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是存储器价格大涨令客户担心即便备齐其他芯片也无法组装整机,同时高存储成本迫使客户压缩其他芯片采购价格;二是网通行业客户下单谨慎,担忧备货过多但订单已转向竞争对手。
中芯国际第四季度营收指引环比持平至增长2%,远低于市场预期,公司管理层将增长乏力归因于存储器供应紧缺及价格飙升导致客户对明年前景保持谨慎。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博士在11月14日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尽管公司产能利用率高达95.8%且产线持续满载,但四季度指引保守主要源于两大因素:
一是存储器价格大涨令客户担心即便备齐其他芯片也无法组装整机,同时高存储成本迫使客户压缩其他芯片采购价格;二是网通行业客户下单谨慎,担忧备货过多但订单已转向竞争对手。
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文章,公司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超过90亿美元,但管理层坦言客户对2026年上半年普遍持保守态度。赵海军强调,当前存储器市场供需失衡5%就可能引发价格成倍波动,加之新供应商从流片到量产需至少16个月,预计高价位态势将持续一段时间。
Q4指引保守,存储器瓶颈成主要制约因素
中芯国际给出的第四季度指引显著低于市场预期:销售收入环比持平至增长2%,毛利率预计在18%至20%之间。尽管公司强调产线继续保持满载、淡季不淡,但这一谨慎表态引发市场对需求前景的担忧。
在业绩说明会上,赵海军详细阐述了指引保守的核心原因。他表示,存储器紧缺及价格飙升是最大制约因素。
“客户担心即便其他芯片都备齐,若存储器供应不足,整机也无法组装。同时存储器价格高企,但整机售价难以跟涨,迫使终端厂商向其他芯片供应商压价,导致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客户若不降价,份额就可能被更低价的新供应商抢走,因此大家对明年前两个季度都比较保守。”
网通行业的谨慎态度同样明显。赵海军指出,客户在四季度下单谨慎,担心自己货拿多了,但市场订单实际已切换到竞争对手那里。这种对份额流失的担忧使得客户普遍采取观望态度。
管理层强调,这些问题未必不能解决,很可能像今年一样,年初预测保守,但半年后越看越乐观。尽管如此,当前客户心态呈现"近期积极、远期观望"的矛盾局面:倾向于当下多备存储器以配套成整机,但对来年一季度因供应不确定性普遍谨慎。
存储器价格高位料将持续
中芯国际对存储器市场给出了清晰判断:高价位态势将持续一段时间。赵海军从供需结构和行业规律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从供需结构看,AI产业占据了大量产能,导致主流供应商逐步退出碎片化、少量多样的细分市场。这一转变给众多中小规模供应商带来重要机遇,而他们中许多正是中芯国际的客户。公司在该领域持续投入,并承接包括存储器在内的相关订单。从行业规律看,存储器市场对供需失衡极为敏感。赵海军指出,供需的微小失衡会引发价格剧烈波动,供应短缺或过剩5%就可能给价格带来成倍影响。目前行业供应存在缺口,这是价格高企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替代门槛问题。NOR Flash、NAND Flash及MCU等产品验证周期长、替代门槛高。即便有新厂商尝试进入,从流片到规模化量产也需至少16个月。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现有供应商的市场地位将保持稳定,难以被快速替代,供应紧张格局短期内难以缓解。
对代工企业而言,存储大周期是正面影响,但对终端厂商OEM来说,确实带来了价格压力和供应保障的挑战。赵海军表示,现在谁也不敢保证来年存储器的供应一定充足,大家担心因为缺货,所以在制定来年生产计划时普遍比较保守。
