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辽宁舰的航迹划破南海碧波,当高铁以350公里时速穿梭山河,当5G信号覆盖珠峰之巅,我们总为“中国速度”惊叹不已。
当辽宁舰的航迹划破南海碧波,当高铁以350公里时速穿梭山河,当5G信号覆盖珠峰之巅,我们总为“中国速度”惊叹不已。
但很少有人深思:这改天换地的成就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精神根脉?四十年光阴流转,答案愈发清晰——今天每一棵庇荫后人的“参天大树”,都源自毛主席当年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亲手播下的希望之种。
1949年的中国,是真正的“烂摊子”:工业几乎为零,铁钉叫“洋钉”、煤油叫“洋油”,连基本生活用品都要依赖进口;
八成农民没有土地,灾年逃荒是常态;全国文盲率高达八成,无数人一辈子不识自己的名字。
面对这样的困境,毛主席没有退缩,而是带着中国人攥紧了“自救”的拳头:《土地改革法》让农民分到了祖辈梦寐以求的田地,扫盲夜校让“睁眼瞎”学会了写“中国”二字,“一五计划”让东北的机床厂、华北的钢铁厂撑起了工业骨架。
那些年的中国,是在逆境中“硬拼”出来的。
苏联撤走全部专家、带走图纸,西方层层封锁,三年自然灾害让粮食短缺,可毛主席一句“砸锅卖铁也要搞”,让科学家们在戈壁滩上住土坯房、喝雪水,用算盘算出核数据,硬是在1964年炸响了第一颗原子弹,两年后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让《东方红》旋律响彻太空。
与此同时,红旗渠的民工们一锤一钎凿穿悬崖,漳河水顺着渠槽滋养旱地;淠史杭灌区纵横交错,让“望天收”变成“吨粮田”;
工厂里的工人们喊着号子,让工业产值从1952年到1978年年均增长11.4%。
这不是奇迹,是中国人凭着不服输的劲儿,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刨”出来的生路。
很多人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腾飞,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改革开放的底气,早已在那些年的奋斗中筑牢。
当年扫盲班识了字的农民,后来成了乡村振兴的种粮能手;工厂里练出的技术工人,成了改革开放后的车间骨干;
“两弹一星”撑起的国际话语权,让中国在招商引资、技术引进时腰杆硬气;
当年修的水渠、建的电厂,如今依然在为现代化建设赋能。
就像种树,没有早年深耕土壤、扎根培土,哪来后来的枝繁叶茂?
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前人栽下的“阴凉”:航母编队守护海疆,这是“两弹一星”奠定的安全基石;
高铁、5G领跑世界,这是早年工业体系打下的技术底子;
脱贫攻坚让近亿人脱贫,这是“为人民服务”初心的延续;
乡村小学的孩子用上平板电脑,这是扫盲运动种下的知识种子结出的果实。
毛主席当年播下的,从来不只是工厂、机床、水渠这些有形的“种子”,更是“中国人要挺直腰杆”的骨气,是“实事求是”的做事准则,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这颗种子,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如今,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熬夜攻关,工人在车间里打磨精度,农民在田间地头改良品种,老师们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续写着奋斗故事。
工具变了、时代变了,但那份不服输、敢拼搏、为家国的劲儿,和当年修红旗渠、搞“两弹一星”的先辈们一模一样。
四十年回望,不是沉湎过去,而是看清根脉。
毛主席当年种下的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了中国的一片天。
而我们这一代人,既要守护好这片“森林”,更要继续播撒新的种子,让这份精神代代相传。
你身边有没有传承着这种奋斗精神的故事?或者你认为毛主席当年播下的“种子”中,哪一颗对今天的影响最深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一起致敬先辈、砥砺前行!#怀念领袖毛主席#
来源:优雅高山8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