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有三坎,熬过就长寿:三坎是指哪三年?55岁后请重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02:02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大爷今年68岁,患糖尿病已经14年,血糖控制得还算平稳。但他常说:“糖尿病,不怕病本身,就怕过坎的时候熬不过去。”这话听着有点玄,其实背后有科学依据。

糖尿病不是一天把人拖垮的,而是慢慢“啃”身体的病。尤其是55岁以后的三道“坎”,是无数糖友的命运转折点。如果能熬过去,活得久、活得好不是梦;但要是没挺过,那就可能是各种并发症接踵而至、生活质量雪崩式下滑。

那这“三坎”到底是哪三年?它们又意味着什么?糖尿病人该怎么过这三道关?咱们今天来把这事讲清楚。

第一坎:确诊后第5年——从无感到有感,是关键分水岭

很多糖友在确诊初期,感觉并不严重,甚至觉得“除了血糖高点,别的没什么事”。确实,2型糖尿病在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这也是它被称为“沉默杀手”的原因。

但到了确诊第5年左右,情况就开始变化了。

为什么是第五年?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项研究,确诊5年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开始显著上升。尤其是视网膜病变、微量白蛋白尿、周围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开始悄无声息地找上门来。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尤其是微血管系统。一开始身体还能“兜底”,但到第五年,弥补能力下降,坏账开始爆发。

怎么过这一坎?

· 坚持定期体检:比如每年做一次眼底照相、尿微量白蛋白检查,早期发现并发症迹象。 · 控制好“三高”:不仅是血糖,还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三高叠加对血管的杀伤力是指数级的。 · 别让血糖波动太大:比起单纯的“血糖高”,血糖忽高忽低对血管的破坏更可怕。要避免暴饮暴食、漏服药等行为。

第二坎:确诊后第10年——大血管并发症开始“发力”

如果说前五年是“潜伏期”,那第十年就是爆发期。

根据国家糖尿病临床研究中心的数据,糖尿病患者在确诊10年后,心脏病、脑卒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上升。

这时候的问题,不仅是血糖高,而是“血管系统全面老化”。

特别是一些糖友,本身体重高、血压高、脂肪肝,患糖尿病10年后,如果血糖管理不到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常人高出2~4倍。

怎么熬过这一关?

· 主动查“三高”以外的“四项”: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踝肱指数(ABI)、同型半胱氨酸。别等发病再查! · 服药要联合、别单打独斗:糖尿病不是只吃降糖药那么简单,很多人需要同时服用他汀类、降压药、抗血小板药。 · 加强运动,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别小看这个动作,运动是防心梗的“灵丹妙药”,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第三坎:确诊后第15年,或年龄过65岁——肾、眼、神经全面“告急”

到了这个阶段,很多患者身体已经出现“系统性衰退”。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这“三大并发症”,此时很可能已经“合体登场”。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长期跟踪数据,糖尿病患者在病程15年以上时,至少50%以上出现一种以上并发症。

尤其是糖尿病肾病,一旦发展到蛋白尿阶段,10年内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高达30%。

怎么应对这一阶段?

· 肾功能监测要常规化:每半年查一次肌酐、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eGFR,别等水肿了才知道肾出问题。 · 饮食上控制蛋白摄入:尤其是肾功能开始下降的患者,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负担,要听营养师意见。 · 保持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少糖友在这个阶段情绪低落,焦虑、抑郁会反过来影响血糖管理。家人支持,必要时心理干预,不能忽视。

55岁后,糖尿病人要做这4件事

很多人确诊糖尿病的时候,正值中老年。55岁以后,身体代谢能力下降,病程也逐渐拉长,必须更加重视管理。

下面这4件事,糖友们越早开始做,活得越久、越稳。

1. 建立“血糖日记”

别靠感觉吃药,每天测血糖、记录饮食和运动情况,能帮助医生判断用药是否合理。

2. 不只控糖,还要“控体重”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根源之一。哪怕只减重5%,也能明显改善血糖和血脂水平。

3. 饮食不是忌嘴,而是结构调整

糖尿病饮食不是“啥都不能吃”,而是增加膳食纤维、降低高GI食物、控制总热量。

4. 定期复查,别怕“麻烦”

血脂、血压、眼底、肾功能、神经感觉,这些检查不能偷懒。糖尿病不是靠“感觉”管理的病。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需要终生管理的慢性病。

这三道坎,不是命运设下的陷阱,而是身体给我们的“提醒信号”。只要你提前警觉、科学应对,就能活得比没糖尿病的人还健康。

别怕糖尿病,怕的是不当回事。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 3.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并发症关系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1期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www.nhc.gov.cn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九龙健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