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巨头为何热衷欧洲AI基建投资? | 科创要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8:00 1

摘要:2025年10月27日,亚马逊表示未来三年(2025-2027年)将在荷兰投资超过14亿欧元,用于支持云服务(AWS)和零售业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AWS,亚马逊将为当地企业提供现代化的云和数据解决方案。

科创要闻2025年第No.47期

11月10日-11月16日

本期要闻汇总人:曹妍

过去一个月,多家科技巨头宣布投资欧洲的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

2025年10月27日,亚马逊表示未来三年(2025-2027年)将在荷兰投资超过14亿欧元,用于支持云服务(AWS)和零售业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AWS,亚马逊将为当地企业提供现代化的云和数据解决方案。

11月4日,英伟达与德国电信发布全球首个工业AI云平台,预计2026年年初上线。云平台将在德国数据中心搭建,由1万块英伟达GPU提供支持,为汽车、机器人、医疗保健、能源、制药等行业提供所需的计算能力。

11月10日,谷歌宣布将于2026-2029年向德国投资55亿欧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其中包括在迪岑巴赫新建一座数据中心。设施建成后,将帮助谷歌强化其在德国地区的云覆盖。同时,谷歌也将继续投资位于哈瑙的数据中心,该中心于2023年启用。

一天后,微软表示将加速在葡萄牙的AI基础设施建设,从2026年年初开始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与Nscale、英伟达和Start Campus合作在锡尼什部署12600块英伟达GPU。此前,微软承诺将在2023-2027年,将欧洲16个国家的数据中心的容量翻倍至200个以上。

上述的频繁动作,都在指向AI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算力和数据。

自2022年年底ChatGPT上线以来,全球的AI算力需求急剧攀升,包括日益庞大的模型参数规模、复杂的训练任务和推理要求。科技巨头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可以直接满足当地企业的云计算和AI需求,并且绑定未来的潜在客户,抢占欧洲数字市场的先机。

与此同时,欧盟推出《人工智能法案》(EU AI Act)等监管措施,严格规范了风险分级,明确要求公开数据来源、规模参数等。当地建设数据中心正是为了更好地迎合监管要求,同时为大模型提供更快的训练速度和更强的AI能力。

欧洲严格的监管环境为市场玩家带来了“无差别影响”——不仅为海外企业设置了高门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AI的创新。

以大模型为例,美国斯坦福大学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研究所(HAI)发布的《2025年AI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欧洲地区新增3款主流大模型,远低于美国(40个)和中国(15个)。而在值得关注的7款大模型中,欧洲唯一上榜的法国大模型Mistral AI在LMSYS Chatbot Arena测试中综合性能居于末位。

在此背景下,欧洲推进投资计划,力求在强监管下为AI创新留出空间,吸引海外资本。2025年2月11日,欧盟宣布了一项2000亿欧元AI投资(InvestAI)计划,其中包括一项200亿欧元的AI超级工厂基金;2025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数字欧洲计划(2025-2027年)(DIGITAL)”,计划投资13亿欧元用于部署AI关键技术。

通过设定监管规则、推进AI基建,欧洲希望在发展AI的同时,掌握技术与治理的全球话语权。科技巨头的投资,也将助推欧洲追赶全球AI的步伐。

数字智能

01 Anthropic向AI基建投资500亿美元

11月12日,美国人工智能初创企业Anthropic宣布,计划投资500亿美元用于建设AI基础设施,首批项目将在得州和纽约州建立定制化数据中心。Anthropic将联合AI云计算平台Fluidstack共同开发,后者为Meta、Cogniton等客户提供GPU集群服务。

项目将为Anthropic超过30万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并将创造约800个永久性就业岗位和2400个建筑岗位。各项目将于2026年陆续投入运营。

• 点评:这是Anthropic首次大规模建设自有定制化数据中心,又一个AI初创企业加入AI军备竞赛,其竞争对手OpenAI已与英伟达、微软、甲骨文、亚马逊等主要云服务商达成合作,签订了超过6000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服务承诺。(曹妍)

02 李飞飞团队推出首款商用世界模型

11月12日,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的创业公司World Labs宣布推出首款商用世界模型Marble。Marble支持生成式多模态,可以从文本、图像、视频或粗略的3D布局中创建3D世界;Marble还允许用户交互式地编辑、扩展和组合世界。

Marble提供三档订阅方案:免费版支持4次生成,仅支持文本和图像输入;标准版20美元/月,支持多图、视频输入及高级编辑,共计12次生成;旗舰版95美元/月,包含75次生成,可以解锁全部功能。

同时,Marble Labs正式上线,让艺术家、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展示大胆的创意、真实的工作流程以及游戏、视觉特效、设计、机器人等领域的全新可能性。Marble Labs还提供深入的案例研究、教程和文档,开放给所有人学习、构建和分享。

