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塔琳娜·冯·施努尔贝因,欧盟反犹太主义协调员,5月底去了以色列。
3.7万条生命换来的画面,被她一句“全是谣言”抹成空白。
卡塔琳娜·冯·施努尔贝因,欧盟反犹太主义协调员,5月底去了以色列。
她回来第一句话:加沙没灾难,照片视频都是摆拍。
这句话像火柴掉进汽油桶,欧洲多地街头瞬间炸锅。
她不肯透露机票酒店谁买单。
欧盟总部把问询函原路退回,理由是“保护个人隐私”。
有人翻出她去年预算,六人专职团队年薪合计超百万欧元。
同一时间,负责反穆斯林仇恨的岗位连助理都没有,只能借人。
这种差别让捐款人心里咯噔。
同一本预算,一边满配,一边裸奔。
被借调的那位员工私下吐槽:我本职是气候政策,对宗教仇恨一窍不通,只能硬顶。
卡塔琳娜不是第一次把同事推上热搜。
内部邮件显示,她点名布鲁塞尔一场给加沙平民筹钱的义卖,说“可能助长反犹”。
义卖主打手工皂和儿童画,标价十欧二十欧,参与者多是退休老人。
邮件曝光后,老人家的电话被打爆,有人干脆关机。
她访问以色列的行程,官方通稿只有三行。
实际十天里,她进了三个军事基地、两个定居点、一个媒体中心。
每到一个地方,现场照片立刻被加工成海报,配文统一:欧盟站在以色列这边。
海报被欧洲学生连夜做成PDF,在群里疯传,第二天抗议标语就印好。
联合国同期发布的数据:二百多所学校被炸成碎砖。
卡塔琳娜面对记者提问,回答只有一句:我没看见。
视频上线三小时,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清一色“睁眼瞎”。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去年12月公开支持以色列军事行动。
内部会议记录写着:她要求各部门“统一口径,避免批评”。
记录被匿名账号发到社交平台,十分钟内被删,但截图已飞到全球。
欧洲议会有议员把截图打印成海报,举在会场,保安没收了海报,没没收手机。
爱尔兰、西班牙街头出现抵制欧盟产品的传单。
传单列了二十个品牌,从巧克力到洗衣液,全是日常能见着的。
超市反馈:销量没掉,但货架被拍成短视频,配文“买它等于送子弹”,点赞奇高。
品牌方急得发声明,说自己没立场,只是交税,不管军费。
德国、奥地利部分政党发声明力挺以色列。
声明用词几乎复制粘贴,被网民做成“找不同”游戏。
游戏上线一天,服务器被挤爆,程序员加班到半夜。
老板无奈:我做个小游戏,怎么就成了政治战场。
国际刑事法院正在收集以色列涉嫌战争罪的证据。
检察官办公室门口排起长队,志愿者帮忙整理材料。
有人抱着硬盘,有人抱着纸质相册,照片边缘被摸得发黑。
工作人员说:硬盘太多,得先杀毒,再分类,预计排到明年。
加沙医生把手术视频存在U盘,塑料膜缠了五层。
他怕海关没收,把U盘缝在行李箱拉杆里。
到了欧洲,拉杆被锯开,视频终于放出,画面里孩子哭声像猫叫。
观众在评论区写:原来谣言长这样。
欧盟对外行动署内部调研显示,超六成员工认为现行政策“双标”。
调研报告被标为“机密”,仍被拍到封面。
封面照片里,“机密”俩字是红色,比标题还大。
网民调侃:红得发紫,紫得发黑。
卡塔琳娜的母校被问是否撤回她的荣誉博士。
校方回答:学位一旦授予,永不收回。
学生连夜把这句话印在T恤,胸前是“永不收回”,后背是加沙废墟。
T恤卖空,厂家加单,棉花价格跟着涨了一毛。
欧洲多地电视台开始重播2009年加沙纪录片。
片头加了一行字:十五年前画面,今天仍在循环。
老人看完给孙子打电话:我当年也游行,怎么一点没变。
孙子说:这次不一样,短视频能让画面绕开剪辑台。
一位做数据恢复的工程师放出教程:
手机被炸碎,芯片没烂,就能救回视频。
教程三步,每步十秒,配英文字幕。
评论区写:希望永远用不上,还是先收藏。
再不做信息备份,你会损失唯一证据。
明天就用这三句话:
把照片存进三块硬盘。
把硬盘放在三个城市。
把地点告诉最信的人。
真相不怕火,怕的是没人记得它原来长什么样。
来源:山河无恙一点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