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因也简单:康师傅把脂肪降到0,统一往汤里塞了益生菌,白象直接甩出15g蛋白,一包卖12块8,比轻食沙拉还贵。
“泡面=垃圾食品”这句话,今年在直播间被弹幕刷爆了。
原因也简单:康师傅把脂肪降到0,统一往汤里塞了益生菌,白象直接甩出15g蛋白,一包卖12块8,比轻食沙拉还贵。
弹幕瞬间分裂:一半人喊“智商税”,另一半人手速下单,把链接买到断货。
泡面怎么就成了“健康打卡道具”?
答案其实挺冷——整个方便面盘子在缩水,2025上半年销量又掉1.2%,可利润却反涨2.4%。
企业发现,与其抢3块5的穷学生,不如去抢30块一杯蛋白奶昔的健身党。
于是,冻干、益生菌、高蛋白,一股脑往面饼里塞,连AI调味机器人都加班到凌晨三点,只为把研发周期从6个月压到6周。
最魔幻的是场景。
过去吃泡面,要么宿舍断电,要么春运堵在高速。
现在露营天幕一支,小酒精炉咕嘟咕嘟,12块8的零脂面往钛合金杯里一丢,拍照滤镜调到“日系青”,点赞瞬间破百。
数据说,2024年户外便携装因此多了19%的销量,Z世代把泡面当“解压神器”的比例飙到41%——撕开盖子那一声“呲”,比泡泡纸还治愈。
有人吐槽:花十几块吃泡面,我干嘛不去便利店买份关东煮?
现实是,关东煮柜台已经抢走27%的即时需求,泡面再不整活,连熬夜党都保不住。
于是,酱香拿铁味拌面来了,故宫御膳房也来了,自嗨面干脆把发热包塞进盖子,3分钟吃完,盒子直接当烟灰缸,省事到离谱。
高端线因此一路狂飙。
五年前,10块以上的泡面只占8%,现在冲到22%,直播间里“方便面测评”话题播放量破50亿,比不少综艺还热闹。
企业算盘打得精:总量下滑不可怕,只要能把客单价翻三倍,利润反而更香。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买账。
三四线城市依旧认“一桶半”,今麦郎靠加量不加价,2025上半年县域市场再涨21%;
高原地区更认“低压包装”,西藏青海销量逆势涨12%,快递小哥说,那儿的箱子堆得比雪还厚。
最有趣的是资本圈。
白象刚完成Pre-IPO,估值150亿,传闻上市前最后一轮,机构抢额度抢到红眼;
康师傅砸了10个亿建智能仓,货车司机刷码提货,40分钟装完一趟,司机边抽烟边嘟囔:“以前得折腾仨小时,现在尿个尿的功夫就搞定。
”
泡面这门老生意,如今被切成两块:
一边拼命往健康、高端、社交货币里钻,毛利率蹭蹭涨;
一边守着大分量、低价位,在下沉市场靠走量续命。
至于消费者,只用在货架前做一个选择:
今天是要发朋友圈,还是单纯填饱肚子?
选完了别忘了把汤喝完——那口咸到刚好的汤头,藏着整个行业的救命稻草。
来源:巴山楚水凄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