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厄瓜多尔全国选举委员会的计票屏彻底引爆拉美舆论:60.3%的民众投下反对票,以绝对优势否决“允许外国设立军事基地”的提案,80%的高投票率更坐实了这份民意铁律。就在公投结果公布前,总统拉索还在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隔空拉扯,而这场“拒外军入厄”的胜利
11月16日,厄瓜多尔全国选举委员会的计票屏彻底引爆拉美舆论:60.3%的民众投下反对票,以绝对优势否决“允许外国设立军事基地”的提案,80%的高投票率更坐实了这份民意铁律。就在公投结果公布前,总统拉索还在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隔空拉扯,而这场“拒外军入厄”的胜利,不仅打了美国的脸,更给中国的能源合作与拉美布局,递来了意想不到的筹码。
要读懂这事儿的门道,先拎清两个核心信息。第一个和中国间接相关:公投背后的“主权保卫战”。提案看似是“开放军事合作”,实则是美国借“打击贩毒”之名渗透的跳板——此前美国已在哥伦比亚、巴拿马设下12个军事基地,若厄瓜多尔开门,其濒临太平洋、紧邻巴拿马运河的战略位置,将成为美国监控南美西海岸的“眼睛”。这种地区霸权博弈虽热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背后的利益逻辑。
真正和咱们能源、钱包挂钩的,是第二个关键:公投结果改写的中厄合作格局。厄瓜多尔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来源国,咱们每年从这里买走1200万吨原油,占其出口总量的45%;更重要的是,厄瓜多尔的铜矿、锂矿储量惊人,而这些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命脉原料”。此前美国一直试图插手中厄合作,曾以“制裁威胁”逼迫厄瓜多尔减少对华锂矿出口,现在厄瓜多尔用公投关上外军大门,等于给中厄合作扫去了最大外部干扰,这波红利来得实在。
但机遇里也藏着风险。美国绝不会甘心失利,布林肯已公开表示“对结果感到遗憾”,有消息称美国正考虑削减对厄瓜多尔的缉毒援助。若美国加码施压,可能导致厄瓜多尔经济短期承压,进而影响对华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此外,厄瓜多尔国内左翼与右翼的博弈仍在继续,总统拉索的执政基础并不稳固,政策连续性存疑,这些都值得密切警惕。
这场博弈中,几位政要的性格特点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厄瓜多尔总统拉索是“顺势而为的务实派”,公投前他虽与美国保持沟通,却始终强调“尊重民意”,在计票结果出炉后第一时间表态“接受人民的选择”,既没得罪美国,又稳住了国内支持率,这波平衡术玩得相当高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是“霸权碰壁的尴尬者”,公投前还派特使赴厄游说,承诺提供2亿美元援助,结果被民众用选票打脸,事后只能用“遗憾”草草回应,强硬姿态碎了一地。反观中国驻厄大使陈国友,走的是“低调深耕”路线,没在公投中公开站队,却在近期密集会见厄瓜多尔能源部长,敲定明年增加200万吨原油进口的合作,用实际行动筑牢信任。
不同国家的反应更是对比强烈。哥伦比亚作为美国的“铁杆盟友”,不仅允许美军驻扎,还配合美国监视周边国家,如今看着邻国用公投赢得主权尊重,国内反美情绪持续升温;而巴西则公开为厄瓜多尔点赞,总统卢拉表示“这是拉美国家自主意识的胜利”,并呼吁组建“南美主权联盟”,拒绝外部势力干涉。这种反差让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外交理念更受认可——咱们从不在拉美搞军事存在,只靠平等合作赢得信任,这正是中国的独特优势。
公投的连锁反应已开始扩散。厄瓜多尔能源部透露,正与中国协商共建“原油运输管道”,避开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航线;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企业比亚迪已与厄瓜多尔达成协议,将在当地建设锂矿加工厂,实现“原料-加工-出口”全链条合作。但变数仍在,美国已联合加拿大、英国向WTO提交申诉,称中厄锂矿合作“破坏市场公平”,一场外交与经济的暗战已悄然打响。
厄瓜多尔民众的一张张反对票,本质是拉美国家对主权独立的坚守。对中国而言,这既是深化能源合作的机遇,也是扩大拉美影响力的窗口。现在问题来了,面对这波“主权红利”,中国该如何在强化与厄瓜多尔合作的同时,应对美国的施压?是优先保障能源进口稳定,还是助力厄瓜多尔构建自主经济体系?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每日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