国产替代加速,产能扩张持续推进
尽管面临存储器瓶颈制约,中芯国际仍受益于国产替代持续推进。公司今年成长较快、产能利用率高于行业平均,管理层将此归因于产业链替代带来的机遇。
赵海军表示,公司客户在模拟、MCU、存储器、CIS、显示驱动等领域的终端份额提升,且这一趋势具有持续性。这体现了中芯国际过去25年在技术、质量和交付上积累的竞争力。在客户有行业机会时,中芯国际也享受到了这个机会。
在产品布局方面,中芯国际今年在多个技术平台稳步提升。超低功耗28纳米逻辑工艺进入量产阶段;图像传感器CIS和信号处理ISP工艺持续迭代;嵌入式存储平台从消费市场向车规、工业MCU领域拓展;特色存储NOR Flash、NAND Flash提供更高密度、更低功耗的解决方案。
公司还抓住汽车芯片市场增长机会,推出车规级Sensor、BCD、MCU、RF、存储、显示等多个特色工艺,为客户提供系统级解决方案。
关于产能扩张,中芯国际财务负责人吴俊峰博吴俊峰透露,前三季度资本开支累计57亿美元,预计全年与去年持平。公司预计全年资本开支与去年持平。赵海军表示,产能释放的关键取决于最后几台瓶颈设备何时到位,设备到货并不等同于产能立即形成。
面对同行扩产带来的竞争,中芯国际将继续聚焦三点:提供有性能和质量的技术服务、坚持与客户长期开发客制化平台、在成本与响应速度上保持优势,以巩固现有份额。管理层表示,公司虽不主动降价,但若客户因价格面临份额压力,定会协同客户共同应对竞争。
中芯国际三季度业绩说明会问答环节全文如下:
问题1:四季度公司给了收入环比增长0-2%的指引,从量和价来看是怎样的情况?过去几个季度公司产能利用率在持续提升,如果这个季度量增长的不快、产能继续释放,是否意味着四季度产能利用率会回落一点?但是刚刚提到四季度产能还是供不应求,能否展开讲一下?
回复:我们四季度给的营业收入指引是持平或者增长2%,没有特别大的环比跃升,这主要是考虑到年底客户会为了明年做计划,在出货量上做一些调控。虽然指引看起来比较平,但我们的产线实际上还是非常满的。三季度产能利用率都到95.8%了,这说明订单很多,产线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四季度指引没有大的跃升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手机市场现在存储器特别紧缺,价格也涨得非常厉害。客户担心,就算其他芯片都备齐了,万一存储器不够,整机也组装不起来。而且存储器价格高,其他芯片的成本也需要控制。大家都在为这个事谈判和观望。第二是网通行业。客户在四季度下单就比较谨慎,怕自己货拿多了,但市场的订单其实已经切换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大家总体比较谨慎,所以我们在四季度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高的增长数值。
问题2:您怎么看2026年手机、包括现在非常好的家用电器等终端需求?从代工企业的角度来看,存储的大周期对晶圆厂有什么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回复:存储大周期对制造业是正面影响,但对终端厂商OEM来说,确实带来了价格压力和供应保障的挑战。现在谁也不敢保证来年存储器的供应一定充足,大家担心因为缺货,所以在制定来年生产计划时,客户普遍比较保守。虽然看到手机、家电、工业、汽车等市场都在恢复,消费类、网通也都很好,但没人敢大胆预测出货量一定能增长,原因就是不确定存储器能保证多少终端的用量。另一方面,存储器价格大涨,但整机售价又很难跟着涨,这就使得终端厂想办法从其他芯片上压价,导致行业竞争更激烈。如果客户不降价,份额就可能被更低价的新供应商抢走。因此大家对来年前两个季度的看法都比较保守。不过这些问题未必不能解决,很可能像今年一样,年初预测保守,但半年后越看越乐观。
问题3:欧洲的主要光刻机供应商预计2026年中国客户营收占比显著回落。但公司提到现在产能还是供不应求,请问您怎么看待2026年中国晶圆制造业的扩产情况?
