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万美元年薪,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87万,月均到手7万多,这样的薪资水平放在全球都不算低。可就是这样的待遇,福特汽车5000个技工岗位却长期空缺,CEO吉姆・法利在播客里大吐苦水,钱给到位了,人就是不来。
12万美元年薪,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87万,月均到手7万多,这样的薪资水平放在全球都不算低。可就是这样的待遇,福特汽车5000个技工岗位却长期空缺,CEO吉姆・法利在播客里大吐苦水,钱给到位了,人就是不来。
这事儿听着确实邪门。要知道12万美元在美国,足够买一辆F-150猛禽皮卡再加个拖车,妥妥的中产配置。可为啥没人愿意来?难道美国人真的不爱赚钱了?其实这背后藏着的,是美国制造业几十年积重难返的深层危机,福特的困境不过是冰山一角。
先说说这87万年薪到底好不好拿。别以为是个工人就能胜任,福特要招的技工可不是拧拧螺丝、按按按钮的流水线操作工。用行内人的话说,这些岗位要的是“半个工程师加半个医生”。你得懂机械原理,能看懂复杂的图纸,还得有诊断故障的火眼金睛,手上功夫得像外科医生一样稳、准、狠。
光有天赋还不够,想拿高薪得先熬五年学徒期。就拿拆卸超级卡车上的柴油发动机来说,没个五年时间死磕根本摸不透门道,每一颗螺丝的位置、每一个零件的功能都得烂熟于心。可这五年里,薪资待遇远没有12万那么诱人,大概率只能拿到4万到6万美元的学徒工资,折合人民币一个月也就两万出头。
这样的投入产出比,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毕竟五年时间不算短,谁也不敢保证熬出头后这份手艺还能值这么多钱。现在电动车普及速度越来越快,今天精通的柴油发动机维修技术,明天可能就贬值一半。技能的保质期,甚至不如冰箱里的牛奶来得长久。
更关键的是,美国早就没了培养这种技工的土壤。老一辈熟练工人陆续退休,可新的人才梯队根本没建立起来。没有像样的职业学校,也没有成熟的师傅带徒弟体系,手艺断代成了常态。这种断代不是个例,整个美国制造业都在面临同样的困境,40多万个职位长期空缺,100多万个关键岗位没人顶。
水管工、电工、卡车司机、急救人员,这些支撑社会正常运转的“螺丝钉”岗位,如今都悬在半空。2024年有机构调查了200家制造业公司,超过一半的企业都表示,招聘和留住员工是目前最大的难题。福特的5000个空缺,不过是这百万空缺大军里的一个缩影。
可能有人会问,是不是钱给得还不够?但事实是,12万美元已经是美国工人工资中位数的两倍,算得上是薪资天花板了。可即便如此,还是吸引不来年轻人。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
对于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来说,面前摆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一条是进工厂,五年学徒、十年出师、二十年可能把腰都累坏,最后才能拿到12万高薪;另一条是去学编程,三个月参加个集训营,一年就能跳槽涨薪,三年就能实现远程办公,五年年薪可能达到15万,还能在社交平台上晒晒居家办公的日常和宠物。换做是你,也很难选择前者吧?
而且这12万还是税前工资,美国工人工资按周发放,工作稳定性也没保障,随时可能被开除。福特虽然承诺四年给工人加薪25%,听起来很诱人,但架不住通胀和自动化的冲击。物价一直在涨,自动化设备又在不断替代人工,工人的实际收入和就业安全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追根溯源,这一切的根源还要从美国的“去工业化”说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为了降低成本,把大量制造业工厂搬到了中国、墨西哥等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家。制造业搬走了,相关的工作岗位没了,配套的技能培训体系也跟着散了架。
现在特朗普喊着“制造业回归”,不少工厂确实搬回来了,但人却招不到了。这么多年过去,年轻人早就习惯了送外卖、开网约车、做直播这些更自由的工作。自己当老板,时间自己说了算,不用打卡签到,不用看监工脸色,比起在工厂里被流水线束缚,自然更有吸引力。
更让人无奈的是,美国社会对工人阶级的污名化早就根深蒂固。你要是说自己是福特的技工,别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哦,干体力活的”;可你要是说自己是程序员,哪怕只是写点前端代码,别人也会觉得“哇,高科技人才”。这种骨子里的偏见,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制造业相关工作。
福特CEO法利总怀念他的祖父,那位福特的第389号员工,觉得当年的制造业工作造就了美国中产阶级。可那是100年前的事了,现在早就时过境迁。如今中产阶级的孩子都想着去读商学院、法学院,没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修发动机,学校也早就不教这些技能了。
企业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很多企业都只想“摘桃子”,不想“种桃树”。他们希望工人一来就能上手干活,马上创造价值,却不愿意在培训上投入成本,更不想承担培训过程中的风险。没有企业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培养新人,人才断代自然越来越严重。
政府层面的推诿扯皮也加剧了问题的恶化。喊着“制造业回归”的口号很容易,但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改善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却迟迟没有实质性的动作。企业想赚快钱,政府不作为,社会偏见难消除,这三座大山压得美国制造业喘不过气。
最讽刺的是,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失业率高达4.3%,比往年还要高。一边是大量的人找不到工作,一边是大量的岗位招不到人,这种高失业率和高空缺率并存的现象,正是结构性失业的典型表现。这说明美国的教育体系和市场需求已经完全脱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不了制造业的岗位需求,而制造业需要的技能,学校又不教。
美国制造业的困境,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几十年来系统性问题积累的必然结果。企业只重短期利益、忽视人才培养,政府政策缺乏连贯性、没有建立有效的技能培训体系,社会对蓝领工人存在严重偏见,年轻人职业选择更加多元。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现在的美国制造业,就像是一辆没油的汽车,空有华丽的外壳,却跑不起来。福特的5000个岗位还会继续空缺,美国制造业的百万空缺也很难在短期内填满。除非能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重建职业培训体系,改变社会对工人阶级的偏见,否则这种“有钱招不到人”的怪象还会持续下去。
87万年薪招不到技工,听起来是个不可思议的新闻,但实际上却是美国制造业几十年来“作死”的必然结果。这个死结解不开,美国的制造业回归之路,注定充满坎坷。而这背后的教训,也值得其他国家深思,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重视制造业,更要重视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和留存,否则再高的薪资,也留不住人心,填不满空缺。
来源:科技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