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贵州的 “明朝活化石”,一条线路解锁六百年家国情怀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8:19 1

摘要:“历史并没有走远,让我们迈开双脚,走进屯堡,去感受活的历史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在《屯堡·家国六百年》一书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历史并没有走远,让我们迈开双脚,走进屯堡,去感受活的历史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在《屯堡·家国六百年》一书的序言中如此写道。

我们站在云鹫山山顶俯瞰云峰八寨;和身着凤阳汉装的屯堡嬢嬢拉家常;听梅氏后人讲述家族由军功起家到诗书传家的华丽转型;亲手雕刻一副地戏面具;手指触摸屯堡古寨石头墙上的弹孔……我们摸到了宏大历史跳动的脉搏,也触到了生活具体而微小的纹理。正如毛佩琦教授所说,我们感受到了“活的历史”。

11月8日-13日,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联合策划的“屯堡·家国六百年”主题风物之旅正式出行。本次风物之旅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历史博主@浪入银河的细菌,泛知识博主@蘸盐、历史博主@老猪的碎碎念,科普作家@花落成蚀,历史博主@几苇渡等嘉宾,沿着“屯堡·家国六百年”多彩贵州屯堡文化经典游学线路,用六天五晚的时间深入探访屯堡文化的核心地带,实地感知屯堡文化精髓,体验屯堡人的生活方式。

风物之旅出行团队走进安顺文庙、本寨。摄影/薛峰,陈中

风物之旅期间,11月9日,贵州屯堡文化大会在安顺举行,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原创的图书《屯堡·家国六百年》在本次大会上正式发布。明朝时期,为了巩固边疆、维护国家统一,中央王朝设立了一系列卫所,来自江南的士兵来到贵州屯田戍边,他们的聚居地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屯堡,最终沉淀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贵州保留了最集中、最完好的大量屯堡村寨,是最鲜活的屯堡文化的所在地。本书以家国安顺、云峰明月、永安珍堰、九溪吉昌、旧州烟云、天龙思源、关岭锁钥、青岩毓秀、卫城余味、边城风云、镇远通衢、隆里原乡、黄平飞云、福泉金汤、七星雄关、双凤和鸣、万峰兴义等十七处文化景观串联起横贯贵州的“屯堡·家国六百年”多彩贵州屯堡文化经典游学线路,深入挖掘和解读屯堡文化的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简洁清晰的旅行指南。

《屯堡·家国六百年》正式发布。摄影/张小康

一本新书,一次盛会,一趟收获满满的风物之旅,屯堡故事的生动画卷就在阅读与行走之中铺展开来。

如何通过一本书和十七处文化景观看懂家国六百年?

“屯堡人至今仍然保持着故乡的生活和文化传统,语言、服饰、建筑、戏剧,在今天屯堡的村寨里、田野上,在节日的集会中,随时可以见到这一活的历史风景。这些延续数百年的独特风俗,是屯堡人身份的自我认知,是肩负国家使命的一种标志,也表现了他们坚守传统、不忘根本的韧性。”毛佩琦教授在贵州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上说。

毛佩琦教授解读屯堡文化。

在今天的贵州,仍然可以看到传承至今的屯堡风俗,而为了让更多普通人喜欢屯堡文化、了解屯堡文化,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组建了二十人的专家委员会为《屯堡·家国六百年》一书搭建学术框架,多次深入贵州进行田野调查,完成50余场深度访谈,形成超20万字的一手资料,为普通读者还原立体鲜活、触手可及的屯堡文化。全书共分为“造贵州定西南”、“家与国六百年”、“看明朝到贵州”三大篇章,全方位呈现屯堡文化的深厚内涵。

扫描图中小程序码,购买《屯堡·家国六百年》

同时,我们还在书中精心设计了4份详实的区域旅行指南——涵盖交通、美食、住宿、时令等实用信息。不管你是想深度感知区域文化的历史爱好者,还是想体验屯堡人生活方式的观光客,或是单纯想要逃离快节奏的都市打工人,这本书为你的探访“明朝贵州”之旅提供操作性极强的出行指南。

屯堡嬢嬢浏览《屯堡·家国六百年》。

摄影/张小康

在屯堡文化大会开幕当天,葛剑雄教授为“屯堡·家国六百年”多彩贵州经典游学线路景观小品揭幕。“地方文化建设和现代文旅结合起来,对于年轻一代了解中国历史有独特的意义。”葛剑雄教授说。

