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联网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的今天,巨头的护城河正被技术变革和用户习惯重塑一点点侵蚀。曾长期稳坐中国互联网市值头把交椅的腾讯控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第三季度,腾讯实现营收1928.7亿元,同比增长15.4%,净利润631.3亿元,尽管数据依
在互联网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的今天,巨头的护城河正被技术变革和用户习惯重塑一点点侵蚀。曾长期稳坐中国互联网市值头把交椅的腾讯控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第三季度,腾讯实现营收1928.7亿元,同比增长15.4%,净利润631.3亿元,尽管数据依然亮眼,但其增速已明显落后于字节跳动的35%和阿里云业务的28%。更值得警惕的是,在游戏、社交、广告等核心业务领域,腾讯的份额正被竞争对手逐步蚕食。
这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腾讯长期依赖“流量+投资”模式、在创新业务上反应迟缓的集中体现。根据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环比增速已从上一季度的18.2%下滑至15.4%。与此同时,字节跳动旗下抖音全球月活突破12亿,TikTok电商GMV同比增长40%;阿里巴巴国际数字商业板块收入同比增长28%;网易游戏海外收入占比首次突破35%。从昔日的“无敌战舰”到如今的“多方受敌”,腾讯的“中年危机”已悄然来临。
在流量红利见顶、监管收紧、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这家扎根深圳的互联网巨头,正试图通过AI、出海、长青业务三大战略找回增长引擎。然而,路径清晰,执行却步履维艰。
游戏:腾讯的荣耀与隐忧
游戏,一直是腾讯最核心的护城河,也是最敏感的那根神经。这季度,腾讯游戏收入同比增长了8%,其中海外市场表现尤其亮眼,增幅达到14%。像《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样的老牌IP,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新上线的《元梦之星》,也靠着社交裂变和渠道优势,初步站稳了脚跟。
不过,光鲜的背后,也藏着不少结构性的焦虑。首先,国内游戏用户规模已经见顶,政策监管也越来越严格。虽然版号发放回归常态,但内容审查越来越细,导致新游戏上线的不确定性增加。其次,老牌IP尽管还能稳定贡献收入,但玩家难免审美疲劳,付费意愿也有所下降,《王者荣耀》就面临用户年龄老化、年轻玩家被其他娱乐内容分流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在寻找“下一个爆款”的路上,腾讯走得并不轻松。对比一下,网易凭借《逆水寒》《蛋仔派对》等产品,在MMO和派对游戏领域建立了自己的优势,用户粘性和付费深度都令人羡慕。而字节跳动虽然在自研游戏上不太顺,但它手握抖音这个巨大的流量池,在休闲游戏分发和运营方面的能力,依然对腾讯构成潜在威胁。
面对这些挑战,腾讯的选择是“双线作战”:对内,持续投入电竞、IP衍生和社区运营,尽可能延长现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对外,则加速出海,投资与自研同步推进,全力开拓全球市场。值得注意的是,腾讯总裁刘炽平近期在业绩会上特别提到:“未来我们会更关注游戏业务的‘健康度’,而不是单纯追求营收规模。”这番话,既像是安抚市场情绪,也透露出腾讯正试图把游戏业务从“流量变现”转向“价值创造”的深层思考。
微信的唤醒之战
微信和WeChat的月活用户已经达到13.6亿,可以说几乎覆盖了国内所有的互联网用户。作为一款“万能应用”,微信无疑是腾讯整个业务版图中最核心的基石。但现在腾讯最需要思考的是,怎么让这个庞大的平台持续创造价值,而不是变成一个“沉睡的巨人”。
这个季度,腾讯的网络广告收入增长了17%,主要靠的是视频号加速商业化,再加上AI技术让广告投放更精准。视频号被很多人看作是腾讯“全村的希望”,它确实接住了用户从图文转向短视频的需求变化,并且借助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快速扩散,成为和抖音、快手竞争的关键一步。
