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言:介绍城市更新的政策背景和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战略意义,概述报告的研究框架。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使用案例和数据展示吉林市在路网体系完善、老旧小区交通改善、交旅融合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具体成效。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主要措施:从规划引领、项目驱动、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撰写关于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引言:介绍城市更新的政策背景和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战略意义,概述报告的研究框架。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使用案例和数据展示吉林市在路网体系完善、老旧小区交通改善、交旅融合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具体成效。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主要措施:从规划引领、项目驱动、精细化治理、交旅融合、民生导向等方面分析吉林省的具体举措。存在问题与挑战:分析当前在结构瓶颈、资金制约、服务效能、区域平衡等方面面临的困难。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提出强化规划引领、创新投融资模式、深化智慧绿色转型、突出民生共享等优化路径。结语:总结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成效与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愿景。城市更新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着力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安全韧性"。道路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血脉",其更新改造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城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领域进行了系列探索,通过优化路网结构、改善交通环境、提升服务品质,有力推动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措施与成效,分析面临挑战,并提出改进建议,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供参考。
1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城市更新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要以绿色发展、民生优先、文化传承、安全韧性为基本原则,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在这一背景下,吉林省将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先导性工程,紧紧围绕"畅通行、惠民生、促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城市路网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出行环境改善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吉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粮食主产区,既有传统工业城市布局密集、基础设施老化的现实困境,也有冰雪旅游城市对交通通达性的特殊需求。近年来,吉林省将城市道路交通更新纳入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旅游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工作协同推进,通过实施一批道路交通更新项目,有效破解了城市发展中的交通瓶颈问题。本报告基于吉林省各地市道路交通更新实践,系统分析其工作成效、创新举措与面临挑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以期为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供借鉴。
2 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
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以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出行需求为导向,在城市路网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交旅融合深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以下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呈现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现状与成效。
2.1 城市路网体系不断完善,交通脉络更加畅通
吉林省将城市路网优化作为道路交通更新的基础性工程,重点破解"断头路"、"瓶颈路"等制约城市交通效率的难题。以吉林市为例,2024年该市全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打通了嫩江街、平山街等多条城市"断头路",有效改善了区域交通微循环。其中,嫩江街公铁立交桥下道路重建工程于2024年7月20日开工,历时近三个月实现通车,成为连接吉林站东广场的重要通道,显著改善了周边居民的出行条件。平山街道路工程全长2817米,宽24米,由三个标段组成,于2024年9月20日正式通车,进一步优化了城市交通路网结构。
在路网更新过程中,吉林省注重分层推进、系统治理,既关注主干道的贯通提升,也不忽视次干道和支路的微循环改造。龙潭区作为吉林市的老工业区,针对区域内道路坑洼不平、路面破损等问题,开展了大规模的市政道路维护工作,累计维修道路87条、十字路口84个,总维修面积约17万平方米。同时,为服务吉林石化转型升级项目,配套完成了乙烯路改造工程,既保障了企业物资运输,也为居民出行提供了良好交通环境。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提质升级也是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重要方向。2024年,吉林市新升级改造公交候车亭137套,新式候车亭采用统一的金色设计,配备宽檐挡雨棚和休息座椅,极大提升了市民的候车体验。此外,全省新增城市停车泊位10204个,有效缓解了"停车难"问题。龙潭区通过推动机关单位停车场开放、科学施划泊位等方式,增设车位359个,并清理泊位内障碍物和"僵尸车",显著提升了停车资源利用效率。