风物之旅出行团队还在安顺古城的明“潮”市集品尝了屯堡小吃、观看地戏表演、体验屯堡传统手工艺,“一站式”感受屯堡文化的独特魅力。值得一提的是,当天还举行了隆重的“抬汪公”活动。在安顺的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张官屯等屯堡村寨,“抬汪公”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十八举行,是屯堡人一年之中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每逢活动日,屯堡人会将汪公像请出汪公庙,以八抬大轿抬至村中广场,然后拆开轿子,进行公祭,祈求风调雨顺。这一活动源自屯堡人故乡的徽州,跟随屯军来到贵州,至今延续不衰,体现了他们对于传统的传承和坚守。

安顺古城地戏与“抬汪公”表演。

图/2025屯堡文化大会

在安顺古城,团队一行还参观了“石雕艺术的殿堂”——安顺文庙,以及相距不远的武庙,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韬武略”对话。

安顺文庙是贵州省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文庙,见证了安顺的文教发展史。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成殿外的一对透雕盘龙石柱。“修建文庙的时候集合了顶尖的工匠,传说有两个人前来应聘,第一个人拿出了石雕的算盘,算盘珠可以动,第二个人拿来了石雕的鸟笼,笼子里面还有一只鸟。”安顺学院屯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吕燕平介绍。

与文庙的精巧相比,武庙更显雄浑刚健。大殿内,36根整料石柱拔地而起,仿佛撑起安顺古城的厚重历史与峥嵘岁月。一文一武,恰恰也是屯堡人延续文脉和忠义护国的写照。

安顺文庙保存着十分精美的石雕。

摄影/吴学文

行走之余,我们还在安顺与葛剑雄教授围绕屯堡、贵州的发展以及人口问题,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在谈到历史上贵州的移民问题时,葛剑雄教授说:“农业社会人往高处走,什么地方高?有土地的地方。贵州当年作为新开发的地区,有闲置土地,对于人满为患的地区的人自然有很强的吸引力。”

谈到屯堡文化,葛剑雄教授认为屯堡移民扎根贵州的时间很长,加上贵州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让这里得以保留下来如此独特的屯堡文化。明朝设置在贵州的卫所都有实土,而贵州在此之后才建省,人和土地此时才结合在一起。“他们(屯堡人)已经适应了贵州的环境,所以没有办法抛下土地回到故乡去。我们讲安土重迁,尽管和故乡有联系,但他们的土地都在这里,当然不会回去。”葛剑雄教授说。

葛剑雄教授在贵州期间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除了与葛剑雄教授展开对话,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COO、总编辑范烨和泛知识博主、《战争史研究》丛书主编@蘸盐还来到安顺学院,以地道文化讲堂的形式与学院的同学们展开交流。当天来到现场的同学中不乏屯堡后裔,他们对于屯堡文化也有自己的独特情感。在交流中,同学们对于屯堡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和希望。@蘸盐老师也鼓励这些新一代的屯堡人走进屯堡,用自己的笔和镜头去记录屯堡文化,延续传承六百年的家国情怀。

@蘸盐老师在安顺学院与学生就屯堡文化展开交流。

摄影/鱼子酱

行走、学习、交流,这是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多年来持续深耕在地内容一直在做的努力。图书《屯堡·家国六百年》发布后,也得到了全国各级媒体和贵州当地媒体的高度关注。其中,《贵州日报》要闻版在倒头条位置报道了新书发布的盛况,并配以短评,对本书做出了积极评价。

六天五晚,我们真的拿着书走进了“活的历史”

用六天五晚的时间就可以穿越六百年时空?

本次风物之旅,团队以《屯堡·家国六百年》一书中的17处文化景观为基础,行走于贵州屯堡文化的核心地带,与凝结了大明风华的诸多屯堡村寨进行了亲密接触,既感受了屯堡人的家国情怀,又体验了屯堡人烟火气满满的日常生活。屯堡文化的沧桑感与生命力同时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恍惚间仿佛真的置身于六百年前的明朝。

行走于沧桑的屯堡古寨中,有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

摄影/陈中

“安顺梅氏世袭武职,到第五代梅月公考中进士,梅氏文脉从此崛起,到清末,安顺梅氏一共出了4名进士,28名举人。”梅氏家族后人梅荣说。

梅氏后人在老屋中翻看宗谱。

来源/地道风物《屯堡·家国六百年》摄影/陈钰曦

翻阅着纸张泛黄的梅氏族谱,风物之旅出行团队的每个人都惊讶于远在深山中的梅家堰坝古村竟受到“科举之神”如此的青睐。梅氏家族对于安顺地区的文教发展也留下了颇多影响。梅氏家族宗祠原址位于安顺文庙旁,足见其地位,而安顺史上有两部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梅氏后人梅建所著《重订马氏等音集》正是其中之一。

出行团队来到梅家老宅与安顺梅氏家族交流。

摄影/陈中

贵州众多的屯堡后裔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杰出人才,革命烈士王若飞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安顺的王若飞故居,是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并度过童年的地方。风物之旅团队来到这里,每个人的目光都不自觉地被高悬于门口的“一切要为人民打算”几个大字吸引。这是王若飞的遗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出行团队参观王若飞故居。

