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跨越山海:华西医院在非洲的50载健康守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02:35 1

摘要:从莫桑比克马普托湾的晨光到圣多美岛的晚风,半个世纪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白衣身影始终活跃在这片非洲土地上。他们带着手术刀与听诊器,携来技术与希望,一批又一批的医疗队、上百位医者的接力奉献,在中非医疗合作史上写下了温暖而厚重的篇章。

中国与非洲的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建交历史都可以追溯到50年前。

从莫桑比克马普托湾的晨光到圣多美岛的晚风,半个世纪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白衣身影始终活跃在这片非洲土地上。他们带着手术刀与听诊器,携来技术与希望,一批又一批的医疗队、上百位医者的接力奉献,在中非医疗合作史上写下了温暖而厚重的篇章。

今天,《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专栏,带大家一同了解华西医生在非洲这片土地上的故事。

1 初启征程

从应急支援到常态化坚守(1976-2012)

1976年4月,距离莫桑比克独立10个月后,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前身)便响应国家号召,选派4名骨干组成四川省首批援外医疗队,由叶政书教授带队前往莫桑比克,由此开启了华西医院长达半个世纪的医疗援非征程。

首批医疗队员们胸怀满腔热血,致力为非洲人民带去优质医疗。面对艰苦的环境和未知的困难,他们充满着斗志和信心。“我们胸中沸腾的是热血,肩上扛起的是国家使命!”叶政书说道。

1976年四川省首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出国前留影

彼时的莫桑比克百废待兴,医疗资源极度匮乏,20余人的医疗队被分派至两个城市。华西医院眼科医生杨兰芬所在的太特市更是条件艰苦,她回忆道:“手术室连基本的消毒设备都没有,我们只能用煮沸的盐水替代消毒液。平日里我在眼科的工作基本是看门诊和做手术。如果其他科室有需要,我也会去协助手术,打个下手。”一人分饰二角虽然辛苦,但也让每一次治疗多一份保障。1982年,华西医院普外科彭德恕教授带着手术器械箱奔赴莫桑比克,在简易病房里完成一台台手术,甚至到达偏远乡村为村民诊治疾病。

1988年,国家对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医疗援助拉开序幕。心脏内科王尔乔教授成为首位踏上圣普的华西人,在当地诊治大量心绞痛患者;1990年,我院胃癌中心陈佳平教授担任队长,泌尿外科田兆雄教授、耳鼻喉科李昌林教授加入到第二批援圣普医疗队中。陈佳平教授回忆:“当时任务艰巨,医疗队用简易的钢丝锯为患者做开颅手术;大家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还获得了优秀荣誉。”到了1992 年,华西医院派出5位医生参与第三批援圣普医疗队,接棒援助。

第三批援圣普医疗队中的马行一作为少有的内科援外医生,在当地开展了许多从无到有的诊疗技术,比如急慢性肾功衰及透析治疗;麻醉科罗朝志医生的加入更是填补了当地无麻醉医生的空白。

1994年我院马行一教授(右一)

所在的第3批援圣普医疗队和当地官员合影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受国际形势影响,援外工作曾一度暂停,但这段岁月里播下的友谊种子已然生根。

2 重启合作

从技术输出到能力建设(2013-2020)

2013年,华西医院重启援外医疗工作,此时的援助模式已从单纯的临床支援,升级为“技术+设备+培训”的立体化帮扶。2013年11月,血管外科马玉奎教授担任医疗队队长、药剂科阳浩药师参与了援助安哥拉的医疗队,由此拉开新世纪、新阶段援外的帷幕。

2014年10月,麻醉科汤朝荣与翻译莫鹏加入第20批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在马普托中心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不仅要完成手术,更要教会当地医生独立操作” 成为了新一代援外医者的共识。

2016年12月26日,中圣普恢复外交关系的消息传来,华西医院48小时内便组建了考察组。2017 年2月1日,此时还在春节假期中,华西医院派出时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党支部书记罗凤鸣、心脏内科蒋凌云、血管外科马玉奎、翻译莫鹏、厨师王永5人组成的紧急援外医疗队并携带一大批药品器械奔赴圣普,成为两国复交后首个落地的医疗援助项目。

2017年我院罗凤鸣教授所在的

第12批援圣普医疗队救治当地病患

让援助突破时空限制

华西医院还引入远程医疗技术,让援助突破时空限制。

2019年4月,华西医院向莫桑比克、圣普两个受援医院同时捐赠远程会诊设备,在时任莫桑比克医疗队队长金涛、圣普医疗队队长陈亿的协助下,搭建起我国在非洲的首个跨国医疗网络。当月举行首次远程培训中,泌尿外科王坤杰教授主讲《尿道狭窄的诊治及最新进展》。时任中国驻莫使馆苏健大使在现场见证并表示:“华西医院派出的以金涛为队长的第22批援莫医疗队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多项创新惠及了更多莫桑比克患者。”

2019年我院与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

开展首次国际远程会诊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远程医疗这份“云端守护”愈发重要。在圣普,第15批援圣普医疗队队长陈亿带领队员主动延期8个月,利用远程平台组织12场防疫培训,并指导在当地建设方舱医院;在莫桑比克,感染科专家们通过远程视频为当地医护讲解诊疗方案,当年7月,马普托中心医院特意致信中国政府:“华西专家的远程指导,为我们筑起了生命防线。”

