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5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在社交媒体连发三条视频,回应此前批评董宇辉。这场风波的戏剧性转折,恰是当下公共讨论中某种典型心态的缩影:以“为你好”之名,行“蹭流量”之实;借“回归教育”之旗,掩“贩卖焦虑”之实。
文/王志高
据杭州日报报道,11月15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在社交媒体连发三条视频,回应此前批评董宇辉。这场风波的戏剧性转折,恰是当下公共讨论中某种典型心态的缩影:以“为你好”之名,行“蹭流量”之实;借“回归教育”之旗,掩“贩卖焦虑”之实。
事件的荒诞性首先在于其前后矛盾。11月10日,李阳在疯狂英语线下活动中直指董宇辉与外交人员交流时“几乎每句话都有严重语法错误”,并由此得出“新东方不怎么样,俞敏洪发音更差”的结论。五天后,他改口称“批评着玩的”,理由是“董宇辉是公众人物,英语专业八级、新东方名师,拥有这么大流量,所以他的英语很重要”。
这套说辞的微妙之处,在于将尖锐的批评贬低包装成“爱之深,责之切”。李阳声称“批评我的人比表扬我的人更爱我”,仿佛挂上“爱”的招牌,任何言语暴力都能获得“道德豁免”。但公众肯定能分清,线下严肃批评与社交媒体的轻松圆场,哪个是真心,哪个是权衡利弊后的危机公关,一目了然。这种“动辄以爱为名进行批评”的话术,本质上是权力不对等的体现——我批评你,是因为我站得更高;你不领情,就是不识好歹。
更耐人寻味的,是李阳提出的“解决方案”。他希望董宇辉“回归教室、回归教育,把卖货的事交给别人去卖”,理由是“卖货等于包装、等于污染环境,更希望董宇辉用他极大的影响力帮助更多孩子”。这句话暴露出一种精英主义傲慢:教育被奉为纯洁高尚,商业则被贬为污浊不堪。但董宇辉的“带货”之所以成功,恰恰因为他将知识、文化融入其中,创造了“知识型直播”的新模式,这正是教育精神的延伸。反观李阳的“疯狂英语”,也是商业包装后的产物。如今却站在道德高地指责他人,这种双标令人侧目。
董宇辉的回应则得体得多。11月8日,他在评论区表示“抱歉,英语丢得太久,说的时候来不及反应,口语中有多个语法错误,大家多提批评意见”。这种谦逊与开放,与李阳居高临下的“为你好”形成鲜明对比。董宇辉没有辩解,也没有攻击李阳的动机,而是承认不足、欢迎批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态度——承认人的局限,并在互动中共同成长。
李阳视频中还反复提及董宇辉的“流量”,这无意间道破了天机。批评一个顶流,无论初衷如何,结果都是让自己重回公众视野。疯狂英语已沉寂多年,这种精心算计的“批评”,与其说是教育情怀的彰显,不如说是流量困境中的无奈自救。
公共讨论需要批评,但批评应有边界与诚意。真正的批评是对事不对人的理性剖析,是平等对话而非居高临下的审判。当批评沦为“玩一玩”的轻佻,当“为你好”变成道德绑架的遮羞布,伤害的不仅是被批评者,更是整个社会的言论生态。李阳式批评最大的失败,不在于批评了谁,而在于它让公众看清:比发音不准更刺耳的是以爱为名的傲慢,比语法错误更刺眼的是双重标准的虚伪。
教育的本质,从来都不是完美无瑕的示范,而是真实、真诚、真切的陪伴。“李阳”们若能理解这一点,或许就不会把“批评”当“玩”,把“爱”当武器了。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