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刚把全运会男单金牌挂到脖子上,记者一句“你朝观众挥手是不是在哄粉丝”直接把他问得当场叹气。
他刚把全运会男单金牌挂到脖子上,记者一句“你朝观众挥手是不是在哄粉丝”直接把他问得当场叹气。
这口气,把顶流运动员最怕的三件事全吐了出来:赢了也被骂,输了也被骂,不笑还被骂。
樊振东把叹气咽回去,先冲观众鞠了一躬,再回头补一句:我只是谢谢现场加油的人,没别的意思。
短短三秒,热搜爆了。
有人截他皱眉的图,写小作文说他甩脸色;有人把鞠躬的图剪成动图,夸他礼貌天花板。
同一晚,两张图打架,他本人却一句话没说,直接关机。
这不是他第一次被一句话架在火上。
去年有人闯进酒店房间,蹲他门口拍短视频,只为拍到素颜。
再早,比赛结束没和某位选手握手,被追着骂三天,最后放出完整视频才消停。
赢球上热搜,输球也上热搜,热搜成了他的影子,甩不掉。
他在一次采访里承认,自己去找过心理师,每周固定时间,像训练一样排进日程表。
心理师告诉他:你能控制的是球,不是键盘。
这句话他背下来了,可每次按下开机键,屏幕还是弹出新的外号、新的指责。
全运会决赛,他对林诗栋。
第一局小林还能咬住比分,第二局开始,球像突然加重,拉也拉不动,防也防不住。
第三局3比11,最后一个球樊振东明显收力,球轻轻落在台边,像怕惊扰谁。
赛后握手,林诗栋苦着脸:东哥,我不打了,俺要回家。
全场笑翻,樊振东拍拍他后背:别闹,回去加练,明年再来。
记者追问那个拍胸的庆祝动作是不是在模仿姆巴佩。
他解释:我就喜欢足球,进两个球就做这个动作,代表我拿了两次全运会冠军,没影射谁。
可解释刚出口,新的节奏已经上路:有人剪出姆巴佩进球视频,对比他的动作,配文“东哥暗指打爆世界第一第二”。
团队连夜发声明:别过度解读,喜欢一个动作而已。
声明发完,评论区依旧吵成两派。
一派说运动员不能有个性,一派说有个性才好看。
樊振东把声明链接甩到群里,自己继续去球馆。
教练后来透露,那天他加练到夜里十一点,就练一个发球,练到球筐见底。
他说过,球场是唯一能把声音关上的地方。
球过来,打回去,比分牌不会撒谎。
全运会卫冕那晚,他成为近二十年第一个连拿两届男单冠军的人。
媒体把这条数据做成海报,他却把海报存在相册最底层,手机桌面仍是小时候穿短袖在球馆的照片。
有人统计,他一年上热搜两百多次,一半因为赢球,一半因为走路姿势、穿衣颜色、叹气表情。
数据摆在面前,他团队不敢再给他接任何商业直播,怕又说错一句话。
品牌方问:能不能笑一笑?
他答:我赢球自然笑,不赢笑不出来,别勉强。
一句话,合作黄了,经纪人肉疼,他却睡得踏实。
球迷在机场等他,递信不递手机,他说谢谢,信收进背包,手机镜头一律挡开。
挡的次数多了,又有人写脱粉小作文:他变了。
他看完没回,只把作文截图发给心理师,问:我变了吗?
心理师回:你本来就这样,只是镜头第一次对准你。
他把这句话设为微信状态,三天后换掉,换成一个球拍表情。
全运会结束,队里发通知,以后运动员行程不再提前公开,现场不再售卖跟拍名额。
文件没点名,谁都知道起因是他。
有人喊委屈:规矩一出,见偶像更难。
也有人鼓掌:终于能安静看球。
樊振东看见文件,只回了一个字:好。
第二天,他照样六点十分出现在操场,跑完十圈,自己拉球筐去球馆。
队友偷拍他背影,发群里,配文:东哥背影比热搜好看。
他没回,发了一个笑脸表情,继续练发球。
练完,他把球筐码齐,关灯,锁门,动作一气呵成。
走出球馆,天已经黑透,他抬头看灯,几秒后低头,戴上口罩,快步离开。
没有镜头跟着他,也没有粉丝围上去。
那一刻,他只是一个打完球想回家的年轻人。
后来有人问他,最想对观众说什么。
他想了想,说:赢了为我鼓掌,输了也为我鼓掌,我就继续打。
话传到网上,评论区难得整齐,一排鼓掌表情。
他看见,点了个赞,又把手机放回球包。
球包拉链拉上的声音,比任何热搜都清脆。
明天还有训练,他得早点睡。
屏幕外的喧嚣,就留在屏幕外。
球台静静躺在那里,等着他明天继续把球打回去。
他也静静躺着,等着天亮。
天一亮,球场见。
来源:雪舞冬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