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帝精神为何在商业中失了本色?
走进街边店铺,常能看见关帝像端坐柜台之上,红脸长须,目光如炬,身旁香火缭绕。商家说这是“财神镇店”,诚信生意兴隆。可细看其经营,却未必见诚信待客,更少有责任担当。
关帝本以忠义立身,为何今日反成营销招牌?其精神在商业社会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形?这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文化传承危机?
关帝之忠,是“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的坚贞。千百年来民众对关帝人格的敬仰,如千里走单骑,为的是与兄长刘备重聚,不为权势所动;华容道释曹操,是念旧恩而不背信义。这些行为,皆源于关帝内心对“义”的坚守。
可如今许多商家,只将关帝形象挂在墙上,当作镇宅招财的符号,却在交易中缺斤短两,在服务上推诿塞责。他们看重的是关帝的“形”,却丢掉了关帝的“神”。
关帝财神文化的核心是诚信与责任,可现实中,这些品质并未随关帝像一同进入店铺。形式上的供奉,代替了实质上的践行,文化传承便成了空壳。
人们拜关帝像,却不知为何而拜,敬关帝英名,却不解为何而敬。精神内核与形式利用的脱离,使关帝从道德典范降格为商业装饰。
关帝之义,本是超越利益的道德选择。关帝封金挂印,拒金银、辞高官,只为守一份桃园之义、兄弟之情。
可今日部分商业企业,却将“关帝忠义”作为营销噱头,打出“忠义经营,诚信为本”标语,却欺瞒哄骗消费者。利益驱动之下,关帝精神被抽空实质,填充进商业目的。道德严肃性在反复的商业挪用中被稀释。大众见得多了,便习以为常,就会产生怀疑:关帝是护佑诚信经营的商人?还是护佑投机钻营的不良商人?
当精神价值被利益不断消解,人们便不再认真对待忠义本身。久而久之,忠义不再是行为准则,而成了可被随意贴上的标签。关帝的庄严,在喧嚣的叫卖声中渐渐模糊。
年轻一代对关帝的认知,更多来自店铺里的塑像、广告中的形象,而非《三国志》或《三国演义》的阅读。
他们知道关帝“很厉害”,是“中华武圣”,却说不清关帝为何被尊崇。有人以为关帝是财神,是因见商家供奉;有人只知他“讲义气”,却不知这“义气”背后是怎样的抉择与担当。人们对关帝的认知被碎片化,关帝精神被简化为营销符号。
宋代大儒朱熹曾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敬与知,皆需深入体察,而非浮光掠影。可如今,关帝故事少有人讲,忠义内涵少有人理会。年轻人通过商业渠道接触关帝,得到的只是零散印象,难以形成完整理解。没有故事的支撑,精神便无根基。
当一代人只知其形、不知其心,文化传承便面临断层。忠义不再是鲜活的人格理想,而成了模糊的文化背景音。
文化传承,本应由家庭讲述、社群践行、师者引导。过去,村落中有祠堂,家中有家训,长辈口耳相传关帝事迹,孩童在耳濡目染中建立敬仰。可如今,这些传统传承主体逐渐弱化。家庭少谈忠义,社群少办仪式,学校少讲典故。
反倒是商业力量,成了关帝形象最频繁的“传播者”。可商业的逻辑是盈利,不是育人。它传播关帝,不是为了弘扬精神,而是为了吸引顾客。当传承主体从家庭、社群转移到商家,文化便失去了其本来的土壤。
没有践行者的日常示范,没有教育者的系统引导,仅靠商业符号的重复出现,关帝精神如何扎根?传承若无社会基础,便如无根之木,纵有繁花,终难长久。
要让关帝精神重回本位,需有矫正之路径。教育须先行。学校可讲解关帝事迹,不只作为历史人物,更作为道德象征,让学生理解忠义的实质。语文课可读《三国演义》片段,历史课可析关帝被历代尊崇的原因,德育课可讨论忠义在今日的意义。知之深,方能敬之切。实践不可少。社区可组织忠义主题的活动,如讲述历史上忠义守信之人,表彰生活中友善互助之举,让忠义从神坛走入生活。
明代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在实践中,精神才真正活起来。监管亦需跟上。对商业滥用关帝形象的行为,应有规范。如不得将关帝用于虚假宣传,不得借“忠义”之名行欺诈之实。唯有教育、实践、监管三者并举,才能让关帝精神从符号回归践行,从形式回归本质。
关帝精神的价值,是因为关帝的人格光辉。若今日我们只取其形,不修其德,那纵有万座金身,也难掩精神的荒芜。文化传承,不是把古人供起来,而是把精神活出来。当商家不再只挂关帝像,而是以诚信经营为荣;当年轻人不应只知关帝是“财神”,而是明白忠义诚信是立身之本;当社会不再只消费符号,而是践行价值,关帝精神才真正有了归处。
来源:每天学易点藏风聚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