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内首个上线的生成式AI大模型,文心一言的用户规模统计在三年间里是扑朔迷离。有些数据是百度官方发布的,有些是第三方机构给出的,而且发布时间也并不规律。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作者|深水财经社 肖瑟
“累计用户4.3亿”与“月活不足600万”,两组悬殊的数据同时指向百度文心一言。
近日随着阿里千问APP大模型的推出,国产大模型的活跃度又被深水财经社关注到了,我们本来想统计一下这些大模型用户活跃度,但是却遇到了障碍。
作为国内首个上线的生成式AI大模型,文心一言的用户规模统计在三年间里是扑朔迷离。有些数据是百度官方发布的,有些是第三方机构给出的,而且发布时间也并不规律。
比如在11月13日北京举办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及其他百度方面人事对文心一言的活跃用户数均讳莫如深,这和2024年的高调形成强烈对比。至少深水财经社在百度上都没搜索到这个数据。
作为互联网应用,用户数是最基本的统计数据,如果连这个都不发布,还开什么大会?
文心大模型在今年以前就叫文心一言,自2023年3月上线以来,文心一言的用户数据披露始终是“跨越式增长”,甚至每个月的增长数量都是以亿计,但是在2024年下半年之后,统计维度就出现了反复“跳票”。
下面是深水财经社用百度文心大模型梳理出来的百度发布的文心大模型的用户数及时间线。
2023年11月,百度首次公开文心一言用户数据,称累计用户规模达7000万,日均调用量5000万次,作为首个吃螃蟹的国产大模型,这一数据当时引发行业关注。
2023年12月:百度CTO王海峰宣布,文心一言用户规模突破1亿。此时距其8月31日开放公众服务仅4个月,用户提问量与模型效果提升同步增长。
2024年4月:百度CTO王海峰透露,文心一言用户规模、日均调用量均达2亿2。同期API日均调用量超2亿次,服务客户约8.5万。
-2024年6月28日,百度CTO王海峰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文心一言累计用户突破3亿,日调用次数同步增至5亿次,半年内用户规模增长超3倍。
2024年11月:百度世界2024大会上,百度CTO王海峰宣布文心一言用户规模达4.3亿,较年初翻倍,日均调用量超15亿次,较一年前增长30倍,并称“增长曲线超出预期”。
2024年12月,据央广网报道,百度副总裁薛苏在营销大会上透露,原文心一言App更名为“文小言”后,月活用户已破千万,累计调用量超35亿次。
按照2024年百度官方的说,去年11月文心一言用户数就达到4.3亿,那么到现在,翻一倍是应该是稳的。这个数量不但远远超过豆包的1.72亿,甚至也超过全球第一大模型ChatGPT。
但是这个数据是真实的?我们再来看看一些第三方机构的数据。这里要说明,深水财经社只是罗列这些数据,并不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口径差异进行认定,如果百度觉有问题,可以公开做出解释,反正我们也看不懂。
2025年9月,QuestMobile发布的报告显示,文心一言当月月活跃用户仅为531万,在国内原生AI应用中处于尾部位置。同期,豆包月活达1.72亿,DeepSeek以1.45亿位列第二,即便是腾讯元宝、Kimi等产品的月活也远超文心一言。
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的剧烈波动:2024年12月QuestMobile统计的文心一言月活还达1224万,短短9个月只剩下了一半?而百度曾披露的“月活破千万”,与第三方最新实测的530万也存在近一倍差距。这种数字割裂,让外界对文心一言的真实用户体量充满质疑。
文心一言的用户数据之所以前后“打架”,核心在于百度对统计口径的灵活切换与刻意模糊,这到底是不是服务于不同阶段目标的“数据故事”?
百度官方披露的数据始终以“累计用户”为主,从7000万到3亿再到4.3亿,均是产品上线以来的注册用户总量。这一统计维度天然带有“膨胀效应”,既包含了长期活跃用户,也涵盖了一次性使用后弃用、被生态导流被动注册的用户,无法反映真实的用户留存与活跃度。
按照百度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你只要用了百度搜索,就可能被调用文心一言,那是不是注册了百度搜索的,都自动成了文心一言的用户,那这个数据就太庞大了。
而当需要展示产品“即时热度”时,百度又会选择性披露“月活”或“调用量”数据。2024年底文小言月活破千万的说法,恰逢字节、腾讯等对手加大推广力度,此时披露月活数据意在证明自身仍有竞争力;但到了2025年,随着月活大幅下滑,百度便不再提及这一维度,转而延续“累计用户”的披露逻辑。
百度频繁强调的“日均调用量超15亿次”,同样存在误导性。调用量既包括用户主动发起的交互,也涵盖了百度生态内其他产品的API调用、批量测试等非用户行为。例如,文心一言嵌入百度搜索、地图等产品后,相关功能的自动触发会被计入调用量,但这并不等同于真实用户的主动使用。
这种概念混淆,让外界难以通过调用量反推真实用户规模。有行业分析师测算,正常情况下AI产品的人均日均调用量约3-5次,若按15亿次调用量计算,对应活跃用户应达3-5亿,这与第三方实测的530万月活形成荒诞反差,进一步印证了调用量数据的“水分”。
2024年底,原文心一言App更名为“文小言”,这一操作客观上造成了用户数据的统计断层。百度未公开说明更名前后用户数据的承接关系,既可以将文小言的“月活破千万”与原App数据切割,也可以在需要时将累计用户数合并计算。
更名后的文小言定位转向“生活服务类功能”,但百度未披露其用户转化情况。第三方数据显示,更名后大量用户因认知混淆选择卸载,这也是2025年月活大幅下滑的重要原因,而百度对此始终避而不谈。
2025年11月13日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通篇聚焦于大模型技术迭代、行业解决方案等内容,对文心一言的活跃用户数、月活增速等关键数据只字未提,这让我们也是大失所望。
国内AI赛道格局已发生根本性变化,豆包凭借抖音的流量优势实现月活1.72亿,DeepSeek等后起之秀也通过精准定位斩获1.45亿月活。文心一言530万的月活数据若公开披露,将彻底暴露其“起大早、赶晚集”的竞争困境,不仅会影响投资者信心,还可能进一步削弱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度。
百度作为国内AI赛道的“先行者”,曾长期以技术标杆自居,但活跃用户数的落后,意味着其技术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胜势。在这种情况下,回避活跃用户数据,转而强调“累计用户”“开发者生态”等不易被直接对比的指标,成为维持品牌体面的必然选择。
AI大模型的商业化价值高度依赖活跃用户规模,广告投放、增值服务、企业合作等变现路径,均需要真实活跃用户作为支撑。文心一言的月活低迷,意味着其商业化效率可能远低于预期。
百度在大会上重点推广AI行业解决方案,但企业客户在选择合作方时,同样会参考C端用户数据以判断产品成熟度。若公开披露低活跃用户数据,可能影响B端业务拓展。因此,选择性沉默成为平衡C端困境与B端期待的策略。
用户规模的核心价值在于真实的留存与活跃度,脱离这一本质,再华丽的累计用户数据也只是“空中楼阁”。
文心一言的困境已证明,AI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场景嵌入能力、用户体验优化和生态协同效应,而非单纯的数字堆砌。
现在再会看百度之前发布的动辄几个亿的用户数,这到底是口径偏差还只是一个笑话?
来源:深水财经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