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春风撩拨着人心,从敞开的窗口吹进屋子,让人顿感清爽。近日,我萌生了回一趟牵肠挂肚的故乡——临猗县庙上乡吉令村的念头。刚到村口,就遇上了九十多岁的贾菊花老人。她紧紧拉着我的双手,喋喋不休地说着,还再三邀请我到她家喝口那美滋滋、甜丝丝、凉爽爽的
喝口临猗家乡水
□杨启鳌
“过去喝咸水,用咸水,浇地更是咸水!人人牙齿黄腊腊,腰腿硬生生,男的猫着腰,女的罗圈腿!如今咱喝上了甜水了,你看我的牙齿都白生生了!”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春风撩拨着人心,从敞开的窗口吹进屋子,让人顿感清爽。近日,我萌生了回一趟牵肠挂肚的故乡——临猗县庙上乡吉令村的念头。刚到村口,就遇上了九十多岁的贾菊花老人。她紧紧拉着我的双手,喋喋不休地说着,还再三邀请我到她家喝口那美滋滋、甜丝丝、凉爽爽的“家乡水”。
一口家乡水下肚,我思绪难平,感慨万千,浮想联翩……
旧社会劳动生产力低下,村里的井都是上几辈人所打,连老年人都记不清具体时间。由于打井工具落后,井打得很浅,仅有两丈多深。当时地下水位高,勉强能满足全村人的生活需要。然而,运城盆地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得浅井水里矿化度很高,全是咸水。咸水中含氟量严重超标,长期饮用,对人体危害极大。
农村的提水工具是辘轳,构造简单,在井口支一个三角架即可。辘轳的发明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生产工具的重大贡献,应用了几千年,着实了不起!从井中取水时,必须小心翼翼地一圈一圈往上绞。遇到雨水多、地下水位升高时,年轻人就用扁担直接在井里一甩,便能提上一桶水。成年男人不在家时,吃水就只能靠人抬。曾有一户人家,一老一少抬水,刚抬到门坡,小孩摔了一跤,水洒了一地,大人的裤腿也被弄湿了。大人气得开口就骂:“兔崽子,吃的不少,干活没劲,要你干啥!”骂着骂着就抄起扁担欲打小孩,小孩哭着说:“我才七岁,哪能干这么重的活!我要上学去!”大人一边追赶孩子一边骂道:“中午回来别想吃饭!”还有个妇女,一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提多半桶水往家走。谁知孩子要撒尿,大人急忙放下孩子,却忘了那半桶水,结果孩子的尿和半桶水混在一起,地上湿了一大片。大人气得在小孩屁股上打了两下,孩子“哇哇”大哭,一下滚在了“水尿混合物”上。
“你好些年没有回家了,想死我了!真想和你好好聊一聊,走,先到家里喝口家乡水!”八十多岁的张喜根老人,是个“犁耧耙磨泥水匠,赶车养猪会放羊”的全才。到他家落座后,他便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说,咱村土地土质不好,是垆土,科学分类称之为重粘壤,是临猗县有名的八大滩之一。最远的滩地离村子有八里多,一天三响,光是走路就累得人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当时地里的井很少,基本靠天吃饭。提水工具也很原始,合作化后才有了水车,能节省不少人力。因为水咸,不能多浇,越浇地越碱,庄稼越难发苗。当时生产队的菜地三年一换,换后三年不长庄稼。垆土地最大的缺点是土板结严重,播种后出苗困难。正如俗语所说:天旱时像琉璃,一锄一个磁瓦片;雨涝时像烂泥,一锄一个油灯盏。所以粮食产量很低,老人们常说:庄稼,庄稼,一亩地打一装(即一口袋)。
遇上“老天爷”不开眼,百十天不下雨,土壤没墒,难以播种,男女老少便齐上阵。小伙担水,妇女抬水,学生用脸盆端水,点播粮食种子。曾有一年秋季大旱一百天,路上尘土半尺厚,太阳热辣辣的,地里的秋作物“懒洋洋”的,种麦的土地干裂裂的,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直到霜降时才下了一场雨,大家硬是凭着浸种催芽在上冻前种完小麦。这种“无奈”的劳动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不堪回首。
咸水含氟易使人得骨病,可甜水又从哪里来呢?