摄影/石耀臣,张小康

家国情怀,这是提起屯堡文化难以忽视的关键词。六百年来,屯堡人一直在用自己方式守望着家与国。

“屯堡文化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是以儒家忠义伦理为核心价值的。但它在落脚于贵州本土时,又从社会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和民间信仰里,吸取了新的思想资源,突破儒家礼教,形成‘儒、释、道、巫混杂’的文化、思想全新结构。其最引人注目的‘地戏’,就是这四大文化的结晶。”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理群说。

钱理群教授曾在安顺生活、工作18年,对于屯堡文化也有独到的见解。

拿到安顺木雕省级非遗传承人周明老师制作的地戏面具初胚,风物之旅出行团队的每个人举着凿子和锤子面面相觑,迟迟不敢下手,生怕一动手就弄坏了面具。

地戏面具又称“脸子”,是表演屯堡地戏必不可少的道具,主要分为老将、少将、文将、武将和女将等多个角色,造型古朴,形象充满张力。这些面具的主要原料是白杨木,做出来的面具轻巧,方便表演,可是在我们这些生手面前,轻巧的木头反倒成了障碍,万一用力过猛,那便前功尽弃。

完成一副地戏面具要经过选材、雕刻、阴干、上色等多个步骤。

摄影/陈中

地戏最能体现屯堡人“崇忠尚武”的价值取向。地戏所表演的,主要就是忠义报国的历史战争故事,比如杨家将、岳家将、三国演义等。屯堡人表演地戏,既是为了时时不忘肩负的戍边重任,也是为了防止武备生疏。我们拿着刚刚雕刻好的地戏面具,平平无奇的木料,已经变成一个个灵动的角色,它们将承载着忠义故事继续伴着屯堡人传唱下去。

地戏是融合祭祀与演武的独特戏剧形式,

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摄影/李永忠

在“屯堡·家国六百年”多彩贵州屯堡文化经典游学线路上,屯堡聚落多如繁星,其中唇齿相依如同星座一般的云峰八寨格外引人注目。安顺市区以南的一片沃野上,分布着40余个屯堡村寨,其中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吴屯、章庄、竹林寨和洞口寨围绕着云鹫山,被称为“云峰八寨”,形成了一个屯堡文化共同体。

山顶的寺庙是云鹫寺,山谷之中便是云山屯。

摄影/吴学文

云峰八寨皆是屯堡村落,却各具特色。例如本寨,得名自“大本营”,带鲜明的军旅气质,高大的碉楼是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相比之下,云山屯尽管坐落于山间谷地,拥有易守难攻的地利,却明显带着更多的商贸基因。这里的临街房屋大多带有面向街道的“铺台”,方便向来往的客商出售商品。风物之旅团队来到云山屯,发现这里的临街商号已经变身咖啡店、文创店、餐馆、客栈,在新时代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屯堡的每个细节都足够引人注目。

摄影/陈中

关上门固若金汤,打开门车船辐辏。对于扼守在湘黔滇古驿道的众多屯堡村落来说,这似乎是非常常见的现象。青岩古镇也是一例。我们来到这里时,并不是贵州旅游的旺季,但这里还是可以看到很多游客,操着各地的口音,或拍照打卡,或讨价还价。青岩古镇拥有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瓮城,是一座坚固的要塞,同时又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交通之利让这座古镇有着诸多属于自己的精彩时刻,这里走出了贵州第一位文状元,在抗战时期庇护了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数学家苏步青等知名人士。

青岩古镇。

摄影/吴昊

同样在现代生活中不断转型的还有贵阳花溪区的镇山村。这里的居民多为班、李两姓,是明朝万历年间“平播之役”时来到贵州的将军李仁宇的后代。这座典型的石头寨已经不再需要时时防范战乱和盗匪,而是每天欢迎着市民前来周末休闲,外地游客前来旅居度假。这是本次风物之旅的最后一站,但这不是句号,而是分号。

镇山村。

摄影/吴学文

读罢万卷书,再行万里路。与六百年相比,六天五晚无论如何都显得过于短暂。六百年来,屯堡人以“忠于家国、勇于开拓、和合共生、融合创新”为核心,形成了“忠、勇、和、融”的精神品格,让风物之旅团队的每个人深受触动,而那不过是他们代代传承,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当铅字和彩图摆脱书页的束缚,变成我们眼前笑吟吟的面庞、热腾腾的生活时,阅读与行走的意义便有了具体的模样。

屯堡是一本“无字史书”,也是一处活的景观。

摄影/张小康

封图 | 周丽丽

来源:地道风物官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