回复: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结合外部报告和公司制定的规划来看。目前行业新项目还是在向前推进。受存储器大周期影响,供不应求;同时逻辑电路尤其是模拟、MCU、消费类等领域,国内客户替代速度快,并正逐步进入国际供应链,这部分需求是持续存在的。我们听到的各家同行,大家还是要继续发展、加速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无论代工还是存储行业,来年产能扩充速度只会加快。至于供应商提到中国区预测下降,这存在积累效应。很多项目前期不会一次性下全部设备订单,部分设备往往提前采购,可能部分订单早在去年、前年就已下单,但其他设备的新增需求应该还是非常多的。
问题4:三季度的“一般及行政开支”是在偏低的水平,公司怎么展望这块后续的趋势?
回复:三季度一般行政开支比二季度有比较大幅度的降低,也低于通常水平,主要原因是在我们的一般及行政开支里面包括了开办费。三季度由于新的产线投产、出开办期,开办费下降了,导致经营费用降低。这里面有一次性的影响因素,是我们在开办期有些生产相关的费用计入开办费,出开办期要做一次调整,这部分费用会结转入存货,所以因一次性调整因素的影响,使我们三季度的一般及行政开支低于平常的水平。
后续因为一次性的影响因素不会继续发生,所以后续行政开支费用应该是处于正常水平的。
问题5:Q3智能手机品类占比下降,消费电子提升,工业和汽车也有一些提升,背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回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与产能调配有关。由于当前产能供不应求,且存在不少急单,我们经与客户协商,将部分手机订单交付时间适当后移,以优先保障其他紧急订单的交付。其二是行业竞争与季节性波动,客户在不同供应商之间的切换非常频繁。终端手机厂商会根据新机发布节奏,在不同供应商间动态平衡订单。因此,手机相关订单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起伏,本季度部分客户份额被其他供应商取得,也属正常现象。总结来看,一是因为我们主动调整了部分订单的交付节奏,二是客户需求随季节发生了正常波动。
问题6:消费电子的提升主要是什么原因?
回复:消费电子的提升是全面的。一是中国的迭代速度非常快,新产品多,国内的消耗量也大,到国外的出口消耗量也一直是增加的,再加上出了一些新的领域。比方说音箱里面的处理器,原来是国外设计厂商占一定的份额,国内占一定份额,现在中国供应商在整个智能音箱里包括在高端领域的份额,在不断地增长。第二个是利用通讯网络、电话机的网络来进行定位的产品,现在需求很高。例如电动自行车、汽车的三脚架必须得装。这些都是产业界的增量。再加上原来大家做的比较好的,例如耳机、WiFi等,也都是在持续增长。我也顺便提一下MCU这一块。在国内市场,无论是汽车、工业还是消费电子领域,MCU的规模都很大,原来主要由国际厂商主导。与转换速度很快的模拟电路不同,MCU目前虽然持续增长,但节奏相对缓慢。这主要是因为MCU是“少量多样”型产品,虽然整体需求在看涨,但很难出现像模拟芯片领域那样迅速被某几家大公司主导切换的局面。因此,我们对MCU的未来走势看好,预计会保持稳步增长,只是不会出现爆发式转换。这同时也是推动消费类份额持续提升的因素之一。
问题7:Q3的资本开支环比提升,前3个季度累计的资本开支57亿美金。现在来看全年的资本开支会上修吗?对产能落地情况怎么看?
回复:中芯国际部分设备采购是受到地缘政治影响的,设备到货、计入资本支出的时间会在季度间出现波动。根据当前与供应商的沟通及预测,我们预计今年资本开支与去年持平。但设备到位并不等同于产能立即形成,产能的真正释放需要整条产线所有机台配套齐全。若仅部分设备到货,仍缺少数台关键设备,整条产线仍无法投入生产。因此,产能释放的关键取决于最后几台瓶颈设备何时到位。
问题8:公司的毛利率超出了此前的指引和市场的预期。如果从重要级排序,是哪些因素?另外这些因素对于后续的持续情况怎么样?