不过,视频号在快速商业化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信息流里的内容类型还不够丰富,创作者的活跃程度也跟抖音这类成熟平台有差距。另外,怎么平衡用户体验和广告出现的频率也是个难题,一旦商业化过度,很可能会破坏微信一贯的“克制”风格,引起用户的反感。
另一方面,腾讯的流量生态正面临“内外夹击”。在内部,QQ空间逐渐没落,腾讯新闻等产品也越来越边缘,流量越来越集中在微信,生态多样性不如从前。在外部,字节跳动凭借抖音、今日头条、番茄小说等产品,从短视频到长内容、从娱乐到资讯,像一张大网一样包抄过来,不断抢走用户的使用时间。而阿里巴巴则通过电商直播和内容化策略,试图在交易场景里建立起自己的内容护城河。
可以说,腾讯的社交广告业务,本质上是一场“流量守卫战”。虽然手握最庞大的用户群和最牢固的社交关系,但如何高效地把用户的注意力转化为收入,仍然要看外部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自身算法能不能持续迭代、跑得更快。
AI、出海、长青
面对增长压力,腾讯将AI、出海、长青业务确立为三大战略方向。本季度,这三驾马车的进展,是观察腾讯未来的关键窗口。
在AI这块,腾讯的混元大模型一直在升级,已经在内部超过300个业务场景里投入使用。对外,则通过腾讯云把AI能力开放给企业客户。不过,腾讯的AI打法显得比较务实和保守,不像字节那样,把AI深度融入内容推荐和创作环节,腾讯更多是把AI当成提升现有业务效率的“工具”。尤其是在面向普通用户的AI原生应用上,比如AI社交或者AI内容生成平台,腾讯目前还没有拿出能和对手正面竞争的产品。
再看出海,游戏无疑是排头兵,但腾讯的野心不止于此。通过投资像Riot Games和Epic Games这样的海外游戏公司,腾讯已经在全球游戏市场布好了局。云服务方面,腾讯云国际版也在持续开拓东南亚、中东这些新兴市场。不过,腾讯的出海之路,比字节跳动借助TikTok出海要面对更复杂的文化融合和地缘政治问题。它采用的“投资+赋能”模式虽然能快速搭建生态,但怎么把国内成功的社交、支付等业务复制到海外,依然是个待解的难题。和阿里巴巴通过跨境电商和云计算建立的清晰出海路径相比,腾讯的布局显得有点分散,核心优势也不够突出。
至于长青业务,主要指的是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这季度,这部分收入已经稳稳占到总营收的三成以上,成为游戏之后的第二大收入支柱。尤其是微信支付,在小额高频的线下支付场景中依然优势稳固。腾讯云在经历了从“求规模”到“要利润”的战略调整后,现在更聚焦在做PaaS和SaaS产品,比如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这类协同办公工具。不过,这部分业务也面临挑战:支付业务受到监管和竞争的双重压力,利润空间被挤压;而云业务要在国内市场和阿里云、华为云“卷”价格、“卷”技术,追赶起来依然需要时间。
结语:
腾讯现在来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过去那个靠流量称霸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如今它面临着来自多方的挑战:字节跳动在内容上不断抢占用户时间,阿里凭借庞大的生态持续挤压空间,网易则靠着精品策略一步步蚕食市场。虽然2025年第三季度,腾讯依然交出了一份看上去不错的成绩单,但背后的问题已经藏不住了:增速在放缓,收入结构太单一,创新也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
说到底,腾讯缺的从来不是钱,不是流量,也不是生态基础。真正需要的,是在技术浪潮面前敢于做决定的果断,以及壮士断腕、主动求变的勇气。如果还是像现在这样,过度依赖微信输血、靠游戏业务躺赢,短期看确实还能维持体面,但长期呢?增长的天花板只会越来越低。而转型,虽然过程一定痛苦,却是腾讯能持续走下去、重回行业顶峰的唯一选择。
眼下这个时代,AI正在重塑一切,全球化不再可选而是必选项,合规成本也越来越高。没有什么护城河是永远牢不可破的。腾讯只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推动业务重组、组织调整和战略升级,才能真正从一个“大公司”变成一家“好公司”,在互联网的下一阶段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来源:金融外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