• 点评:空间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前沿领域,需要强大的世界模型才能充分发挥潜力。目前,科技厂商也在关注世界模型,但如谷歌Genie 3等竞争对手大多停留在研究或演示阶段,侧重动态体验而非3D场景。作为率先投入商用的产品,Marble是将AI从“模式识别”带向“世界理解”的一次重要实践。(曹妍)

生物医药

01 英矽智能与礼来达成药物研发合作

11月10日,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宣布,与全球头部跨国药企礼来(Lilly)达成药物研发战略合作。双方将基于英矽智能自主研发的AI制药平台Pharma.AI,共同加速创新疗法的发现和开发。

根据协议,英矽智能有权从上述合作中获得最高超1亿美元的收益,包括首付款、研发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药品商业化后的分级净销售额版税。

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2019年因在21天内利用AI设计出DDR1靶点抑制剂而闻名业界。公司研发的Pharma.AI平台能大幅提升传统药物的早期研发效率,从通常需要的3-6年压缩到平均12-18个月。

• 点评:此次合作是双方2023年软件授权关系的进一步升级,验证了AI制药平台的技术价值和商业潜力,也折射出传统药企在专利悬崖和创新压力之下积极求变——礼来于2025年10月28日、11月5日分别与英伟达、晶泰科技达成AI制药相关合作。(曹妍)

02 微米级蛋白质组学成像新技术

11月12日,西湖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合作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iPEX enables micrometre-resolution deep spatial proteomics via tissue expansion,报告他们成功开发了将基于水凝胶的蛋白质锚定、组织膨胀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LDI-MSI)深度融合的新技术iPEX,能将各向同性组织放大后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成像(MALDI-MSI)相结合,提供可扩展的空间分辨率,低至微米级,并且将蛋白质鉴定的灵敏度提高10-100倍。

为验证iPEX的性能与应用价值,研究团队在多种组织、类器官及疾病模型中开展实验。以视网膜为模型,iPEX 能实现高精度的空间蛋白质组图谱构建、单细胞层和细胞外结构的可视化以及共定位蛋白质的识别;团队还将其应用于5xFAD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揭示了疾病早期发生的线粒体功能紊乱,以及脂代谢关键酶ACAA1的下调如何驱动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障碍。

• 点评:上述研究解决了传统空间蛋白质组学技术分辨率低、覆盖度不足的问题,实现了单细胞及亚细胞水平的蛋白质定位分析,也为后续的技术改进和应用拓展奠定了基础。(罗仙仙)

03 微型机器人“定点送药”实现靶向治疗

11月13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在《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Structural Basis for Prereceptor Modulation of Plant Hormones by GH3 Proteins。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微型机器人,它能在血管中“逆流而上”,精确导航。在动物实验中,团队在猪体内和绵羊的脑脊液中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为治疗神经系统等多种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这种微型机器人是一种球形胶囊,由可溶性凝胶外壳构成,内部嵌入了氧化铁纳米颗粒,使其具备磁性,从而能通过外部磁场进行操控和引导。团队开发了一套模块化电磁导航系统,融合了3种不同的磁导航策略:利用旋转磁场使胶囊沿血管壁滚动,实现高精度移动;通过磁场梯度引导,实现定向输送,甚至可“逆流”行进,应对最高达每秒20厘米的血流速度;当遇到血管分叉等复杂结构时,采用流入导航策略,利用指向血管壁的磁梯度将胶囊引入目标分支。

这三种策略的结合,使微型机器人能够在多种血流条件和解剖结构中稳定运行,在超过95%的测试案例中成功将药物送达指定位置。

• 点评:“定点送药”能够显著降低药物对身体其他部位的伤害和副作用,对于过去依赖大剂量给药才能抵达病灶的中风等神经系统疾病,有望提升治疗效果。(卫酉祎)

04 默沙东以92亿美元收购Cidara

11月15日,默沙东(MSD)宣布将以约92亿美元的总额收购美国生物科技公司Cidara(CDTX.O),该交易预计于2026年第一季度完成。

Cidara成立于2021年,其核心候选药物CD388由小分子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与专有的人源抗体Fc片段稳定偶联而成,旨在为甲型和乙型流感并发症高风险人群提供预防保护。在2b期临床试验中,CD388在未接种疫苗的健康成年人中能提供高达76.1%的流感预防效力。目前该药物已进入3期临床研究。

• 点评:本次交易是近期全球制药行业规模达百亿美元级的重大并购案例之一,可见跨国药企对前沿创新药物管线的迫切需求。默沙东在临床开发、规模化生产及全球市场推广方面具有深厚资源,有望大幅加速CD388的研发和商业化进程。(罗仙仙)

能源材料

01 柔性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应用

11月10日,苏州大学杨新波、刘江课题组分别在Nature(《自然》)发表论文Flexi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33.6% efficiency和Flexi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 with a dual buffer layer。

杨新波团队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及企业联合攻关,研制出了认证效率高达33.6%的柔性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其开路电压达2.015V,柔性叠层经受5000次弯折后,仍能保持91%的初始效率,同时展现出良好的运行和湿热稳定性,在室温连续光照下T80寿命超过2000小时,在双85湿热条件下1000小时能保持90%的初始效率。

