样去过很多国家的朋友,莺歌都会有一个深切体会,那就是发现中国的消费真的算是全球最低国家之一了!

另外真觉得墨西哥这种国家生活水平比咱们好的人,其实可以赶紧润去那里啊,美国去不了,去墨西哥不至于去不了啊!什么?你说连买机票的钱都没有?那我只能说,你这是不管在哪个国家生活水平都高不了啊!

来源:胡铁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