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生活里,谁还没遇到过几句口角?有时候急了眼,忍不住说几句难听的话,总觉得“就是随口发泄”“没什么大不了”。但从现在起,这种想法可得改改了——骂人早就不是“道德小事”,而是可能触及法律的“风险行为”,情节严重的甚至会面临牢狱之灾,千万别再抱着侥幸心理了。
别再随便骂人了!现在骂人不仅违法,严重者真可能坐牢
日常生活里,谁还没遇到过几句口角?有时候急了眼,忍不住说几句难听的话,总觉得“就是随口发泄”“没什么大不了”。但从现在起,这种想法可得改改了——骂人早就不是“道德小事”,而是可能触及法律的“风险行为”,情节严重的甚至会面临牢狱之灾,千万别再抱着侥幸心理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夸张:“不就是骂了几句话吗?还能犯法坐牢?”真不是危言耸听。我国法律早就对“骂人”这种行为有明确约束,不管是线下面对面争执,还是线上网络吐槽,只要言语构成侮辱、诽谤,就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要是情节更严重,还会触犯《刑法》,真真切切要承担法律责任。
先说说最常见的情况——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该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这里的“公然”很好理解,不管是在小区里当众吵架时辱骂他人,还是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发文字、语音骂街,只要让不特定的人看到、听到,就算“公然”。
很多人不知道,“侮辱”不只是骂脏话,像给别人起侮辱性绰号、用贬低人格的语言攻击他人、甚至在网络上P图配侮辱性文字,都属于侮辱行为。而“诽谤”则是捏造不存在的事实,比如造谣别人欠钱不还、作风有问题,导致他人名誉受损。之前就有不少案例,有人因为邻里矛盾在小区业主群里骂了几句,被对方报警后,不仅赔了钱,还被拘留了5天,留下了违法记录,得不偿失。
再说说更严重的——触犯《刑法》。如果辱骂行为情节恶劣,或者造成了严重后果,就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这里的“情节严重”可不是随便定义的,比如多次辱骂他人、辱骂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或者辱骂行为导致他人精神失常、自杀,又或者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侮辱性言论,点击量、转发量巨大,造成恶劣社会影响,都属于“情节严重”。可能有人觉得“网上骂人没人管”,但实际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一条发言都有痕迹,一旦被追究责任,照样要坐牢。
除了侮辱罪、诽谤罪,还有一种情况容易被忽视——如果辱骂的是正在执行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比如交警执法时被辱骂、民警处警时被挑衅,还可能构成“妨害公务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要是在公共场所辱骂他人,引发群众围观、交通堵塞,破坏公共秩序,还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最高能判五年有期徒刑。
可能有人会问:“那两个人吵架,互相骂了几句,也算违法吗?”其实关键看程度。如果只是偶尔几句口角,没造成什么不良影响,民警一般会调解教育;但如果是长时间、持续性地辱骂,或者使用极端恶劣的语言,就算双方互相辱骂,也可能都面临处罚。而且不管是谁先挑的头,只要你的辱骂行为构成违法,就必须承担责任,“别人先骂我”不能成为免责的理由。
还有人觉得“我就是私下跟朋友吐槽骂了几句,应该没事吧?”这里要明确:私下吐槽如果只是小范围、没扩散,且没造成他人名誉受损,一般不会被追究;但如果把吐槽的内容发到网上,或者扩散给不相关的人,导致他人名誉受到影响,照样可能构成侵权甚至违法。现在很多人习惯在社交平台发泄情绪,殊不知一旦言语不当,就可能踩中法律红线。
为什么国家要对“骂人”行为如此严格?因为辱骂看似只是“嘴仗”,实则伤害的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甚至可能引发肢体冲突、暴力事件,破坏社会秩序。每个人都有不受侮辱的权利,法律的作用就是保护这种权利,让大家在一个文明、有序的环境里相处。
其实很多时候,骂人只是一时冲动,可后果却可能超出想象。比如情侣吵架时骂了难听的话,被对方录音留存;同事争执时在工作群里发了侮辱性言论,被截图转发;邻里矛盾时在小区里当众辱骂,被其他业主举报……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都可能让“随口一句骂”变成违法犯罪行为。等到被拘留、被起诉时,再后悔可就晚了。
那么遇到矛盾冲突,该怎么正确处理,而不是靠骂人发泄呢?首先要冷静,别被情绪冲昏头脑,不管是别人做错了还是自己受了委屈,骂人都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其次要理性沟通,有问题就说问题本身,别上升到人身攻击,实在沟通不了,可以找第三方调解,比如社区居委会、单位领导,或者拨打110求助;最后要学会克制,就算心里再生气,也别说出侮辱、诽谤他人的话,实在忍不住就先沉默,等情绪平复了再处理。
还有一点要提醒大家:如果自己被别人辱骂了,也别想着“以牙还牙”,而是要保留证据,比如录音、截图、视频等,然后通过合法途径维权。可以先要求对方停止辱骂、道歉赔偿;如果对方不听,就可以报警,或者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其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用法律保护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方式。
文明社会,靠的是每个人的自觉和尊重。开口骂人看似“解气”,实则是素质低下的表现,还可能触犯法律,付出沉重的代价。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用文明的方式沟通交流。遇到分歧多一点包容,遇到矛盾多一点理性,不仅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最后想跟大家说:别再把“骂人”当成小事了,法律不会因为“只是随口说说”就网开一面。从今天起,管住自己的嘴,遇事冷静三分,少一点指责辱骂,多一点理解尊重。毕竟,文明发言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对自己的保护。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骂人、不侮辱他人,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变得更加舒心、更加安全。你觉得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避免口角冲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玲子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