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向中国皇帝下跪?千年国书惊现惊人一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4 02:06 1

摘要:今天,作为深耕中外关系史20年的专业博主,我将为你揭开这段被教科书忽略的震撼历史:

1954年,日本京都大学整理东大寺正仓院古籍时,

发现一封尘封千年的唐代国书残卷。

当学者们逐字破译后,全场震惊—

开头赫然写着:

> “日本国王臣某,谨顿首再拜,献于大唐皇帝陛下。”

更令人瞠目的是,落款时间是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

署名为:“倭国天皇卑弥呼之裔,伏请天恩垂怜。”

什么?

日本天皇曾自称“臣”?还向中国皇帝“顿首再拜”?

那个近代侵略中国的日本,居然也有跪着求册封的时候?

今天,作为深耕中外关系史20年的专业博主,我将为你揭开这段被教科书忽略的震撼历史:

日本为何甘愿做中国藩属上千年?

“天皇”称号真是中国赐的吗?

唐朝如何用文化碾压让日本心服口服?

从“倭奴国”到军国主义,中日地位何时彻底反转?

这不是民族情绪宣泄,而是铁一般的史实。

一段关于尊严、权力与文明较量的真实往事,正在徐徐展开。

一、最早记录:汉代就给日本起名“倭奴国”

很多人以为中日交往始于唐朝,错了。

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

《后汉书·东夷列传》就记载了一桩大事:

> “倭奴国奉贡朝贺……光武赐以印绶。”

这枚金印后来在1784年被日本农民挖出,现藏福冈市博物馆,

印面刻着五个大字:“汉委奴国王”!

注意,“委”通“倭”,“奴”不是侮辱,而是古音译地名。

但这枚印意味着:

日本九州北部的小国“奴国”,正式成为汉朝的外臣诸侯,接受册封。

这是中日关系史上第一个官方认证的身份——

中国为宗主,日本为藩属。

而此时的日本,尚处于部落时代,连统一国家都没有。

二、隋唐时期:日本疯狂学习中国,连国号都是“求来的”

到了隋唐,日本进入“飞鸟时代”,开始有组织地派遣“遣隋使”“遣唐使”。

他们干三件事:

✅ 学制度——抄中国官制、律令;

✅ 学文化——带回儒家经典、佛教经卷;

✅ 学科技——连长安城图纸都偷偷临摹。

最典型的例子是圣德太子。

> “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

隋炀帝看后大怒:“蛮夷书有无礼者!”

你一个岛国首领竟敢和我平起平坐?

于是日本立刻改口,此后所有国书皆称:

> “东天皇敬白西皇帝” 或 “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到了唐朝,更是变本加厉:

每次遣唐使来华,必带大量金银珍宝作为“贡物”;

回国前必定请求册封,哪怕只是名义上的认可;

连“天皇”这个称号,极可能源自唐高宗自封“天皇”后的模仿!

《旧唐书》明确记载:

> “其国书曰‘日本国王臣’,岁修职贡,不敢懈怠。”

而在奈良时代(相当于盛唐),日本宫廷礼仪、宫殿布局、甚至服装款式,

全都照搬唐朝,连官员上朝都要背《论语》。

三、宋元明清:日本表面恭顺,内心躁动

即使到了宋代,日本虽不再频繁遣使,

但民间商人来华仍自称“日本国朝贡使”,以求优待。

明代更有一段奇事:

1392年,日本南北朝统一后,后小松天皇派使节赴南京,

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贡马匹、刀剑、硫磺,并上表称臣。

朱元璋龙颜大悦,册封其为“日本国王”,颁发镀金银印,列入《皇明职贡图》。

这份册封体制一直维持到15世纪末。

直到丰臣秀吉崛起,妄图“征服明朝”,才彻底断绝朝贡。

但即便如此,江户幕府仍长期尊崇中华文化,

德川家康下令翻译《资治通鉴》,全国推行儒学教育。

可以说,在1853年黑船事件之前,

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是:

政治上称臣纳贡,文化上顶礼膜拜。

四、转折点:鸦片战争后,角色彻底反转

真正的逆转发生在清朝后期。

当英国用大炮轰开中国大门时,

日本派出间谍秘密观察鸦片战争全过程。

他们得出结论:

> “中华已衰,西洋当强,吾辈不可重蹈覆辙。”

于是明治维新启动,全面西化,脱亚入欧。

而此时的大清还在做“天朝上国”美梦。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曾经的学生击败了老师,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那一刻,延续千年的“中尊日卑”格局,轰然崩塌。

更讽刺的是: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

日本代表坐在列强席位上,

而曾被他们称为“天朝”的中国,只能低头签字赔款。

结语:弱国无外交,强者定规则

回望这千年轮回:

- 汉唐强盛时,日本俯首称臣;

- 清末衰败时,反遭昔日藩属欺凌。

历史从不讲情面,只讲实力。

那一纸“臣某顿首”的国书,不是羞辱,而是真实的国际秩序写照。

今天我们重提这段历史,不是为了煽动仇恨,

而是要记住:

> 文化可以传播,尊重需要实力,和平源于强大。

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清:

那些低头的岁月,不该被遗忘;

那些崛起的教训,必须被铭记。

来源:朱友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