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最血腥的叛乱“安史之乱”,究竟有多乱?是如何被平定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0:37 1

摘要:有一场叛乱,让唐朝盛世的光环瞬间黯淡,甚至一度让长安城门染上血色。它为什么被称为最血腥的叛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让我们倒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盛唐末年,听听这段血与火的故事。

有一场叛乱,让唐朝盛世的光环瞬间黯淡,甚至一度让长安城门染上血色。它为什么被称为最血腥的叛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让我们倒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盛唐末年,听听这段血与火的故事。

当时,唐玄宗坐拥开元盛世的荣光,朝野上下似乎都忘了边疆的危机。有一句话说得好:盛世背后,总有危险蠢蠢欲动。可玄宗沉溺于歌舞升平,宠爱杨贵妃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这位“天仙下凡”的绝色美人,夺走了皇帝对政事的兴趣,也带动了她家族的飞速升迁。于是,杨国忠从一个酒徒赌客,摇身一变成了宰相,权倾朝野。他手段卑鄙,擅用谗言,朝堂上乌烟瘴气。有人劝玄宗:“陛下,该收敛了。”玄宗却只道:“朕信她兄。”一句话,断了补救的机会。

可问题是,玄宗怎么会忽视那位真正的危险分子?这个人是范阳节度使、幽州都督安禄山。年少时他出身胡人,身材魁梧,武艺超群,深得玄宗赏识。索额图从一个侍卫,跃居高位,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安禄山也是如此:先是平叛突厥有功,后又收编羌人,节节高升。然而,他的野心和接连不断的敛财并不被朝廷重视。长此以往,他手握十万重兵,成了国家的一颗定时炸弹。

755年冬天,终于爆发了。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以“清君侧”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叛军势如破竹,像洪水决堤一般,一路南下。唐玄宗刚开始还有些轻敌,派去的高仙芝、封常清都被错杀。可高仙芝骁勇善战,只因谗言,就死在了非战之地。接替的哥舒翰领军前往灵武,却遭到叛军埋伏,二十万大军折损过半,只剩八千人仓皇撤退。潼关一失,便成了长安的死穴。

拂晓将至,长安告急。玄宗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命人急忙迁都四川。那一天,长安城内鞍马喧嚣,百姓惊恐,人心涣散。有百姓抱着孩子,哭喊着:“陛下留步!”可皇帝和杨国忠的车队已扬长而去,身后只剩城墙上飘荡的旌旗和断壁残垣。皇帝一行逃到马嵬坡,杨贵妃被迫赐死,她含泪悬于马背,眼神中写满了绝望。有人问周皇后:“娘娘为何不救?”她沉默良久,只道:“这是陛下意愿。”声音微弱,却胜过千军万马。

退守四川后,唐肃宗登基。新皇上朝一次,都要咬破手指,写下血书请罪:“朕辜负江山,众生何辜。”如此惨烈的自责,足见乱局有多深。可乱事已成。肃宗即日起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誓要收复失地。郭子仪初出河北,一场鏖战,血流于道,史思明的锋芒顿时钝了。757年春,安禄山因眼疾失明,性情暴虐,被亲信李猪儿一刀了结。他死前嚎叫:“朝廷薄情!”话未说完,已跌入血泊。叛军虽失首领,却并未溃散。安庆绪继位后,仍不甘俯首。可他毕竟无父亲的威势,军心渐乱。

唐军乘胜反攻。长安被一举收复,百姓涌入城门,哭泣着迎接旌旗。可此时河北的史思明和安庆绪早已分崩离析。史思明暗杀安庆绪,自立为燕王,顽抗不肯投降。他把留守军民视若草芥,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战火不断,山河破碎。终于到了763年,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也穷途末路,自刎于邺城。那一刻,尘埃落定,却没有人欢呼。有太多的尸身堆积在荒野,有太多的城镇化为废墟。

可这场动乱绝非一朝一夕造成,也不可能一招一式就能平息。它暴露了唐朝的深层危机:一是玄宗晚年荒政,外戚专权;二是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败坏朝纲;三是节度使制度让地方坐大;四是田赋沉重,百姓苦不堪言。种种因素累积到顶点,才有安禄山的雄心勃发和史思明的凶残扩张。

这场叛乱给唐朝带来的创伤,简直无法用数字衡量。人口锐减几千万,北方田园荒芜,漕运中断,经济凋敝。各地藩镇割据,中央威权如同瘫痪。吐蕃趁机夺取河西走廊,回鹘也在边境窥伺。长安的辉煌不再,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大地开始崛起。安史之乱,犹如一场噩梦,也如一面镜子,照见盛世背后的危机。没有居安思危,也就没有长治久安。

这么看,安史之乱不仅是血与火的较量,更是一场制度与人性的考验。它告诉后人:当权者若忘了国事,只顾享乐;当忠臣被谗言所害,忠诚就成了累赘;当地方坐大而中央无力,那覆灭的日子就不远了。这段历史,令人心悸,也值得千秋反思。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卷216至226 参考资料:《旧唐书·安禄山传》 参考资料:王家贞《安史之乱考论》

来源:林中守望的护林人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