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怀孕对许多女性而言,是梦寐以求的美好体验。但实际分娩过程,却伴随着诸多令人畏惧的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母婴的预期寿命大幅提升,剖腹产等辅助分娩手术的出现更是功不可没。多年来,分娩的医疗化、甚至手术化程度不断加深。剖腹产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它的演变轨迹,恰恰
怀孕对许多女性而言,是梦寐以求的美好体验。但实际分娩过程,却伴随着诸多令人畏惧的风险。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母婴的预期寿命大幅提升,剖腹产等辅助分娩手术的出现更是功不可没。多年来,分娩的医疗化、甚至手术化程度不断加深。剖腹产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它的演变轨迹,恰恰印证了医学领域的巨大跨越。
剖腹产最初仅用于母婴双亡后的殡葬场景 —— 取出胎儿以便单独安葬,如今已发展成为拯救生命的关键手术。它历经无数技术革新,才成为难产母亲的可靠选择。得益于子宫缝合术、硬膜外麻醉、超声波检查等技术的突破,剖腹产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令人望而生畏。
传言尤利乌斯・凯撒是最早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婴儿之一,但这一说法可信度极低 —— 因为他的母亲在分娩后存活了下来。事实上,剖腹产的初始用途与分娩辅助毫无关联。公元前 715 年,罗马国王努马・庞皮利乌斯颁布法令,禁止安葬怀孕女性。因此,当孕妇去世后,人们会将胎儿取出单独安葬,这一做法被称为 “凯撒法”(Lex Caesarea)。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仍将剖腹产称为 “凯撒切口”(Kaiser Schnitt)。
早期,剖腹产仅在万不得已时用于存活的母亲,但手术几乎总会导致母亲死亡,有时胎儿也无法存活。遭遇难产的母亲,甚至会尝试自行手术,或让丈夫协助取出胎儿。
16 世纪出现了一例罕见的成功案例。奥地利猪倌雅各布・努弗的妻子伊丽莎白,接受了一场腹部切开手术。努弗常年与猪打交道,他利用阉割牲畜的知识,成功为妻子接生。这或许是已知最早的母婴双双存活的剖腹产案例。此后,伊丽莎白还通过自然分娩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和另外四个孩子。
剖腹产的成功实践传入美国,花费了更长时间。1794 年 1 月 14 日,杰西・贝内特医生为自己的妻子伊丽莎白实施了手术 —— 他切开妻子的下腹部和子宫,成功接生了女儿玛丽亚。手术过程中,贝内特给妻子注射了鸦片酊(一种阿片类药物)让她入睡,同时让两名奴隶将她按在手术台上。他还详细记录了妻子的康复过程:2 月 9 日能下床活动,2 月 15 日可正常行走,3 月 1 日完全痊愈。
19 世纪以前,大多数女性在分娩相关手术中都得不到任何镇痛处理。尽管许多外科医生具备实施手术的解剖学知识,但当时公众普遍认为手术是野蛮的行为。1846 年,一名牙医在为患者切除面部肿瘤时,使用乙醚进行麻醉,这一突破改变了局面。
然而,分娩镇痛最初遭到抵制 —— 源于宗教观念,人们认为女性必须承受分娩之痛,以赎罪亚当之妻夏娃犯下的原罪。直到 1853 年和 1857 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分娩利奥波德王子和比阿特丽斯公主时,使用了氯仿镇痛,这一观念才迅速被打破。此后,麻醉成为富裕女性的特权,也为剖腹产手术带来了实际便利:医生可以更从容地操作、记录,还能做好消毒工作以避免感染。
早在 1876 年,医生就建议在剖腹产术后实施子宫切除术,以控制子宫出血、预防全身性感染。这种做法虽能减少术后败血症的发生,却意味着女性从此失去生育能力。1882 年,马克斯・桑格尔改变了这一手术模式,他提议使用银线进行子宫缝合。这种缝合技术最初由 J・马里恩・西姆斯发明,用于治疗分娩创伤导致的阴道撕裂。
到 1955 年,美国 99% 的分娩都在医院进行。这使得脊髓麻醉等药物得以广泛应用 —— 而在缺乏设备和专业知识的家庭分娩中,这些医疗手段根本无法实现。硬膜外麻醉逐渐取代了剖腹产中的全身麻醉,让母亲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这一进步不仅改善了母婴结局,还能让母婴在术后立即接触、建立情感联结。
20 世纪 40 年代起,激素检测开始用于早孕诊断;X 光片虽能显示胎儿骨骼,但存在长期辐射风险。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难题的解决方案竟源于战争技术 —— 用于探测潜艇的声呐设备,成为软组织超声波检查的技术基础。通过超声波,医生可以监测胎儿发育情况,并与母亲的骨盆尺寸进行比对,从而在分娩开始前就判断是否需要实施剖腹产。
来源:世界史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