回复:我们毛利率超过预期,一个原因是生产波动相关影响结束了。另一个原因是应客户的要求,公司增加了投片,产能利用率提高了。此外,公司对产品结构也进行了调整,因此毛利率比原来的预测要高。关于公司的毛利率预期,大家可以留意关注每一块钱的营业额里折旧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是影响毛利率最大的一个因素。其他的因素,公司管理层会努力通过精密的管理、降本增效来对冲影响。
问题9:之前提到毛利率当时潜在的压力是来自于计提减值的一些问题。请问计提在三季度是否已经发生,对毛利率产生了哪些影响?
回复:三季度在我们的公告里面也看到了,我们是对在产品、存货等进行减值的计提,这也是按照我们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来计提的,是对毛利率造成影响、造成压力的。我们也有内部通过降本增效、产品组合的优化、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来抵消这些影响。事实上,减值的计提对毛利率是造成了一部分影响的。
问题10:我们从体感上来说,认为终端电子的需求还是有一些弱的。请问公司保持比较高的产能利用率,是不是也有一部分国产替代持续推进的因素?未来1到2年,也有很多家晶圆厂在持续的扩产,公司预计比较高的产能利用率是不是可以继续维持?
回复:中芯国际今年成长较快,产能利用率高于行业平均,这确实受益于产业链替代。我们的客户在模拟、MCU、存储器、CIS、显示驱动等领域的终端份额提升,以后可能还会有成长,且这一趋势是具有持续性的。这也体现了我们过去25年在技术、质量和交付上积累的竞争力。在客户有行业的机会时,中芯国际也享受到了这个机会。面对同行扩产带来的竞争,我们将继续聚焦三点:提供有性能和质量的技术服务、坚持与客户长期开发客制化平台、在成本与响应速度上保持优势,以巩固现有份额。当然,手机等市场的季节性波动和价格竞争始终存在,我们虽不主动降价,但若客户因价格面临份额压力,我们定会协同客户共同应对竞争。
问题11:在存储无法保供的情况下,为什么当前还会有比较明确的补库需求?如果后续存储还是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紧缺局面的话,是不是会压制客户真实的提货意愿,造成公司跟指引出现偏差的风险?另外公司急单方向是哪些?
回复:中芯国际目前观察到三个主要动态。首先在补货方面,尽管部分客户因规模所限难以大量囤货,但为抢占市场份额,尤其在模拟、功率类产品上正主动增加备货;同时工业与汽车领域库存已消化至低位,随着行业预期回暖,包括欧洲供应商在内已开始回补库存至安全水位。其次在存储器方面,市场心态呈现矛盾:当前客户倾向于多备存储器以配套成整机,但对来年一季度因供应不确定性普遍谨慎,导致近期积极、远期观望的局面。最后在急单方面,中芯国际承接了大量模拟、存储包括NOR/NANDFlash、MCU等急单,为保障交付,主动将部分非紧急手机订单延后,这也使得手机业务占比短期有所下降。整体来看,存储的影响是双向的。对当前是提拉订单,对来年是看不清。
问题12:公司对于存储价格的展望和预期如何?
回复:当前AI产业占据了大量产能,导致主流供应商逐步退出碎片化、少量多样的细分市场。这一转变给众多中小规模供应商带来重要机遇,而他们中许多正是我们的客户。公司在该领域持续投入,并承接包括存储器在内的相关订单。从存储器市场规律看,供需的微小失衡会引发价格剧烈波动。据我们的观察,存储供应短缺或过剩5%就有可能给价格带来成倍的影响。目前行业供应存在缺口,预计高价位态势将持续。此外,NORFlash、NANDFlash及MCU等产品验证周期长、替代门槛高。即便有新厂商尝试进入,从流片到规模化量产也需至少16个月。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现有供应商的市场地位将保持稳定,难以被快速替代。
来源:大力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