2.2 老旧小区交通环境显著改善,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吉林省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小区内道路更新与周边交通环境改善。2024年,吉林省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71个,惠及居民8.4万户。在改造过程中,不仅关注住宅本体的修缮,还同步推进小区内部道路、污水管网、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提升。丰满区住建局2024年对18个小区91栋老旧建筑的楼栋主体公共区域进行改造,总建筑面积48.61万平方米,惠及辖区居民4500余户。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也提升了区域的交通环境。龙潭区山前街道新山社区通过改造,解决了以往老旧小区缺乏儿童游玩场地的问题,在中兴园、龙凤园等区域增设儿童娱乐、凉亭石桌等设施,打造了10个街角公园。居民李立君表示:"以前想找个下棋、聊天的地方都难,现在几个朋友有时间就能聚在一起娱乐一会,玩累了,还可以去居家养老活动室休息一下,床铺、按摩椅、跑步机、微波炉等一应俱全,我们用着方便又舒服。"
吉林省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注重交通与生活的和谐统一,通过推行"小尺度、密路网"的城市街区理念,改善了城市交通微循环。同时,通过增设交通缓行设施、完善无障碍设施、优化步行空间等措施,提升了老旧小区的交通环境品质,实现了"路平、畅通、安全、舒适"的目标。
2.3 交旅融合模式创新深化,城市特色更加彰显
吉林省创新实践"交通+旅游"融合模式,通过道路交通更新促进旅游业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交通旅游产品。G331公路吉林段是交旅融合的典范项目,这条"最美公路"沿吉林省边境蜿蜒,串联长白山、鸭绿江、图们江等自然景观,途经通化、白山等10个县(市、区),连接216个边境村和16个口岸。项目构建了"2+6+N"服务设施体系,建设2处重点服务区、6处特色服务区,设置87处停车观景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旅游节点。
吉林省将城市道路更新与文化传承相结合,通过复建朝阳门、德胜门等古城门,改造玄天岭文化公园,打造"乌拉三府"等历史文化街区,使城市道路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吉林市还围绕加快建设旅游强市目标,将江城"印记"融入城市更新行动,把"世纪之舟"、吉海铁路总站旧址(吉林西站)等城市地标建筑印制到冰箱贴、明信片等文创产品上,实现文化传播与城市宣传的有机结合。
夜景亮化工程也成为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亮点。吉林市对江湾大桥进行亮化改造,使其成为"一江两岸"夜间景观带的重要节点;龙潭山公园加装灯具2451盏,增设激光灯束,夜晚龙潭山上"巨龙腾飞"成为独具特色的"龙潭名片"。这些举措既美化了城市夜景,也丰富了旅游体验,促进了夜间经济发展。
以下是吉林省2024年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主要成效统计表:
表:吉林省2024年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主要成效统计
项目类别具体内容成效数据来源道路贯通工程嫩江街公铁立交桥2024年7月开工,历时近三个月通车道路贯通工程平山街道路全长2817米,宽24米,2024年9月通车
道路维护工程龙潭区道路维修累计维修道路87条、十字路口84个,面积17万平方米
公共交通设施公交候车亭改造新升级改造公交候车亭137套
停车设施建设新增停车泊位全省新增停车泊位10204个
老旧小区改造计划改造老旧小区171个,惠及居民8.4万户
公园绿地建设转角公园建设建成50处转角公园
旅游交通建设G331吉林段服务设施"2+6+N"体系,87处停车观景设施
3 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主要措施
吉林省在推进道路交通更新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对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的贯彻落实,也展现了吉林省结合本地实际的问题导向和创新思维。
3.1 强化规划引领,注重系统推进
吉林省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将道路交通更新纳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确保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省交通运输厅制定《吉林省干线公路网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优化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新增省道路线,将连接重要景区、机场、高铁站及多城镇的既有县道路线整合升级,进一步提升冰雪旅游、粮食集疏运、安全应急保障能力。这一规划充分考虑了吉林省"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和"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需要,为道路交通更新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实施层面,吉林省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吉林市秉持"急用先行"原则,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痛点问题,如打通"断头路"、改造拥堵节点等。龙潭区则根据老工业区特点,实施道路交通提升、城景融合提升、城市管理提升、休闲业态提升四大行动,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打造美丽宜居的老工业城区。这种既强调整体性又突出差异化的 approach,使道路交通更新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吉林省还注重多规融合,将道路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有效衔接。例如,G331公路吉林段的规划建设充分考虑了交通与旅游的融合,通过"一地一主题、一段一文化"的原则,打造"长白秘境、吉线331"特色旅游公路品牌。玄天岭文化公园的改造则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在"望云拾玖坊"古风酒肆文化街区带动下,吸引了大量游客,实现旅游收入4143万元,同比增长70%。
3.2 突出项目驱动,实施重点突破
吉林省采取项目化推进的方式,将道路交通更新分解为具体项目,通过重点项目的突破带动整体提升。2024年,吉林省实施城市更新十大工程,包括道路畅通、旧城改造等内容。这些项目既有覆盖全省的重大基础设施,也有聚焦局部区域的微更新项目,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的项目体系。
在项目选择上,吉林省重点关注三大类型:一是关键交通节点工程,如红旗大桥、新城大路等联通性项目;二是"断头路"打通工程,如嫩江街、平山街等贯通项目;三是交通配套设施工程,如公交站亭、停车设施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城市交通中的瓶颈问题,提升了路网整体效率。
吉林省在项目建设中强调时序安排的合理性,充分利用有效施工期。如吉林市在2024年金秋十月,"建设者们正忙得热火朝天,抓紧入冬前城市建设的黄金期"。这种时间管理意识确保了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减少了因天气条件造成的延误。
对于重大战略性项目,吉林省集中资源全力推进。G331项目吉林段被列为省"头号工程",统筹政策资源,强化攻坚举措。"全体参建人员日夜奋战、风雨无阻,在吉林边疆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创造了公路建设新奇迹"。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确保了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和高质量完成。
