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个将军,帮助李世民披荆斩棘,却鲜少被后人提起,他是谁?没有他,贞观之治可能都难以为继;没有他,李世民的贵胄之路,还会被一场场突厥铁骑阻断。
有一个将军,帮助李世民披荆斩棘,却鲜少被后人提起,他是谁?没有他,贞观之治可能都难以为继;没有他,李世民的贵胄之路,还会被一场场突厥铁骑阻断。
答案很简单,他就是唐朝名将——李靖。
李靖出身并非寒门,也谈不上显赫。他的家族在北方一带有些田地,父亲是一名地方官,母亲在家中操持些乡间家务。
李靖从小爱读兵书,银烛一盏,常常伏案苦读《六韬》《三略》,夜深人静时,还在庭院里挥剑试招式。有人笑他痴,可他却说:“若不先习武,何以保家卫国?
”
李靖初任地方小吏,闲时便随父亲出入军营。那时候,北方烽火不断,边境匈奴、突厥来回侵扰,田野炊烟被一笔勾去,老百姓流离失所。
李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告诫自己:当将领,不光要懂兵法,更要懂人心。
于是他总在将士饮食起居上下功夫,跟士卒杂陈同食一床草席,有时还自己擀面做饼,脸盆一侧火炉一头,就那样和士卒一同狼吞虎咽。人心所向,他的威名也就逐渐传开了。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最头疼的敌人是东突厥。突厥人骑射厉害,善于夜袭,一到乱石滩就能从石缝里窜出来。
李世民为此几次大发雷霆,却也束手无策。直到李靖被任命为定襄道行军总管,肩披铁甲,率领宋、薛、平卢等路精锐三个军区的兵力,才彻底扭转了局面。
那次会战,李靖先让一支轻骑装作袭扰敌军侧翼,突然败退,引得突厥主力追击。正当他们一路飞奔过一条狭长河谷时,李靖已率主力埋伏两侧山头。
夜色中,只听一声令下,“火绳一响,霹雳震天”,两个天鹰炮同时齐发,火光冲天,敌阵大乱。山石滚下,火把映红了半壁山崖。
突厥众人惊慌失措,踏死了良多战马,被乱石与铁骑夹击,斩首八千,生擒大将者不可胜数。战后,李靖策马掠过战场,踩着尸体的血粘了靴底,他却连声说:“可怜他们,也不过是寻找生计,却误入此道。
”那一刻,他的悲悯与决断,令士卒无不动容。
此战一胜,边疆长治久安。李靖的名字,从此成为突厥人最忌惮的“镰刀将军”。
可他却并未沉醉于胜利,而是立刻疏浚河渠,重建城防,设立粟盐于边郡,奖赏耕者,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以铸长久之基”,他常说。
不止于边疆,李靖在朝廷也屡献良策。贞观初年,粮储吃紧,官府颁布了新一轮盐铁专卖法,却引发众多州县乱象。
李靖在殿前请说:“若国不先安内,何以恃外?今盐铁之政宜简则简,贡赋宜轻则轻,给养充足,方可有余力御突厥。
”李世民拍板照办,并授予他司空之职。从此,户口增多,田畴得耕,库藏渐盈,社稷之基更稳。
更关键的一役,是高句丽之战。李世民亲征,李靖受命为前锋都督,率五路大军合击。
自京都出发,途经洛水长堤,三千战船整列,水面雾气缭绕,如天兵下凡。李靖率大军登岸,他登高声喝:“破釜沉舟,万众一心!
”一声令下,全部战船急流直下,直插敌岸。高句丽守军还未来得及合兵集结,便被掀入水中。
李靖接着易装潜行,夜袭平壤,城墙松动处,他亲自带队拆下城门枋,放开大军,一举拿下城池。那一夜,漫天烽火如黎明,城中百姓见到唐军放下武器,得以不伤一兵一卒,颇为骇然。
刚刚平定高句丽,朝中却出现了嫉才之风。有人讥笑李靖:“前回胜利,全靠李世民英明神武,何必吹嘘一个司空?
”李靖背后却并不争辩,他私下对随从说:“成与败,他人只看结果;忠与奸,史册唯心铭刻。只要细节别丢,何惧后人不知?
”
可李靖与李世民的深情厚谊,却不在战场与朝堂可完全体现。那次玄武门事变,李靖虽未身居中枢,却在李世民的秘密奏折中署名“李靖恪守军机”,为太宗夺门之举提供情报与兵力调配。
若无他在京兆尹、左神策军押衙之间穿梭报信,李世民恐怕连忙举兵的时间都难以争得,更别说一举夺得天下大权。
事变平定后,李世民开庆功宴,举杯对他说:“靖卿且坐此席,若无卿助朕洞察四方,朕又安得此位?”李靖却拱手一笑:“家国在肩,吾等本分。
今日之功,不过履职耳。”
从此,贞观初年,李世民把政事交给房玄龄、杜如晦,重大军事多倚李靖。十年之间,边关不乱,民心大定,文武百官上下齐心,蔚为盛世。
如今我们提起贞观之治,总说是李世民、魏征、房玄龄,却很少有人想起——正是这个默默无闻却又威名赫赫的“镰刀将军”,才让李世民能够稳固根基,凭借铁血与谋略,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一段王朝岁月。
有人会问:“若没有李靖,贞观盛世是否也会到来?”追本溯源,天下大势虽有千钧之力,但终究要依附于一两个关键人物。
李靖的出现,正是那枚举足轻重的天平砝码:他让边疆不再受侵扰,让朝堂免于饥荒困顿,又在暗处助李世民夺得帝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李靖,李世民或许也会登基,可要想写就一部《贞观之治》的百科全书,却再也凑不出如此多的传奇细节。
信息来源:[《资治通鉴》];参考资料:[崔慧峰:《李靖传》]。
来源:魔法雪碧JSkgsx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