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镜头还没关,管理员已经冲过来把投喂口锁死,因为系统后台跳出红色提示:523尾锦鲤在15分钟里被扫码投喂了42公斤,相当于平时全天量的三倍,再投下去氨氮数值就要爆表。
7尾锦鲤王在夜里集体浮头,金属环在投影灯下像一排小灯泡,把人群手机里的镜头全吸过去,这就是玄武湖梁洲上周六晚的实景。
镜头还没关,管理员已经冲过来把投喂口锁死,因为系统后台跳出红色提示:523尾锦鲤在15分钟里被扫码投喂了42公斤,相当于平时全天量的三倍,再投下去氨氮数值就要爆表。
把镜头往前拉六小时,第一波危机藏在解放门入口的共享单车停放点。
那天17:30,系统显示同时有180辆单车停进划线区,比上周同期多70辆,游客量曲线直接抬头。
很多人刷完码就直奔水生展示区,因为公众号推送了“夜游锦鲤”限定通知,关键词只有两句:周五周六晚有光影秀,扫码投喂能出纪念票根。
就这两句,让投喂系统在19:00提前进入高峰,比原计划整整提前40分钟。
再往前拉三个月,南京水产研究所在同一池子里捞到一条8厘米的小银鮈,背鳍上带着玄武湖特有的黑斑纹,基因测序比对后确认是本地绝迹二十年的原生种。
研究所当场建议景区把投喂量砍一半,让银鮈有足够的浮游生物可吃。
方案递到运营部,被放在“十一后再议”的文件夹里,原因是暑期夜游活动已经签了42万元灯光合同,合同里写着“保证观赏密度”,也就是说锦鲤数量只能升不能降。
于是投喂口继续开,扫码付款的提示音“滴”一声响,池底就多了0.3克人工颗粒。42公斤就是14万次提示音,声音连成一条线,把水里氨氮值在20分钟内从0.2抬到1.6,离渔业水质标准上限只差0.4。管理员只能关闸,投影秀准时开场,古建墙面上7尾锦鲤王被放大成七条3米长的巨影,尾巴一甩,墙下的真锦鲤被惊得集体掉头,水面上出现一道明显的空白带,像有人用刷子刷掉了一块颜色。
空白带被手机镜头拍成短视频,一小时后冲上本地热搜,标题叫“锦鲤逃窜,是不是水质崩了”。
评论区里有人@南京水产研究所,研究所把后台数据贴出来:氨氮1.6,溶氧4.2,pH7.0,离“崩”还差一步,但已经踩在黄线。
数据一出,评论区风向立刻从“景区黑心”变成“原来还没超标”,再变成“那我们继续投”。
运营部当晚加开一场线上会议,结论是:把投喂单次出食量从30克降到20克,价格保持2元不变,同时把“纪念票根”升级成“隐藏款”,抽中率设为5%,用稀缺感对冲减量感。
方案第二天上线,扫码次数不降反升,22小时里突破5.8万次,相当于又把减下去的10克补了回来。
再往前拉一年,2023年6月系统刚上线时,日投喂量只有8公斤,锦鲤平均体长45厘米。
一年后,日投喂量峰值冲到42公斤,平均体长涨到52厘米,7尾锦鲤王突破80厘米。
数据看上去漂亮,但研究所的月报里藏着一句:玄武湖银鮈种群数量未见明显增长,推测与浮游生物密度下降有关。
浮游生物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水体透明度降低,而透明度降低的推手就是人工颗粒残饵。
颗粒里18%的蛋白无法被鱼完全吸收,随粪便沉入底泥,分解后释放氮磷,氮磷刺激蓝绿藻,蓝绿藻白天产氧夜晚耗氧,把溶氧拉低,银鮈的卵需要高溶氧才能孵化,一环扣一环,原生种就被卡死在繁殖关。
运营部不是没看到这些数据,他们在2024年5月辟出角落做了长江江豚AR展区,想用“旗舰物种”概念转移注意力。
展区开幕当天,入口大屏循环播放江豚在长江南京段跃出的画面,旁白写着“保护长江,从了解身边水域开始”。
但AR互动点离锦鲤池只有30米,孩子看完虚拟江豚,转身就去扫码投喂,两条路线无缝衔接,保护口号成了拍照背景。
真正的分流发生在夜游结束后的23:00。灯光熄灭,人群散去,保洁员划着小船用网兜捞残饵,一晚上能捞6桶,每桶20斤,捞完还要往池里补3公斤益生菌,用来加速分解底泥。
益生菌一包180元,一个月光菌剂就要5400元,这笔钱被运营部写进“水质维护”科目,而投喂收入一天最高能到8.4万元,菌剂成本只占6%,算完账,投喂口依旧开得理直气壮。
再把时间拉回到上周六夜,氨氮1.6的峰值在凌晨2点回落到0.8,原因是保洁员加量捞残饵,同时开了四台曝气机。
锦鲤王们重新聚到投饵区,金属环碰在一起叮当作响,像给夜游画了个完美句号。
第二天上午10:00,“鱼乐课堂”准时开讲,讲解员用激光笔指着水池说:“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发现的玄武湖银鮈,全国只有这里能看到。
”话音没落,池面漂过一片细小的蓝绿藻膜,阳光一照,像给水面铺了一层塑料纸,银鮈的影子早被盖得看不见。
数据、灯光、扫码音、金属环、蓝绿藻,这些细节拼在一起,就是梁洲水生展示区过去一年的运行逻辑:用原生种当招牌,用投喂做现金流,再用灯光和AR把“保护”两个字投影到墙上。
游客花2元买一次“拯救锦鲤”的快感,景区用6%的成本把水质拉回安全线,原生种能不能留下来,成了报表之外的事。
接下来还有更大的计划:2024年9月“六朝鱼纹”特展要开幕,文创雪糕已经打样,鱼形模具一条成本3.8元,计划卖18元一支;国庆节前AI拍照解说也要上线,系统能自动识别哪尾是锦鲤王,并在照片下角生成“我已保护玄武湖生态”的水印。
所有路径都指向同一个结果:扫码越多,水印越多,保护口号越响,而池底氨氮曲线继续跟着扫码次数上下跳动。
如果你已经读到这儿,不妨回头想想:当2元投喂费变成18元雪糕,再变成一张带水印的AI照片,我们是在为鱼买单,还是为自己的拍照欲望付账?
下一次扫码前,你会先看一眼水里有没有那道空白带,还是直接点“确认支付”?
2块钱就能让一条鱼长大10厘米,也能让一条原生种断子绝孙,你选哪边?
来源:快乐的漂流瓶husA8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