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学院:产教融合绘就育人新画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7:16 1

摘要:在苏州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市里,一场意义非凡的知识交融正在苏州城市学院上演。当承载着吴地深厚历史文化的苏帮菜经典——“松鼠鳜鱼”,从大师傅的后厨灶台“游”上高等学府的讲台;当“劳模之手”的精湛技艺与“学者之思”的理论深度在此交汇,一幅以“产教融合”为

在苏州这座充满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的城市里,一场意义非凡的知识交融正在苏州城市学院上演。当承载着吴地深厚历史文化的苏帮菜经典——“松鼠鳜鱼”,从大师傅的后厨灶台“游”上高等学府的讲台;当“劳模之手”的精湛技艺与“学者之思”的理论深度在此交汇,一幅以“产教融合”为笔、以“文化传承”为墨的育人画卷,正在苏州城市学院徐徐展开。这一独特的场景,不仅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美食文化课,更是苏州市在“历史经典产业”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沃土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人文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生动实践。走进苏州城市学院《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的课堂现场,仿佛踏入了一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奇妙世界。一尾鲜活鳜鱼,在苏帮菜非遗技艺传承人、苏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东磊大师的手中,开启了一场华丽的变身之旅。王东磊手持刀具,眼神专注而坚定,那把刀具在他手中犹如灵动的精灵,经过一番精妙绝伦的麦穗花刀剞刻,鳜鱼的鱼身瞬间呈现出细腻而规整的花纹,仿佛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每一刀都精准无误,每一个角度都恰到好处,这不仅仅是一门技艺的展示,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与坚持的体现。即将幻化为一道形神兼备的艺术品的鳜鱼,承载着苏帮菜的深厚底蕴和王东磊的匠心。与此同时,在课堂的另一侧,苏州城市学院城市治理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张宇,正引经据典,为学生们系统解码这道名菜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价值。他从清代《调鼎集》的古法记载娓娓道来,让学生们了解到“松鼠鳜鱼”这道菜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传承,感受到古人对于美食的独特见解和精湛厨艺。接着,他又从现代营养学的科学配比角度出发,分析鳜鱼的营养价值以及这道菜在食材搭配上的合理性,让学生们明白美食不仅要满足味蕾,更要注重健康。最后,他站在当代人文经济学的产业视角,阐述了苏帮菜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的时代意义。张宇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仿佛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美食文化宝库的大门。在这里,“灶台”与“讲台”合二为一,让传统的“师徒相授”与现代的“课堂教学”实现了完美融合。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让学生们在实践与理论的双重滋养下,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双师同堂”:让非遗技艺在课堂上“活”起来在课堂上,“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成为一大亮点。“一道完美的松鼠鳜鱼,没有捷径,靠的是成千上万次的练习,这是手艺人的本分,也是劳动的价值所在。”王东磊一边熟练地展示着斜剞花刀的精准力道、两次复炸定型的火候把控,一边向学生们传授着从厨二十余载沉淀下的匠心精神。他的双手布满了岁月的痕迹,那是辛勤劳动的见证,也是技艺传承的象征。他那双“劳模之手”,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非遗技艺的精髓,不仅传递着精湛的厨艺,更是在诠释“劳动创造美”的朴素真理。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王东磊的操作,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渴望,仿佛在这一刻,他们看到了自己未来成为优秀厨师的模样。在他身旁,张宇教授则以“学者之思”,为这门手艺赋予了理论的深度与文化的广度。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苏帮菜“精细雅致”的美学特征、酸甜口味背后蕴含的营养搭配原理娓娓道来。他告诉学生们,苏帮菜的精细不仅仅体现在菜品的制作工艺上,更体现在对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火候、摆盘的设计等各个方面。而酸甜口味的搭配,不仅是为了满足口感的需求,更是符合人体营养摄入的科学配比。张宇教授的讲解,为学生们构建起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技艺与学术的立体知识框架,让学生们明白,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门融合了文化、艺术、科学的综合学科。“劳模主术,教授主道”的“双师同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既能亲眼见证非凡的技艺之美,又能深刻探究其背后的文化之源。理论与实践不再割裂,而是在两位老师的默契配合中,被“烹饪”成一席滋养心灵的知识盛宴。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实用的烹饪技能,更培养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以及对于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一牌一证”:让校企合作向深层次“融”进去技艺的精彩演示之后,一场简朴而郑重的授牌颁证仪式,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也标志着学校与行业领军者的合作,从个别课程的“牵手”,正式迈向了深度绑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全场师生见证下,学院督导吴品才教授向王东磊的企业颁发了共建《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重点建设课程的铜牌。这小小的铜牌,意义却十分重大,它象征着企业的优质实践资源被正式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设备,将这些资源引入高校课程,能够让学生们接触到最真实的行业环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这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培养人才的平台,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随后,张宇向王东磊颁发了兼职教师聘书。这张聘书意味着“苏州市劳模”正式成为大学教师队伍的一员,其所代表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作为一股鲜活的力量,常态化地融入学院的育人血脉。王东磊不仅拥有精湛的技艺,更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他成为兼职教师后,将把自己的经验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们,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一牌一证”,不仅是对王东磊个人技艺与行业地位的认可,更是校企双方打破壁垒、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实现双向赋能的坚实一步。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企业能够获得高校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劳育+美育”:为时代发展“育”出来真人才“我们所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开门办学’。”张宇表示,“将王东磊这样的行业标杆、劳模代表、非遗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请上讲台,与高校教授同台授课,就是要打破校园的围墙,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情境中,完成‘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双重洗礼。”当学生们看到一条普通的鳜鱼,在劳模和非遗技艺传承人的巧手下,化为一道“形、色、声、味”俱佳的盘中艺术,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味蕾的冲击,更是对劳动价值的深刻认同和对创造之美的由衷赞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明白了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事物。同时,他们也欣赏到了美食的艺术之美,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这堂“松鼠鳜鱼”课,是苏州城市学院在产教融合道路上一次成功的探索与缩影。它清晰地昭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同向而行。通过这种深度融合模式,苏州正着力培养一批既有精湛技艺的“巧手”,又有深厚学养与审美情趣的“慧心”的新时代人才。他们未来将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食文化的新生力量,为苏州乃至全国“人文经济”的蓬勃发展,注入最坚实、最鲜活的青春动能。在未来的日子里,苏州城市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更多的学生将在这样的课堂上受益,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苏帮菜这一传统美食文化也将在新一代人才的传承和弘扬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陈世友 张宇)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