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值大姜丰收季,青州市黄楼街道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一株株茎叶挺拔的生姜整齐排列,姜农们正忙着采收、装运,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姜香,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片土地上的“姜”山如画,正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时值大姜丰收季,青州市黄楼街道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一株株茎叶挺拔的生姜整齐排列,姜农们正忙着采收、装运,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姜香,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片土地上的“姜”山如画,正成为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1
党建统领,激活产业新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组织是保障。黄楼街道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创新推行供销社、农村社区、合作社、信用社“四社”共建模式,凝聚起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黄楼街道侯庙为农服务中心作为国家农业开发土地托管项目,总建筑面积达4550平方米,不仅配备了先进的配肥机、田间管理机等设备,具备万亩土地托管服务能力,更建成了2条大姜清洗加工生产线和1座恒温库。通过党组织的统筹协调,“四社”各展其长:供销社负责农资供应与市场销售,社区组织农户与资源整合,合作社开展专业化生产,信用社提供便捷的金融支持,共同为姜农提供从技术培训、农资配送、机械作业到冷链仓储、销售出口、金融贷款的“一站式”服务,彻底打通了为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
精心管护,姜农喜算“增收账”
在“党建统领、四社共建”的有力支撑下,黄楼街道的大姜产业迎来了品质与效益的双重提升。经过科学的选种、育苗和精细的田间管理,侯庙东村的生姜产业今年预计平均亩产可达1万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每斤3-4元计算,亩产值轻松突破3万元。
这笔“增收账”让姜农们喜上眉梢。“以前种玉米、小麦,一亩地忙活一年,收入还不到2000元。现在跟着街道和服务中心种姜,收入翻了十几倍!这真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一位正在田里忙碌的姜农看着长势旺盛的姜田,脸上满是掩不住的笑容。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小生姜”真正成为了鼓足农民“钱袋子”的“黄金产业”。
3
产业融合,乡村振兴“姜”来甜
如今的黄楼街道,大姜产业已从单一种植,迈向集清洗、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侯庙为农服务中心年加工大姜9000吨、储存3000吨、出口2000吨的强劲能力,为“黄楼大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们不仅要种出好姜,更要卖出好价,打响‘黄楼大姜’品牌。”侯庙东村党支部书记侯圣会表示,未来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推动姜产品多元化开发,建设集种植、加工、冷链、电商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
如今,黄楼街道的大姜不仅在国内市场走俏,更飘洋过海,成为国际市场的“香饽饽”。一片片姜田,不仅是农民致富的“金色希望”,更是乡村振兴路上最坚实的脚印。下一步,黄楼街道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四社共建”为抓手,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书写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
本文来自【青州融媒】,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