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我们说过,判断郑氏的历史定位,必须立足具体历史环境,结合其当时的行为和诉求,而不是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须知当时连现代国家和现代民族的概念都没有,何来分裂?事实上,无论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还是从今天的民族大义出发,郑氏不仅不是分裂势力,更是捍卫国家主权、坚守
之前我们说过,判断郑氏的历史定位,必须立足具体历史环境,结合其当时的行为和诉求,而不是以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须知当时连现代国家和现代民族的概念都没有,何来分裂?事实上,无论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还是从今天的民族大义出发,郑氏不仅不是分裂势力,更是捍卫国家主权、坚守民族气节的民族英雄,和今天的台毒完全不是一回事。
首先,郑成功的核心斗争目标是反抗外来侵略与南明政权的延续,而非分裂国家。无论我们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还是以过去的眼光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值明清政权更迭与外敌入侵交织的动荡时期。荷兰殖民者凭借武力侵占中国台湾,对当地民众进行残酷剥削与殖民统治。满清的入关,事实上是一部民族压迫和封建奴隶制八旗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史。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的,这一壮举使台湾重新回归中国版图,是捍卫国家主权的正义之战,同时他在台湾的所为是为了恢复明朝,郑氏自始自终都没有想过任何所谓“独立”,这些与“分裂”的核心内涵——割裂本国领土、破坏民族统一——完全背道而驰。民族矛盾无法上升到成为针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分裂行为,将其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分裂”是在闹历史的笑话。
而且郑成功始终坚守“一个中国”的立场,郑氏在台湾的治理一直都是旨在推动台湾与大陆的融合发展。从未将台湾视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治实体,他们积极推行汉人的政治制度、推动农耕技术与文化传统。并组织大陆移民赴台开垦,传播儒家思想与汉字文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台湾从相对落后的渔猎社会快速迈入农耕文明,郑经接班后做了更多的工作,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恢复河山,如果这可以算作是分裂的话,那历史上的分裂者也太多了些。
再者,郑氏的抗清,本质上是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民族气节的坚守,从未提出过分裂之类的话题、就算按照现在的理论满清代表中国,那么郑氏就不代表中国吗?而所谓的“东宁国”纯属个别别有用心之辈歪曲历史,“东宁”实为地区称呼: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赤崁(今台南)改为“东都明京”,以此宣告台湾归属明朝,还表达欢迎南明永历帝移驻台湾的意愿 。后来永历帝遇害,“东都”失去原有政治意涵,郑经为避免僭越嫌疑,便将“东都”改为“东宁”。这只是对台湾地区的称呼变更,并非建立新国家的国号。郑氏祖孙三代都从未称帝,一直以延平王自居,始终用着大明永历年号,其核心就是坚持民族斗争,所谓的东宁国,东宁王朝不过是一些势力试图构造台湾独立的虚假历史,拿这个污蔑英雄,实属别有用心。
将郑氏污蔑为“分裂势力”,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更是对民族英雄的亵渎。分裂势力的核心特征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阻碍民族统一,而郑氏从郑成功起,始终以捍卫中国领土主权、推动台湾与大陆的融合为己任,至于其反抗民族压迫孤悬海外的行为,和今天妄图分裂国家的胎毒势力完全不是一回事,希望大家认清“分裂”与“统一”的本质区别,坚决反对任何借历史问题歪曲英雄、分裂国家的企图,不受少数别有用心的势力调拨,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捍卫国家主权、坚守民族大义的精神,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与民族统一而奋斗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以诗为敬《念延平》
少年书生夜谈兵
赐姓名盛震江东
百战碎裂寇仇胆
弱冠亲领四十营
烽火残垣铁蹄乱
血没汉土余孤忠
啼血葬母悲节烈
毁书抗父气斗冲
缟素十万满征袍
投鞭断渡复旧京
遥祭孝陵风发意
金山风雨恨难平
挥师复台存汉祀
举国皆暗我独明
敢向东南复半壁
一缕丹心矢抗清
只恨未捷身先死
两行血泪祭英雄
来源:关河南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