2019年我院向圣普、莫桑比克

捐赠远程会诊平台并挂牌国际网络联盟医院

3 深度融合

从项目合作到命运与共(2021-2025)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建交 45 周年之际,华西医院的援外工作迈入了 “本土化培养”的新阶段。

2021年9月,第十七批援圣普医疗队队长、血管外科医生杨轶赴任,他们与圣普国家电视台合作,制作“使用含氟牙膏正确刷牙”“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居家健康教育”“中医穴位按摩增强抵抗力”等葡语科普动画及视频在黄金时段播放,队员李侨甚至用葡语自行编写配图文案,还出镜全葡语讲解。

2022年,由第23批援莫医疗队队长廖邦华组织的莫桑比克首届腹腔镜微创技术培训班结业,此次培训为期两个月,共计40余名学员参培,其中4名学员考核成功获得结业证书。

2022年第23批援莫医疗队队长廖邦华组织的

当地首届腹腔镜微创技术培训班结业合影

打造高水平临床技能中心

2022年8月,两个“中非对口合作医院建设项目”同时通过国家卫健委评审: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建设国家级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在圣普中心医院重点打造麻醉科和重症医学科。随即华西医院出版由第17批医疗队李侨、杨轶主编的葡语版《临床常见心电图手册》捐赠给马普托中心医院和圣普中心医院;2023年捐赠由华西医院自主研发的智能腔镜培训系统设备给马普托中心医院。截至2024年,第24批援莫医疗队队长张浩利用该培训系统已在莫桑比克培训近50名医生,其中30人通过考核获得结业证书。

2023年第24批援莫医疗队队长张浩

指导当地医生智能腔镜培训

人才双向交流让友谊愈发深厚

2023年9月,4名圣普医生来到华西医院进行为期两年的进修,并于2024年8月到北京参加中非论坛。其中Darinela 医生作为在华医生代表在中非论坛上发言:“很感激能有此次机会到中国、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学习,在这里学到的技术,能让我们国家的重症患者生存率大幅度提高。”

2024年8月,时任华西医院党委书记李正赤随四川省代表团访问圣普,为圣普中心医院带来了麻醉系统、腔镜模拟器等关键设备和紧急药品,还为新建的 CCU 病房挂牌,病房现已在赵林勇队长的协助下收治病人。同月,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大外科主任 Atilio 带队一行7人来访,观摩手术后由衷赞叹:“华西的技术和精神,正在改变非洲的医疗格局。”

2025年3月,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四名外科医生来华西医院胸外科、骨科、康复科等进行短期进修学习,结业仪式上学员们表示:“中国医生不仅教会我技术,更教会我‘医者仁心’的真谛。”2025年9月,华西医院郭应强副院长率队一行8人到马普托中心医院交流,并出席华西医院捐赠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揭牌仪式,华西医院为其捐赠了20余万元的教学模具,并演示如何使用教学模具,指导正确进行CPR等技术。

2025年8月我院为圣普进修医生

举行两年规范化培训结业仪式

2025年9月郭应强副院长在马普托中心医院

参加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揭牌仪式

4 薪火相传

50 载守望中的精神密码

2025年6月,央视 CGTN 推出中莫建交50周年纪念专题片《仁心跨越山海》,镜头记录下这样感人的场景:在莫桑比克,第25批医疗队队长马立泰接棒第24批医疗队队长张浩开展培训;在中国成都,首批医疗队队员眼科杨兰芬教授抚摸着一张张老照片,回忆50年前在莫桑比克进行医疗援助工作。这些跨越时空的接力,正是华西援外精神的生动写照。

2025年6月专题视频《仁心跨越山海》在CGTN播出

2024年第一批援莫医疗队队员杨兰芬(90岁)

看望老队长叶政书(95岁)

半个世纪来,荣誉见证着坚守的价值,华西医院、医疗队多次受到大使馆、受援医院的表彰。但在医者心中,最珍贵的荣誉是当地民众的认可,马立泰队长的患者莉莉安娜说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医生们的温暖,他们不仅是医生,而像是我的家人一样”。

2025年4月马立泰队长接诊患者

2025年8月,圣普卫生部长马托斯在赴华参加中非峰会期间专程到访华西医院,在欢迎会上他动情地说:“从第一支医疗队到现在的远程会诊平台,华西医院用50年时间证明,中国是非洲真正的朋友。”

2025年8月圣普卫生部部长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交流

从 1976 年的简陋手术室到 2025 年的智慧医疗平台,从单枪匹马的应急支援到多方联动的体系化合作,华西医院的 50 载援非路,正是中莫、中圣普建交半个世纪的生动缩影。

医疗无国界,友谊无期限。下一个 50 年,我们的白衣医者仍将继续守望健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外医疗队一览表

亲爱的们,

我们持续面向广大病友、医务人员、医学生、华西校友,征集“我与国学巷37号的故事”,欢迎大家向邮箱hxxcb123@163.com投稿。

期待你的来稿!

来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