针对柔性叠层器件界面分层失效的核心问题,苏州大学张晓宏教授与刘江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一紧一松”的双缓冲层结构。这种“刚柔并济”的分层设计在纳米尺度上协调了应力缓冲与高效传输这对矛盾的需求,为柔性叠层电池披上了“耐用铠甲”。

基于此而制备的超薄柔性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仅60微米左右)在实验室尺寸上获得了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认证,效率达33.4%,在全硅片尺寸上效率高达29.8%,创下该类型器件新的世界纪录。同时,基于该技术的柔性叠层器件也展现了优越的稳定性,在经历43000次极端弯折(弯曲半径42mm)后仍能保持初始效率的97%;在-40℃至85℃的剧烈温差循环老化250个周期后也保持了初始效率的97%。

• 点评:柔性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兼顾高效率与低成本,在航空航天、可穿戴设备、移动能源、光伏建筑一体化以及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两项研究成果是柔性叠层太阳电池在效率提升和器件稳定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其从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柯玉圆)

02 钙钛矿串联发光二极管新纪录

11月11日,南京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发表论文High performance tandem perovskite LEDs through interlayer photon recycling,报告了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领域取得的新纪录。

研究团队通过调控钙钛矿发光层的微纳结构,提出利用叠层器件中独特的层间光子循环效应策略(即一个发光单元产生的光子可被另一钙钛矿层重新吸收并再次发射),从而突破了传统光提取效率的限制。该策略下制备的LED器件外量子效率达到45.5%,在100 毫安每平方厘米的电流密度下仍能保持34.5%的高效率。

• 点评:钙钛矿LED具有可溶液加工、色纯度高、制备成本低等优势,但其发光效率较低的问题长期制约着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上述突破创造了钙钛矿LED发光效率的纪录,为开发高性能钙钛矿LED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曹妍)

量子技术

01 IBM推出全新量子处理器IBM Quantum Nighthawk

11月12日,IBM宣布推出全新量子处理器IBM Quantum Nighthawk,预计将于2025年底交付用户。此外,IBM已研制出一款名为Loon的新型实验性量子计算芯片,具备发展容错量子运算所需的一切关键处理器元件。

IBM称,Quantum Nighthawk是其迄今为止最先进的量子处理器,用来搭配高效能量子软件,能够执行比上一代产品更复杂的计算。Nighthawk提供120个量子比特,配备218个下一代可调耦合器,与IBM Quantum Heron相比增加了超过20%。但量子芯片Loon仍处于早期阶段,IBM没有向外界透露何时可以对其进行测试。

• 点评:距离谷歌在Willow芯片上实现首次可验证的量子优势算法还不到一个月,IBM迅速抛出Quantum Nighthawk处理器和Loon实验芯片,并给出清晰的交付时间表。这两项成果有望助力IBM于2026年年底前实现量子优势,并于2029年前达成容错量子计算。这意味着,量子计算领域正从概念竞争转向工程竞赛。谁将最先走出实验室,实现应用落地,值得期待。(卫酉祎)

航空航天

01 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发射失利

11月10日12时02分,中国商业航天公司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火箭一级、二级、三级飞行正常,分离正常,四级点火飞行510s后,飞行末段异常提前关机,未能将卫星送入轨道,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星河动力航天创立于2018年2月,核心产品包括“智神星”系列液体运载火箭、“谷神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等。2020年1月,公司成功发射谷神星一号(遥一)火箭,将“天启十一星”送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2025年10月22日,星河动力航天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 点评:2025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赛道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新阶段,企业在密集发射火箭的同时,纷纷加速冲击资本市场。本次谷神星一号以及三个月前蓝箭航天朱雀二号的发射失利,也给商业航天公司提了个醒——在追求高密度、快节奏发射的同时,也不能牺牲可靠性和安全性。(曹妍)

02 新格伦成为全球第二款可复用火箭

11月13日,蓝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的新格伦(New Glenn)火箭成功将NASA火星探测器ESCAPADE送入预定巡航轨道,并实现一级火箭回收,成为全球第二款具备可复用能力的火箭,也是第二次尝试就成功的可复用火箭。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创办的蓝色起源公司耗时十年研制出的新格伦火箭,是一款两级重型运载火箭,高约98米,直径7米,起飞质量约1500吨,起飞推力达175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4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超过13吨,现为全球第三大已发射载荷的运力最强的运载火箭。

2025年1月16日,新格伦火箭执行首次飞行任务,成功将蓝环探路者(Blue Ring Pathfinder)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但一级助推器在回收过程中出现问题,信号中断,未能按计划实现海上回收。

• 点评:2015年12月21日,美国SpaceX的“猎鹰9”火箭首次实现第一级陆地软着陆,成为全球第一款可回收利用火箭,十年后终于迎来了第二款。目前包括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等多家中国企业也在推进可复用火箭研制,谁能推出第三款?(李一跞)

南方周末科创力研究中心

责编 黄金萍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