3.3 创新治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
吉林省将精细化管理作为道路交通更新的重要保障,创新治理模式,提升管理效能。龙潭区将精细化管理作为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小事上求细、在常事上求精"。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等卫生死角整治,清洗垃圾桶、果皮箱、路灯杆、沿江护栏,清运漂浮垃圾、杂物,打造干净整洁城区环境;强化农贸市场管理,整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拆除违章建筑等。
在交通管理方面,吉林省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省公路局将"推进除雪防滑"作为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强调"加强风雪预警,强化除雪机械保障,强化物资储备,以雪为令,加大除雪力度,保障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针对吉林省冬季寒冷多雪的气候特点,这种预警和快速响应机制有效保障了冬季道路畅通和安全。
吉林省还注重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省公路局部署推进路域环境整治和绿化品质提升工作,以"畅安舒美"为目标,通过集中攻坚,统筹推进路域环境提质升级,实现"路面整洁无病害、路肩平顺无堆积、路域干净无杂物、道口畅通无阻碍、标牌完好无缺损、标线清晰无模糊、沿线景观协调宜人"的综合整治目标。这种全面细致的管理标准,确保了道路交通设施长期保持良好的服务状态。
3.4 注重交旅融合,助推产业发展
吉林省创新实践"交通+旅游"融合模式,通过道路交通更新促进旅游业发展,实现了交通支撑旅游、交通本身成为旅游的双重目标。G331项目吉林段是这一模式的典范,项目结合沿线历史遗迹、文化民俗,按"一地一主题、一段一文化"原则,打造特色旅游公路品牌。同时,构建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系,设置停车观景设施,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旅游节点,引导游客"快进慢游",带动沿线特色产业发展。
吉林省还注重交通与城市旅游功能的深度融合。吉林市复建朝阳门和德胜门,改造升级玄天岭公园,在"望云拾玖坊"古风酒肆文化街区带动下,吸引了大量游客。龙潭区则聚焦"城景一体"发展理念,在雾凇岛等景区景点设立120个网红打卡点,配合节气开展各类文娱表演、美食打卡兑奖品等活动,培育区域特色餐饮名店。这些举措既丰富了旅游体验,也提升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
交通与产业协同发展也是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重要特色。省交通运输厅聚焦兴边富民、乡村振兴、文旅繁荣,从精神文化内涵挖掘、服务优化提升、交旅融合场景拓展三方面发力,推动"交通+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打造特色旅游标志标识体系,强化重点边境村和景区指引,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和人流集聚。同时,结合冰雪经济发展需求,加强冰雪旅游线路建设,服务吉林省万亿级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3.5 坚持民生导向,提升服务品质
吉林省在道路交通更新中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将改善市民出行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项目选择上,优先实施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如打通"断头路"、改造公交站亭、增加停车位等。在项目设计上,充分考虑市民的实际需求,如新式公交候车亭不仅美观大方,还注重实用性,设有宽檐挡雨棚和休息座椅,提升市民候车舒适度。
吉林省还特别关注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龙潭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针对老年人多的特点,增设活动室、居家养老活动室等设施,配备床铺、按摩椅、跑步机、微波炉等设备,方便老年人使用。同时,通过增设儿童娱乐设施、凉亭石桌等,满足儿童的活动需求。这些人性化设计体现了道路交通更新的人文关怀。
公众参与也是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重要特色。在城市更新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注重听取市民意见,回应市民关切。如市民于欣悦女士对公交站亭的改善表示赞赏:"新建站亭统一成金色,更加醒目,站亭有宽檐,有座椅,既能为乘客挡雨,又能供人休息。"市民的认可和满意是评价道路交通更新成效的重要标准。
吉林省还通过民生细节改善提升城市交通环境。如利用城市空闲地或老旧游园建设"口袋公园"、"转角公园",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转角有景"。这些小微空间的更新改造,虽然规模不大,但对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城市更新的温度。
4 存在问题与挑战
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工作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不足。识别这些问题和挑战,是进一步优化道路交通更新工作的前提。当前主要问题和挑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基础设施结构瓶颈仍存,区域发展不平衡
吉林省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存在结构性矛盾,部分区域路网密度不足、等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根据《吉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十四五"规划》,全省还有3个县市不通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存在"断头路"、"瓶颈路"问题,特别是沿边国道(G331)中二级以下低标准路段占67%,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多数口岸桥已成危桥。这些结构性短板制约了路网整体效能的发挥。
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面临的重要问题。相比中心城市,边境地区、农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滞后。虽然全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总里程达11513.671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3.3%,但农村公路网不够完善,"10%的乡镇仅通四级公路,近2万公里进入大中修期"。这种区域差异不仅影响交通公平,也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内部不同区域间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存在明显差异。老工业区、老旧小区等区域的交通环境相对落后,更新改造任务艰巨。龙潭区作为老工业区,面临"工业企业集聚,大型运输车辆往来不断"带来的道路损坏问题。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老化严重,更新成本高,难度大,是道路交通更新的难点区域。
