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县古村名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21:36 1

摘要:安陵村:建于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是吴桥建村最早的村落,曾为西汉安陵侯国都城。村名来历核心源于西汉时期的封国与行政区划沿革,主流说法有两个,具体如下 :

1. 安陵村:建于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是吴桥建村最早的村落,曾为西汉安陵侯国都城。村名来历核心源于西汉时期的封国与行政区划沿革,主流说法有两个,具体如下 :

(1)源自安都侯国:据《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相关记载,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齐悼惠王之子刘志被封为安都侯,其封国治所就在如今的安陵村一带。东汉时安都侯国被废除,但此地与“安”相关的地名记忆得以留存。

(2)源自安陵侯国:《汉书》记载,西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匈奴王子于军归降汉朝,景帝封他为安陵侯,封地便在此地。后来于军去世且无后代,封地并入安县,“安陵”这一名称却延续了下来。三国魏时这里设东安陵县,北魏时定名安陵县,唐朝还曾将安陵县治迁至此地周边,虽之后安陵县建制被撤销,但“安陵”之名一直沿用,最终成为村落名称 。

而当地流传的与封氏家族停灵相关的说法,因年代远晚于西汉相关记载,并非村名的真正起源。现留存安陵古驿站、古码头、古城墙遗迹等,村东北“北城子”高台地仍可见瓦砾、墙基等遗存。它曾是运河繁忙码头,还是多条商贸通道的节点,且流传着乾隆帝南巡令“哑巴湾”蛤蟆停鸣的传说。

2. 东宋门村、西宋门村:公元前637年周襄王十五年建村,因宋襄公带兵途经此地时,在古黄河两岸大堤分设东西营门,后逐步形成村落。到明永乐年间,祝、刘、宋等姓氏族人从山东即墨县迁徙至此定居,因村落地处当年宋军东、西门附近,便得名东、西宋门,这个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3. 李思孟村:公元529年北魏时期便有人聚居,村北的北魏墓葬印证了这一史实,是吴桥早期村落的重要代表。

4. 南徐王村、北徐王村:五代以前(公元907年前)建村,相传因徐姓王爷的两个儿子分居两地而形成。

5. 何犍寨:清道光年间拆分为前街、后街、牟庄三村。

(1)屯兵立寨说:据记载,后晋天福年间,五镇节度使何犍在此地屯兵筑寨防御契丹,这个营寨被称作“何犍砦”,后来逐渐形成村落,便以此得名何犍寨。

(注:实际上后晋时期担任过五镇节度使的其实是何重建,而非“何犍”,他是后晋时期真实存在的将领,早年追随石敬瑭,,他屡掌禁军、历任多职。其生涯中先后担任泾、邓、贝、澶、孟五镇节度使,晋出帝时他为避名讳曾改名何建,后来因不愿臣服南下的契丹,率众归蜀,在蜀地也担任过招讨使、中书令等要职,最终卒于蜀。“何犍”应是何健之误)

(2)移民姓氏说:也有说法称,明永乐二年,何、犍两姓族人从山东即墨县迁徙到此处定居,之后直接以两族姓氏为村落命名,称之为何犍寨。

6. 吴桥(现铁城)镇:建于北宋建隆六年(公元960年),是北宋时期形成的重要村落。据康熙《吴桥县志》等史料记载,镇域南侧古黄河旧道有一条叫吴川的河流,河上曾建有桥梁。因桥梁地处交通要地,周边逐渐形成聚居区和市集,便以“吴桥”为地名。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吴桥镇”之名正式见于史料记载,这一说法也破除了其他民间传说,有明确典籍支撑。光绪元年版《吴桥县志》提到,邑人相传吴桥镇是古大姓吴氏的聚居地,且城外大河南岸曾有座被称为“吴桥”的古桥,人们便结合宗族姓氏与桥梁,定下吴桥之名,不过如今吴氏大族已无迹可考。民间流传十六国时期的后燕开国君主慕容垂曾受封吴王,他带兵途经此地一座桥梁,后人便称此桥为吴桥,周边区域也随之得名。但这一说法缺乏典章史料佐证,可信度较低。

