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粤港澳携手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隆重开幕,一只活力四射的“大湾鸡”迅速刷屏,引爆全网!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水……数十个精彩项目轮番上演,点燃了全民的运动热情。
本 文 约 3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1 分 钟
近日,粤港澳携手举办的第十五届全运会隆重开幕,一只活力四射的“大湾鸡”迅速刷屏,引爆全网!乒乓球、羽毛球、游泳、跳水……数十个精彩项目轮番上演,点燃了全民的运动热情。
第十五届全运会吉祥物“乐融融”。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时间倒回至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不仅要跑要跳,还要背着真枪越野、在电键上收发密码、制作和操控军舰模型……这些今天看来与体育格格不入的项目,却是理解那个时代的一把钥匙。
“硬核”赛场
1959年9月13日下午3时,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隆重开幕。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参赛的有28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29个代表团,共10658人,设36个比赛项目和6个表演项目。
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入场式。来源/共产党员网
其比赛项目除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外,还包含了摩托车越野、无线电收发报、航海模型、滑翔、飞机跳伞等带有军事性质的比赛项目。
天际深处,郭新娥、梅严、张景文三位女跳伞运动员如燕雀般从千米高空跃下。她们的降落伞在风中展开,仿佛三朵精准的蒲公英,朝着地面靶心缓缓飘落。全场屏息,目光紧随那几点身影——最终,她们以平均距靶心5.11米的惊人成绩,打破了女子1000米集体定点跳伞世界纪录。
那一刻,精准与勇气在蓝天上定格。
射击场上,运动员陈蓉伏于地垫上,手稳如磐石。她手中那柄小口径步枪,在50米与100米交替的射程中,连续击发60次。每一次扣动扳机,都是意志与技术的极致融合。当最终成绩定格在589环,新的纪录诞生。
子弹穿透靶纸,新中国女性体育力量划破时代。
场边,赵嘉桢与王永熙俯身调整着一架无线电操纵模型飞机。随着活塞发动机的轰鸣,模型机冲天而起,划破长空。它不断攀升——800米、1000米、1200米...最终在1260米的高度打破活塞式发动机无线电操纵飞机模型飞行高度世界纪录。
这架小小的模型飞机,承载的不仅是发动机的动力,更是新中国青年对巅峰的执着追求。
此外,赛场上还特设了水上摩托车、无线电收发报等其它具有军事色彩的项目。这些“硬核”比赛,不仅是体育技能的较量,更是共和国早期对国民体质与国防意识的双重锤炼。
那为什么第一届全运会开设的比赛项目如此硬核呢?
是强身健体,也是强国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派出代表团首次参加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在奥运会上还是出现了“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问题。为了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1958年8月19日,中国正式声明与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在此背景下,中国遂有了独立自主办运动会的想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一场全运会的意义便已远超体育本身。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建设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此时国家发展面临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国民体质较差,无法达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是突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实现政权稳固,还急需大量身体强壮的保卫者。
基于此,群众体育承担起了提升国民体质以及服务国防、劳动生产的重任。
1952年,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推进群众体育的强大号召。1954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而后,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渐兴盛、发展。
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书法手迹。来源/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1954年5月4日,中央体委公布《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的暂行条例和项目标准》。同日,中央体委、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青年团中央、全国学联等单位发出《关于在中等以上学校中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联合指示》。同年8月26日,中央体委公布并推行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
与此同时,职工系统也积极响应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1954年11月5日,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职工体育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对职工体育采取“积极领导,逐步发展”的方针。
北京选手黄新河获得第一届全运会女子自由体操冠军。来源/北京市文史研究馆
随着社会主义群众体育事业的改革创新、蓬勃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
新中国建立初期,群众体育的发展不仅继承了革命时期的举办原则,也具有同国防军事和卫生事业的紧密联系。这便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口号的具体体现。
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的飞机跳伞表演。来源/广州体育文化博物馆
国民的精神“站“起来了
1896年10月17日,上海的《字西林报》发表了一篇评价甲午战争的文章,作者为英国人。梁启超将其中的一句话译为:
“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
1904年,曾朴更直接以“东亚病夫”为笔名,写成了小说《孽海花》,表达了对清统治者自甘堕落且奴化民众的愤恨。
而在现代体育的不断发展下,“东亚病夫”污名居然成为西方对中国体育落后的讥讽。在这一背景下,发展体育运动更成为国人洗刷历史耻辱的方式。
当时的全运会不仅仅是一次全国性的赛事,如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等友好国家,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等友好国际组织的体育代表团、军事体育代表团和体育界代表人士等都出席了本次大会,这亦是一次展现国人昂扬精神面貌的机会。
参加过第一届全运会的黄金凤回忆称,全运会“争取破世界纪录,为国争光”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口号上,那时的运动员也是非常朴实,不顾一切地往前冲,不问个人得失,只想为国家争光。王爱兰也谈到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向全世界传达和宣告了中国形象,我们不是“东亚病夫”,中国人“站”起来了。
赛场上不得不提的,便是游泳健将穆祥雄三破世界纪录的故事。
游泳运动员穆祥雄。来源/共产党员网
据穆祥雄回忆:
游泳比赛开赛前,其他项目的队员已经打破了三项世界纪录。领导告诉我,咱们国家第一次举办综合性运动会,必须得有重点项目的好成绩来衬托,为的是提高全运会的“含金量”。因此大家都憋着一口气,决心在游泳、举重等项目上打破世界纪录。结果前面预计能破世界纪录的项目都没破,后来“押宝”就押在我一个人身上了。全运会前,我已两破蛙泳世界纪录。所以,我是带着巨大压力出场的。
决赛现场“挤满了观众”。发令枪响,穆祥雄凭借自创的“半高航”式游法在碧波中飞速前进,率先触壁。宣布成绩前,“游泳馆里鸦雀无声”。当广播传出穆祥雄打破世界纪录的消息时,“观众欢呼着,跳了起来”。
1959年,穆祥雄(右)参加全运会游泳比赛时,以1分11秒3的成绩打破了蛙泳世界纪录。来源/河南省体育局网站
闭幕式上,周恩来总理为穆祥雄戴上奖章,并握着他的手说:“你为中国人争了光,希望你再接再厉,继续攀登世界高峰。”
穆祥雄触壁的那一刻,曾朴笔下的“东亚病夫”已经成了历史。水花落下,升起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如今第十五届全运会的举办,当初那份“一定要证明什么”的急切,已化作每个普通人生活中的从容。
第一届全运会向我们展示了诸多“硬核”的比赛项目,这份“硬核”背后,是一个民族在困境中也要向上生长的倔强。这份倔强,不在于当年设置了多么硬核的比赛项目,而在于即便在那艰难的时期里,他们依然相信:水再深,也要奋力游过去;山再高,也要一步步攀上去。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他们用一场运动会,回答世界,也回答历史。
我们的答案,正在今天续写。
参考文献:
[1]中华体育总会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编:《体育史料》,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年版。
[2]袁航:《“一运会”中的政治认同建构研究》,南京大学2018年毕业论文。
[3]余宏:《新中国建立初期群众体育的历史源流和发展特点》,《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
[4]王学彬,郑家鲲:《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成就、经验、问题与展望》,《体育科学》,2019年第9期。
[5]胡德平,朱兰芳:《“东亚病夫”的污名化构建与体育的正名机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12期。
[6]张力一翔:《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国家形象塑造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22年毕业论文。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