4.2 资金保障压力持续加大,创新融资渠道亟待拓展
道路交通更新面临资金供需矛盾的严峻挑战。随着交通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老旧设施养护任务逐年增加,新的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资金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各级财政资金保障能力不足,融资渠道尤其是公益性基础设施狭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成为发展的最大难题"。
道路交通更新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有限。特别是对于公益性较强的普通公路、农村公路等项目,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减税降费政策持续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压力增大,难以完全满足道路交通更新的资金需求。
融资模式创新不足也制约了资金保障能力。目前主要依赖传统的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缺乏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对于如何有效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创新融资工具,吉林省仍处于探索阶段。此外,交通基础设施的经营性价值挖掘不足,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
4.3 运输服务效能有待提升,融合发展深度不足
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在硬件设施改善的同时,运输服务品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高速公路服务区充换电设施建设刚刚起步,普通公路服务设施布局仍需优化。高铁、私家车等分流与疫情叠加,严重冲击道路客运;旅客联程联运比例偏低,物流运输总体效率不高,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运输需求。
交旅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虽然G331等项目在交旅融合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整体上交通与旅游的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设施层面的结合,在服务、产品、管理等深层次融合不够。交通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特色不突出,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交通产品体系。
新旧业态融合也存在挑战。传统运输服务与新兴出行方式(如网约车、共享单车等)的协调发展不足,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不畅。城市公共交通与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的接驳不便,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不够完善,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双向流通渠道仍不顺畅。
4.4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智慧化转型任重道远
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的科技赋能效果尚未充分显现。行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实用技术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仍是弱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仍需细化实化"。对于吉林省特有的冰雪气候条件下道路交通建设养护技术研究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复杂自然环境的挑战。
智慧交通发展相对滞后,数字化转型任务艰巨。虽然吉林省已开展智能化高速公路示范工程试点,但整体上行业数字化水平不高,数据共享和应用不足。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感知、决策支持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现代交通管理的需要。智慧出行服务供给不足,公众难以获得全程化、一体化的出行服务。
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低。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不广,绿色养护技术、材料循环利用技术等尚未大规模推广。适应寒地气候的绿色交通技术体系尚未形成,制约了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5 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针对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基于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结合吉林省实际,提出以下改进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路径。
5.1 强化规划引领,完善顶层设计
吉林省应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将道路交通更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具体而言,应编制《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专项规划》,明确更新的目标、重点、时序和措施,形成系统性的更新框架。规划应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兼顾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避免碎片化、零星化的更新模式。
在规划理念上,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满足人的出行需求作为道路交通更新的核心。转变以车为本的传统思维,更多关注行人、非机动车等弱势交通群体的需求,构建人性化的城市交通环境。具体可通过完善步行和自行车道网络,优化街道空间分配,提升交通设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打造宜居宜行的城市交通系统。
规划还应注重区域差异化策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更新方案。对于老工业区,应重点改善道路质量,优化交通组织,满足工业运输与居民出行的双重需求;对于城市中心区,应注重交通微循环改善,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对于旅游特色区域,应突出交旅融合,打造特色交通产品;对于边境地区,应加强对外连通通道建设,提升交通可达性。