7. 三里陈村:建于北宋(公元960 - 1279年),最初村子由郜、陈两姓人家建立,当时名叫三里郜;到了1127 - 1129年间,村里陈家逐渐兴旺起来,又因村子距离吴桥镇有三里远,便将村名改为了三里陈。

8. 东郜庄:北宋时期(公元960 - 1279年)建村,这里本是三里陈庄郜家的花园,后来以郜姓定下村名郜庄。1981年开展地名普查时,因县内有同名村庄,就依据村子所处方位将其更名为城东郜庄,简称东郜庄。

9. 陶庄:北宋时期(公元960 - 1279年)建村,村址西侧曾是宋代古村落遗址,明永乐二年(1404年),陶氏族人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这片古村落附近新建村落,之后便以家族姓氏定名为陶。

10. 杨保村:北宋时期(公元960 - 1279年)建村,明永乐二年移民时一位叫杨保的人。当年一批山西洪洞县移民迁至吴桥桑园东南方向定居,其中懂风水的杨保为包括自己所在村落在内的多个移民村落选址建村。他给自己的村子选了地势高出周边两米的绝佳位置,还以自己的名字为村子命名,杨保村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

11. 圈里陈村:建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因修钩盘河河道绕村半圈而得名。

12. 郭庄:元朝元统元年(公元1334年),郭氏族人从山东即墨县迁徙到此处定居,之后便以家族姓氏为村落定名,称郭庄并沿用至今。

13. 梁家塔村:1335年元朝至元元年之前便已形成,原名梁家庄,后因村内普照寺逐渐更名。

14. 刘古庄:这里曾是刘氏管理的十里长庄的菜园,明燕王扫北时十里长庄全毁,唯有住菜园的刘氏一家幸存,村民便以刘氏姓氏结合村庄古老长存之意,将村子命名为刘古庄。

第二种说法:此地原本就有刘姓人家居住,村庄初名刘庄。明永乐年间,又有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来定居,因土著刘姓在此居住时间最早,就把村名改为刘古庄并沿用至今。1368年元朝灭亡前建村,隶属于连十庄,是吴桥元朝末期村落的遗存。

15、香坊王村:洪武三年(1370年),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定居,因村民多以做香为业,取名香坊王庄。

16、第四屯、第五屯、第六屯、第八屯:洪武九年(1376年),境内设这些村落用于屯军,是德州卫左所军士在此屯兵种地形成,之后逐渐发展为自然村。

17、后刘村:同样建于洪武九年(1376年),地处原金钩盘河区域附近,是当时吴桥县域内早期形成的村落之一。

18、南沙王村:洪武十年(1377年),王氏从即墨迁来此地建村,后来村子相关区域还有沙王村等区划关联。

19、闯齐村: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齐氏几家与罗氏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处定居,当时便以两大家族的姓氏为村落命名,称作齐罗庄。定居十几年后,又有齐氏同族人骑马前来投奔定居。巧的是没过几年罗氏便在当地绝迹,村落里只剩齐氏族人。到洪武末年(1398年),村民就将村名改为闯齐庄。“闯”字源于同宗齐氏骑马进村的经历,既体现这一支齐氏的闯劲,也寓意要闯天下、闯出新天地。之后虽有李、董、庞等姓氏村民迁入,且周边小村落并入,但闯齐这一名称一直沿用下来,最终定名为闯齐村。

20、南尤庄:洪武十九年(1386年),尤氏从即墨迁到吴桥金钩盘河以东、东宋门村以南定居,初名尤庄,1981年因县内同名村庄,依方位更名为南尤庄。

21、佛刘村:村名源于明朝战乱中的一段往事,还经历了字形演变 。相传明建文年间燕王扫北时,刘氏先祖躲在佛像后面才得以避难幸存,觉得是佛爷庇佑才逃过一劫,就给村子取名“佛留”。后来因为村里居民大多姓刘,便将“佛留”改为“佛刘”,这个名字也一直沿用至今。

来源:历史看地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