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财富飙升,折射出中国正强力推动本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美国出口管制切断中国获取高端芯片的通道背景下,寒武纪等企业凭借政策扶持和资本热捧,成为“国家冠军”。但这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产业秩序的形成——赢家由政治导向而非市场自由竞争决定。
2019年,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距离“全球顶级富豪”还十分遥远。
当时,公司成立仅三年,最大客户华为突然几乎全面终止合作,转向自主研发芯片。此前,华为贡献了寒武纪超过95%的营收。
然而,一场意外转折随之而来:美国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促使北京下定决心大力扶持本土科技产业。
政策支持迅速为这位计算机天才及其企业披上“国家队”光环,不仅开辟了一个受保护的广阔市场,更推动陈天石跻身白手起家的亿万富豪行列。
过去24个月,寒武纪股价暴涨逾765%。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陈天石持有公司28%股份,身家达2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20亿元)。
他的财富飙升,折射出中国正强力推动本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在美国出口管制切断中国获取高端芯片的通道背景下,寒武纪等企业凭借政策扶持和资本热捧,成为“国家冠军”。但这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产业秩序的形成——赢家由政治导向而非市场自由竞争决定。
市场对寒武纪股价能否持续上涨存在分歧。关键问题在于:其股价飙升,究竟有多少源于政府保护,又有多少来自芯片本身的技术竞争力?
北京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指出:“寒武纪营收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因基数较低。若缺乏持续政策支持,当前估值可能存在泡沫。”
尽管陈天石的财富尚不及英伟达(Nvidia)创始人黄仁勋,但根据彭博数据,他已是全球40岁以下富豪榜第三名,仅次于沃尔玛和红牛家族的继承人。
自8月起,寒武纪股价及陈天石净资产大幅攀升,起因是北京敦促本土企业避免采购英伟达H20图形处理器。
但寒武纪曾主动降温市场预期,在监管文件中警示公司仍受美国制裁影响,并强调技术突破难度之大,同时澄清所谓“不存在”的产品研发项目。
券商报告提及寒武纪即将推出的“思元690”芯片,但据信其性能仍落后英伟达同级产品数年。
华盛顿智库Jamestown Foundation研究员张昆阳表示:“现在就断言寒武纪或华为这样的中国AI芯片企业能成为‘中国的英伟达’,还为时过早。英伟达拥有包括CUDA生态在内的全栈技术体系,短期内极难复制。”
尽管估值存疑,陈天石的成功仍被视为中国“国家支持学术人才培育体系”的典范。同样受益于此的,还有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及其创始人梁文锋。
陈天石1985年出生于南昌,父亲是电机工程师,母亲是历史教师。他与兄长陈云霁自幼被认定为资优生,通过特殊培养计划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于2010年获得信息科学博士学位。此后,兄弟二人一同加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2014年,他们因发表机器学习加速器研究登上国际舞台;2015年推出全球首款受人脑启发的深度学习处理器,命名为“寒武纪”。2016年,寒武纪从中科院剥离成立公司,研究所成为早期投资方。
2017年迎来突破:华为将寒武纪AI处理器应用于Mate 10智能手机,显著提升摄影与游戏性能。但这段合作于2019年因华为启动自研芯片而终止。此后,寒武纪逐步转向云端与边缘端AI加速器领域。
公司于2020年在科创板上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直至2024年第四季度才首次实现盈利。
2022年,美国商务部以“协助中国军事现代化”为由,将寒武纪列入实体清单,限制其获取西方先进技术。
然而,美国的制裁并未显著阻碍其发展。当美国扩大出口管制,禁止英伟达与超微(AMD)向中国大陆销售高端AI芯片时,市场出现供应缺口,反而为寒武纪创造了机会。北京强力推行“国产替代”政策,要求科技企业至少采购部分华为与寒武纪的芯片。
需求激增推动寒武纪在过去12个月营收暴增超500%,即便面临华为及其他本土初创企业的激烈竞争。
旧金山AI初创公司Reken联合创始人兼CEO Shuman Ghosemajumder表示:“他们的崛起,直接源于全球对硬件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他们的股价也可能像英伟达一样剧烈波动,因为市场仍在评估:实用的生成式AI模型究竟需要多少算力支撑,以及这些预期是否已被过度炒作。”
来源:史哥讲事爱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