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嵬坡杨玉环的死是玄宗的断尾求生。兵变的那些人可不是大头兵,而是长安土著,最低也是中产阶级。相当于现在在京城四环以内有房有车有商铺,年薪几十万,老婆儿子热炕头的那些人,结果现在全没了,他们仓促之下被玄宗忽悠出了长安,家人生死未卜,这么大的怨气,必须撒出去,本来
泪水打湿数据线,边刷头条边触电,师友们好,我是轻尘,一个不太正经的历史小编,今日话题:“假设李隆基狠心保下杨玉环的话,陈玄礼真的敢杀皇帝吗?”
马嵬坡杨玉环的死是玄宗的断尾求生。兵变的那些人可不是大头兵,而是长安土著,最低也是中产阶级。相当于现在在京城四环以内有房有车有商铺,年薪几十万,老婆儿子热炕头的那些人,结果现在全没了,他们仓促之下被玄宗忽悠出了长安,家人生死未卜,这么大的怨气,必须撒出去,本来是冲着玄宗李隆基的,多亏了陈玄礼祸水东引,现在就死了个杨国忠和杨玉环,这结局李隆基给陈玄礼磕一个都不过分...
马嵬坡前的黄沙,掩埋了杨玉环的香魂,也定格了大唐由盛转衰的拐点。千百年来,人们总在猜想:若当时李隆基铁了心要保下这位倾国倾城的贵妃,统领禁军的陈玄礼,真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弑君吗?答案,藏在兵变背后的军心民意与时代积弊里。
这场兵变从不是陈玄礼一人的冲动之举,而是禁军将士积压已久的怨气总爆发,彼时的禁军士兵绝非寻常"大头兵",多是长安土著,祖上有功勋加持,家境殷实者不在少数——相当于如今在京城四环内有房有车有商铺、年薪几十万的中产阶层,本该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度日。可李隆基一句"迎战叛军"的承诺尚未兑现,便带着他们仓促逃离长安,连家眷财产都来不及顾及。长安城里的亲人生死未卜,半生积累的家业可能毁于一旦,这般滔天的怨气,总得有宣泄的出口。
而杨家,早已是众矢之的,杨国忠本是地痞流氓,无才无德却身居相位,任职期间毫无建树,只知结党营私;杨玉环受宠多年,家族鸡犬升天,早已引发朝野上下的普遍不满。此前只因李隆基的皇权至高无上,无人敢触其锋芒,如今皇帝仓皇西逃,权威扫地,压抑已久的仇恨便顺势找到了宣泄口。在士兵眼中,杨国忠死有余辜,而被视为"祸根"之一的杨玉环,自然也难逃追责。
更关键的是,唐朝的士兵本就以跋扈闻名,唐末期的军队早已盘根错节,将士相互通婚,形成了势力庞大的兵世家,就连当官的都要看士兵脸色行事。长安禁军更是其中的典型,跋扈程度比起董卓的西凉军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们眼中,所谓的皇权不过是实力加持的附属品,真到绝境,"皇帝"二字根本约束不了他们手中的刀。陈玄礼虽对李隆基忠心耿耿,但兵变之际,众兄弟能给他开口说话的机会,都是他平时积德,而他能做的,更多的是顺势引导,而非逆势压制。
说到底,马嵬坡之变本质是李隆基的"断尾求生",禁军早已暗中投向了太子李亨,兵变的最初目标其实是李隆基本人,诛杀杨国忠与杨玉环,不过是双方妥协的结果。士兵们念及旧情,也深知弑君的政治风险,才在达成目标后收手——能让他们放弃家人生死未卜的怨气,只处死两人便平息风波,李隆基即便给陈玄礼磕一个都不算过分,没被直接弑君,已然是士兵们克制的结果。
若李隆基执意保下杨玉环,便是要阻断士兵怨气的唯一出口,彼时的禁军早已不是忠于皇帝的私人卫队,而是被现实利益裹挟、被仇恨点燃的武装力量。陈玄礼即便有心护主,也无力对抗群情激愤的将士,要么被士兵抛弃,要么只能顺应军心。届时,士兵们连家眷家业都已舍弃,又何惧背负弑君之名?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伦理,在生存危机与滔天怨气面前,早已不堪一击。
马嵬坡的悲剧,从来不是陈玄礼敢不敢杀皇帝的选择题,而是李隆基保不保得住杨玉环的必答题。当皇权失去民心与军心的支撑,再深的宠爱也护不住枕边的人,这便是乱世之中,最残酷的现实。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吧,感谢观看。
祝情长久,事如意,人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轻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