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十一点半,窗外的写字楼只剩下零星几盏灯光。陈明把最后一个方案发出去,顺手给妻子的微信发了句:“睡了吗?”几乎是同时,屏幕亮起:“在等你。”
深夜十一点半,窗外的写字楼只剩下零星几盏灯光。陈明把最后一个方案发出去,顺手给妻子的微信发了句:“睡了吗?”几乎是同时,屏幕亮起:“在等你。”
推开家门,玄关的感应灯应声而亮。餐桌上扣着几个碗碟,旁边压着纸条:“汤在锅里,自己热。”掀开一看,糖醋排骨还冒着热气——那是他上周随口提过想吃的菜。
这样的瞬间,大概就是许多中年夫妻的真实写照。没有烛光晚餐的刻意刻意营造,却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细节里,藏着一份无需言说的懂得。
日子是一蔬一饭的温度
朋友老周有次加班到凌晨两点回家,发现客厅茶几上放着一杯凉透的茶的茶,底下压着太太的字条:“看你上火,泡了菊花。”他说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总有个人在惦记着你。”
作家毕淑敏说过:“婚姻不是两个人的对视,而是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这话说得真好。年轻时总觉得爱情要轰轰烈烈,到了中年才明白,真正长久的感情,往往藏在那些最平常的时刻里——
是你感冒时递来的那杯温水;
是你晚归时永远留着的那盏灯;
是你抱怨工作不顺时,对方安静倾听的样子。
这些细碎的温暖,就像夜空里的星星,单独看并不起眼,汇聚在一起却照亮了整个夜空。
在柴米油盐中守护诗和远方
认识一对经营书店的夫妻。五十多岁的年纪,依然保持着一个小习惯:每周闭店一天,两个人窝在阁楼里读书给对方听。有时是诗歌,有时是小说片段,有时只是一段有趣的科普知识。
“刚开始是为了给孩子做榜样,”先生说,“后来成了我们之间的秘密游戏。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又变回了当年在大学图书馆相遇的那个少年少女。”
他们的书架上有本特别的书——《一起读过的时间》。翻开来看,里面夹满了便签纸签纸:某年某月某日,读到这句时窗外在下雨;某段话让我们想起第一次旅行的经历……
谁说日常生活必然走向乏味?用心经营的人,总能在柴米油盐中开辟出一方属于属于彼此的天地。
邻居王姐和先生都是程序员,他们的浪漫很特别——每周五晚上雷打不动的“代码约会”。两人各自拿出工作中遇到的有意思的技术问题,一边喝红酒一边探讨解决方案。“感觉像是回到了大学实验室,”王姐笑着说,“只不过现在身边坐着的是最懂我的人。”
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答案
当然,生活不总是温情脉脉。再契合的两个人,也会有摩擦和分歧。
关键不在于完全没有矛盾,而在于如何在矛盾之后找到和解的方式。就像钢琴的黑键与白键,看似对立,却能奏出美妙的乐章。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把婚姻比作围墙,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可他和杨绛先生的婚姻,却活成了另一种模样——他们是彼此最忠实的读者,也是最亲密的战友。战乱年间年间颠沛流离,他们始终携手同行;特殊时期遭受冲击,他们互相支撑。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这份淡定与从容,何尝不是在岁月的打磨中,一点点修炼出来的呢?
写在最后
前几天路过小区花园,看见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长椅上晒太阳。老先生在读报,老太太靠在他肩上打盹。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来,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跳跃。
那一刻突然明白,所谓美好的婚姻,从来不需要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它可能就藏在某个平凡的午后——你在闹,他在笑;或者什么都不做,只是静静地待在一起,就觉得时光很美。
如果非要给中年夫妻的感情一个定义,我想它应该像一棵树。年轻时枝叶招摇,渴望被全世界看见;随着年月生长,根系越扎越深,在地底下悄悄相连。风雨来时互相扶持,晴好时节各自繁茂。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那个陪你吃过一千顿早餐、接过你一万次坏脾气、记得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的人,早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也像心跳一样不可或缺。
此刻夜色已深,万家灯火渐次熄灭。愿你也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那个既能与你立黄昏,又能问你粥可温的人。然后在漫长的岁月里,把寻常的日子过成诗,把深深的情意融进每一寸光阴。
来源:悟明说点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