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里提到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那个画面我到现在都忘不掉——1968年12月5日,他带着热核导弹的绝密资料赶去北京汇报,飞机在西郊机场失事,残骸里没人能分清谁是谁,直到搜救人员发现两具紧紧相拥的焦黑遗体。
昨晚打开新闻联播,刚开场就被戳中泪点!没有华丽的话,也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就只是讲了些先辈们的真实故事,却比啥都让人动容 .
新闻里提到的“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那个画面我到现在都忘不掉——1968年12月5日,他带着热核导弹的绝密资料赶去北京汇报,飞机在西郊机场失事,残骸里没人能分清谁是谁,直到搜救人员发现两具紧紧相拥的焦黑遗体。
郭永怀
我后来特意翻了资料,才知道和郭永怀先生抱在一起的,是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当时飞机坠毁的瞬间,郭先生第一反应不是自保,而是把装着绝密资料的公文包紧紧搂在怀里,警卫员又拼死护住了他。等搜救人员小心翼翼分开那两具早已分不清轮廓的遗体时,公文包还完好无损,里面的资料没受一点影响,而两位先生的身体,却被高温烧得连亲人都认不出。
想起小时候听爷爷讲,那时候国家穷,还总被外人欺负,“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挺直腰杆的底气。郭永怀先生原本在国外有优渥的生活、先进的实验室,可他听说祖国需要,二话不说放弃一切回国,一头扎进戈壁滩的荒漠里。那里风餐露宿,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连喝口水都难,可他和同事们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搞研究。
新闻里没有过多渲染,就只是平静地讲述着这些细节,可越平静越让人破防。你想想,一个顶尖的科学家,把国家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在生死关头,心里想的还是不能让国家的科研成果受损。这种情怀,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出来的,是用生命实实在在践行的。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用再受战乱之苦,不用再担心被人卡脖子,这一切都不是凭空来的。是郭永怀这样的先辈们,用青春、用热血、甚至用生命,为我们铺就了安稳的路。他们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誓言,却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家国大义。
真正的英雄,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传说,而是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把责任扛在肩上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不需要煽情的包装,因为真实本身就最有力量。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铭记这些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奉献的先辈,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不辜负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岁月静好。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评论区留言。
来源:风中絮语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