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佳刚捧回第二座金鸡影后,网上就炸出一条帖子:她赢的,是观众最不服的那一次。
宋佳刚捧回第二座金鸡影后,网上就炸出一条帖子:她赢的,是观众最不服的那一次。
帖子两小时冲上榜首。
有人把咏梅在《出走的决心》里那场深夜哭戏剪成十五秒,播放量破千万。
弹幕齐刷:这都没拿奖?
更多人翻出旧账。
2012年,孙俪带着《甄嬛传》杀疯荧屏,白玉兰却把最佳女主角给了宋佳。
那年颁奖礼结束,后台照片里孙俪笑得发僵,宋佳捧花站在中间。
照片又被拖出来,配文只有一句:历史重演。
这一回,宋佳靠《好东西》拿下影后。
片子票房不错,她演的是又美又飒的职场大女主,全程高光。
观众却记得,咏梅演的是被家庭榨干的中年女人,从麻木到觉醒,一层层剥开。
两个人,一个像精装样板房,一个像老小区改造,看哭全场。
评审结果公布那一刻,直播镜头扫过咏梅,她鼓掌,嘴角拉成一条线。
网友截图:那表情,像极了好学生没拿到三好。
截图疯传,连带把章子怡也拖下水。
有人统计,宋佳之前已击败章子怡拿过金鸡,那次同样被质疑角色太安全。
旧帖新炒,热度叠加,三位影后同时挂在热搜,场面尴尬。
为什么又是她?
有人扒出近五年金鸡名单,七成获奖者背后站着高票房影片。
文艺片得奖率从四成掉到两成。
数字摆在那里,质疑声更大:奖到底颁给演技,还是颁给热度?
演员圈内部,早就悄悄分流。
一派接稳商业片,人设重复,片酬翻倍,奖杯顺手。
一派扎进文艺片,片酬打折,演完还得自己去电影节跑场子。
观众看得越来越明白:有人求稳,有人拼命。
宋佳被归在求稳那一档。
她近几年角色换汤不换药,西装一穿,红唇一抹,气场拉满。
观众最初吃这一套,次数多了,开始喊腻。
咏梅却一次次把平凡女人演出裂纹。
《出走的决心》里,她对着厕所镜子拔白头发,一句台词没有,屏幕前的人却集体泪崩。
演技高低,不靠喊,靠戳。
评奖规则不公开,观众只能猜。
投票人是谁,标准几条,权重多少,没人说得清。
opaque 的系统,遇上情绪高涨的看客,注定火星撞地球。
有人翻出迟蓬输给王珞丹的旧事,对比片段一放,评论区又炸。
一次次累加,信任被消耗。
演员自己也被架在火上。
接商业片,被骂不思进取。
接文艺片,票房惨淡,下一部戏连开机都难。
市场把选择题做得简单粗暴:要钱,还是要名。
多数人先拿钱,再考虑名。
宋佳只是做了大多数人会做的选择。
可观众不再配合鼓掌。
82%的人希望奖项优先奖励突破,这是最新调查。
大家不再只看脸和光环,也看演员有没有走出安全区。
再安全的表演,也抵不过一次撕心裂肺的蜕变。
口碑反噬,来得又快又猛。
咏梅的新片《春逝》已入围柏林主竞赛。
消息一出,评论区齐刷:去冲国际吧,别陪跑。
一句话,把国内奖项晾在原地。
再不升级标准,观众会自己投票。
他们手里的票,就是遥控器。
焦虑感已经透出屏幕。
再不给真诚演技让路,下一部被群嘲的可能就是你家偶像。
不懂这招,下一个被挂热搜的,就是还在复制粘贴的演员。
出路也摆在眼前。
好演员需要钱,但更需要一次被看见的灵魂抖动。
片方敢用新人设,观众就敢买票。
评审敢把票给突破,大家就会重新相信奖杯的重量。
市场、演员、评委,三方一起动,游戏才能继续。
宋佳被质疑那天,她没有发声。
咏梅也没有。
真正响的,是观众手里的键盘。
掌声可以制造,眼泪骗不了人。
下一次,镜头对准的,会是安全区里的熟脸,还是满脸裂纹的新生,所有人都在等。
别等到观众彻底失望才改。
那时候,再亮的灯光也照不回一座失去信任的奖杯。
来源:日常小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