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雷军为何怒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20:29 1

摘要:如此言辞激烈、连续反击的架势,与公众印象中一向稳重温和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就连权威媒体中国新闻周刊的标题都直接采用了“雷军,怒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见事件的舆论冲击力之大。

昨天,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的名字在社交平台冲上热搜,词条直指“雷军连发多条微博辟谣”。

确实,如果你搜索雷军的个人微博,会发现他罕见地一连发布了数条内容,且字里行间明显带着情绪。

放几条大家感受一下:



如此言辞激烈、连续反击的架势,与公众印象中一向稳重温和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就连权威媒体中国新闻周刊的标题都直接采用了“雷军,怒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见事件的舆论冲击力之大。

雷军到底为何发怒?

矛头直指四年前的一句“旧话”:雷军在微博中明确提到,自己被恶意解读的,是在四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说过的一句话:“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它强调了“设计”在消费者第一眼认知中的作用。

但在短视频时代的二创语境下,这句话被“掐头去尾”之后,完全变了味儿:

被频繁剪进各种“吐槽小米汽车”的视频模板

被加上断章取义的字幕

被配上夸张的bgm配音

被暗示“小米不重视安全”

被包装成“雷军亲口承认设计大于安全”

这就是短视频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现象:一两句从完整对话中抽离出来的话,去掉前因后果,在算法的推波助澜下,就能迅速向负面方向发酵。

有趣的是:视频二创这种做法,其实也是这个流量时代的“伟大发明”。

不过,但凡看过2024年4月雷军接受媒体人李翔访谈的完整内容,或但凡对小米造车有过基本关注的人,事实上都能感受到这种无端攻击的荒谬之处。这些视频被算法不断推送,最终形成负面认知的“规模化扩散”,连同小米汽车,被恶意解读为“不重视安全”。

雷军在与网友的互动中,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认为“网上有不少人断章取义、歪曲抹黑”,刻意将“好看”和“安全”这两个本质上可以兼得的要素,粗暴地对立了起来。

雷军本人强调了他讲述小米汽车安全这件事的时间线。事实上,按照日历往前翻这些微博,确实能够清晰地看到,在雷军那次关于“好看”的访谈之前,小米汽车官方和雷军本人,到底在反复强调什么:

2023年12月28日(技术发布会期间):

雷军曾发文强调:“小米汽车采用最严苛的安全标准来设计,车身采用钢铝混合车身,高强钢和铝占比超过90%,高强钢最高的强度2000MPa。出色的结构设计,整车扭转刚度达到51000Nm/deg。”这无疑是将车身结构安全放在了技术宣讲的首位。


同日,针对电动车最核心的电池安全,官方也明确表态:“电池是电动车最核心,也是最贵的部件,小米采用了最严苛的安全标准。”

2024年1月3日/4日:

官方持续高频发声:“小米汽车,安全高于一切。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电池安全、隐私安全,四重保障,全面守护。”


雷军本人再次重申:“安全无小事,安全高于一切。我们按最严苛的三大标准来设计:C-NCAP 2024版,五星安全标准;E-NCAP 2023版,五星安全标准;C-IASI2023版,3G+优秀安全标准。”

回顾这条时间线,可以清楚地发现:在强调设计和外观之前,小米已经用一系列高强度的技术参数和安全标准,反复向公众完成“安全基本盘”的构建。

而那句被单独拎出来强调“好看”的话,完整的语境是建立在“安全和技术已经做到行业顶级标准”的前提下,再去追求差异化和用户情感价值,因为在同等安全水平下,用户最终的购买决策,确实更容易被“好看”的设计所打动。

恶意二创的逻辑链条,就是粗暴地将“好看”提前,并以点带面,抹杀掉前面所有关于“安全高于一切”的铺垫。这是典型的在舆论场中“有目的性”的信息污染。

比流量狂欢,我觉得更需要在意的是:当年的那个俯身开车门的霸道总裁如今也难逃社交平台上的阴阳怪气。

这次遭遇的舆论危机,实际上为所有企业上了重要一课: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公众沟通这个基本盘,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近年来,许多企业的市场部门越来越倾向于追逐流量、热点和爆款。这个方向本身没有问题,流量确实能带来曝光和转化。但问题在于,并非企业所有的资源都应该导向流量运营。

公众沟通工作,这时更像是一家企业的核心基本盘。它可能不像流量运营那样立竿见影,平时甚至看不到明显作用,但一旦丧失了这个基本盘,当危机来临时,寄托于流量的反噬反而会来得更加猛烈。

当然,小米并非没有在做公众沟通工作。但从现在这个结果来看,流量内容追求了短平快的效果,但马上又烟消云散。品牌的叙事和沟通仍然需要长期且继续的积累,与用户和公众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

一家企业,出了岔子,大家都喜欢指点一下。实际上内在如何,大家什么都不知道——这也就是沟通的关键。当然,大家也不必认为出了问题就是多大的过错,大多数时候,时局变化,企业面临主动被动的情况。它呈现的还是企业状态,形势,关键的人,舆论,以及战略的改变,是一个综合的结果。

小米可能需要,在流量和信任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来源:火花情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