5.2 创新投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瓶颈
面对资金短缺的挑战,吉林省应积极探索投融资模式创新,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用好用足国家城市更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政策资金;二是整合地方财政资源,设立道路交通更新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三是创新市场化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对于不同性质的交通项目,应采取差异化的资金筹措策略。对于经营性较强的项目(如交通枢纽综合开发、服务区经营等),可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挖掘项目自身收益潜力;对于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如普通公路、农村公路等),应以财政投入为主,同时探索通过资源补偿、捆绑开发等方式增强项目可行性;对于准经营性项目,可通过政府补贴、价格支持等方式,提高项目财务可持续性。
吉林省还可探索价值捕获机制,将交通更新带来的土地增值部分回收用于项目建设。具体可通过TOD(公共交通导向发展)模式,对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将开发收益反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可建立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联动开发机制,通过交通改善促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支撑交通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5.3 深化智慧绿色转型,提升服务品质
吉林省应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交通更新质量和效能。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构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平台,实现规划、建设、养护、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二是发展智慧出行服务,推动出行即服务(MaaS)模式应用,整合多种出行方式,为公众提供一站式出行解决方案;三是加强智能交通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交通组织,提高路网运行效率。
在绿色转型方面,吉林省应深入贯彻落实"双碳"战略,发展绿色交通。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推广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理念,在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养护各环节贯彻生态环保要求,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二是促进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公共领域用车电动化;三是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的比例,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针对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不高的问题,应着力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提高运输效率;二是改善农村运输服务,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三是提升运输服务人性化水平,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需求,建设全龄友好的交通环境。
5.4 突出民生共享,推进共建共治
道路交通更新应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而言:一是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拥堵、停车难、公交不便等,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二是改善交通微环境,通过街道整治、绿化美化、设施完善等措施,提升市民出行体验;三是关注弱势群体和困难区域的交通条件,推进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吉林省还应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模式。一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在项目决策、设计、实施、评价各环节广泛听取市民意见,确保更新工作符合民意;二是推动多方协同治理,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加强信息公开和宣传引导,提高工作透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针对吉林省冬季寒冷的特点,应特别关注冬季交通服务保障。一是完善冬季清雪除冰作业机制,保障道路冬季畅通;二是改善冬季候车条件,推广暖候车亭等特色设施;三是优化冬季公共交通服务,提高冬季出行可靠性。通过这些措施,提升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交通服务质量,增强市民的幸福感。
6 结语
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已进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关键阶段。在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指引下,吉林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道路交通更新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创新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路网结构的优化、交通环境的改善、服务品质的提升,为吉林省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未来,吉林省道路交通更新应更加注重内涵提升、创新驱动、融合发展,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创新投融资模式、深化智慧绿色转型、突出民生共享等路径,持续推进城市交通系统优化升级。同时,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具有吉林特色的城市交通更新模式,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更新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道路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动脉,其更新改造非一朝一夕之功。吉林省应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来源:湘音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