1971年国庆节那天,“叭叭叭叭”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咚咚咚哐”的锣鼓声响彻云霄,“哈哈哈哈”的喜笑声弥漫空中。这一天,是吉令村人终生难忘、兴高采烈、梦寐以求的一天!深度130米的甜水井打成功了,出水了!人们纷纷拿瓢、端碗、提壶,争先品尝家乡的“甜蜜水”。村民们扶老携幼来到井边,就连多年卧床的几个“老病号”也让儿女用小平车拉到现场。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
原来,214地质队对运城的地下水进行了勘探,报告显示:运城盆地地表以下100米处有一个甜水层,水质优良。从1970年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改水运动在临猗县的坡下各公社全面展开。吉令村是临猗县第一批改水防氟的村子。县里的专业打井队历时两个月,在大队院内成功打出一眼甜水井,配备钢管,机井配套,管网埋到各条巷口。从此,喝咸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担水、提水也成了历史记忆。
进入八十年代,党支部决定将地下管道通到各家各户,给每户安上水表,随时都有甜水喝,不再分单日放水、双日无水。老百姓提起这件事,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党支部想到咱们心坎上了!”
甜水对人有益,对庄稼自然也有好处。在村党支部的统一规划下,每个生产队都打了两眼深井,机电渠配套齐全,每口井出水量每小时都在60立方米左右。遇到干旱天气可以昼夜不停浇地,实现了全村耕地旱涝保收的基本目标。村里给国家的贡献多了,社员分粮也多了。
穿过村前的牌楼,吉令村展露出一幅壮观的画面:绿树成荫,溪水潺潺,花香扑鼻,蛙鸣声声,好一幅风光旖旎的田园风景图。村里的老书记,七十多岁的马志英就住在牌楼附近,一见到我就笑呵呵地说:“您是尊村引黄工程的功臣!今天中午到我家喝我舍不得的陈年老酒,我要会一会您这位老英雄!”
我受宠若惊,连忙说:“哪里哪里,过誉了,言过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者!是党的领导英明伟大,是党的惠民政策好!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职责罢了,谈不上功臣,更谈不上英雄!”他激动地说:“尊村引黄是我省提灌面积最大的电灌站,1979年以来国家集中财力物力,建成5级提水站,浇灌永济、临猗、盐湖、夏县的一百多万亩良田,使运城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粮棉基地。值得庆幸的是,尊村引黄灌区总干渠就从吉令村南通过,吉令管理段共有两个支口、一个斗口,还有几个小提水点,引水十分方便,一下子使吉令村的5380亩耕地全部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它在青藏高原的雪山融化后一路奔腾而下,与沿途山谷中的泉水混合,流经几千里,穿过黄土高原流到永济。黄河水中不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而且腐植质和液态氧特别丰富,是土壤里的好气性微生物非常需要的营养素。
另外,黄河水中含有大量的粗颗粒泥沙,对于改良垆土地十分合适。黄河水温度高,与所需浇灌的农作物没有温差,不会发生抑制农作物生长的低温效应。这些优点都是深井水所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用黄河水浇地比深井水浇地增产幅度高、土质改良明显的原因。再者,黄河水浇地流量大,流速快,用时短,灌水均匀,费用相对较低。
听说村里的大棚效益不错,我迫不及待地来到田间地头。迎面吹来泥土的芳香,看着大棚里绿油油的蔬菜、红橙橙的草莓、齐刷刷的蘑菇,我不禁想起了困难时期那凉冰冰的窝窝头;听着远处山坡上放羊娃的呼喊声,昔日一起放牛羊、割猪草的伙伴又浮现在眼前。这不,村老年协会会长范才库、连建军、巩成业和村里老干部王月星、李新田、赵建庆等,他们和我年龄相仿,都是“光屁股”玩耍大的。在大棚里一见面,我们就拥抱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说着说着又说到“家乡水”上来了。他们回忆说:吉令村在互助组、高级社时,浇地普遍用咸水,庄稼一亩地只能打一百来斤,大多数农户用小推车推粮食;打下钢管深井用甜水浇地后,一亩地可产五六百斤粮食,就用小平车拉粮食,条件好的还套上牛、马、骡、驴的大车拉粮食;如今建设了尊村引黄灌区,用黄河水浇地,小麦、玉米亩产由原来的200至300斤提高到1千多斤。而且麦面馍馍吃着香,红枣苹果吃着脆,蔬菜瓜果吃着美。庄稼就像人喝了牛奶一样,长势旺盛。这几年,村里生产的粮食、苹果、梨桃、红枣等,运输工具也由蹦蹦车换成了电动车、汽车。现如今,由粮食作物改种为经济作物的苹果、红枣等产品,每亩地收入7千余元,有的达万元以上,经济效益比以前提高了十几倍。尊村引黄灌区内吉令村的乡亲们高兴地说:“现在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尊村引黄水真是给咱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和福气,是咱们农民的脱贫水、增产水、致富水、幸福水。”有的果农、枣农中的能人高手,上太原、走大同、串包头、赴厦门、闯广州、闹深圳,千方百计开拓市场。甚至有庙上乡山东庄枣农的“冒尖户”竟然坐上飞机将苹果、红枣推销到国外。
通过引黄水浇灌,红枣果品的经济收入成倍翻番,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住”方面,大部分村民已由原来土木结构的旧房扩建为平房、二层小洋楼;在“行”方面,由过去的小平车、蹦蹦车,发展为电动车、小汽车;老年人进城都坐公交车,替代了过去的自行车;在“用”方面,青壮年和部分老年人均用上了智能手机,信息快捷、办事方便;在“穿”方面,变化更大,穿上运动鞋,走起路来既轻又快又舒服,冬天穿上羽绒衣服,既轻松又暖和。
由于水质的改变,人们的形象得到了极大改善,颜值也大大提高。现在七十来岁的老汉走起路来都精神抖擞,快步如飞,再也没有一跛一拐的现象了。
现任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李文军硬是把我拉到他家,如数家珍般给我介绍他家的变化:“这是冰箱——鸡蛋猪肉常年有;这是空调——冬暖夏凉不发愁;这是衣柜——琳琅满目‘不用求’。”为啥“不用求”?接着他给我讲起年轻时结婚的心酸故事。那时,没有新衣服,他借了其父在供销社工作的同学的一条“蓝条绒裤”;没有衣柜,借了姐姐家的旧衣柜;没有箱子,借了邻居的破旧箱子油一油,勉强把媳妇“骗”回了家。说罢,他一抹脸上的泪花,哈哈一笑说:“不提了!翻篇了!载入史册了!”
故乡,是游子无时无刻不牵肠挂肚的地方,是游子心中一幅无需雕琢的美丽画卷,是游子在路边随手摘一朵野花也能闻到香气的地方。故乡美、故乡纯、故乡真,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装着它的风、它的云、它的土、它的情、它的爱。如今回到故乡的怀抱,我深切感到故乡的变化犹如成熟的葡萄,一串串紫莹莹;故乡的发展恰似成熟的石榴,一颗颗红艳艳;故乡的前景好像成熟的苹果,一个个甜脆脆。喝一口家乡水,心里美滋滋;看一眼家乡的新面貌,心底香喷喷;观一观家乡的发展蓝图,心中甜丝丝。
作者:杨启鳌
责编: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来源:运城之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