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展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7 17:44 1

摘要:随着5G商用部署的深化,全球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6G)的研究已全面启动。本文基于2025年3月3GPP 6G研讨会的核心成果,系统阐述了6G的研究动机、设计原则与关键技术方向,并总结了5G在架构与部署中的经验教训。分析表明,6G将以“AI原生、云网融合、绿色

摘要:随着5G商用部署的深化,全球对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6G)的研究已全面启动。本文基于2025年3月3GPP 6G研讨会的核心成果,系统阐述了6G的研究动机、设计原则与关键技术方向,并总结了5G在架构与部署中的经验教训。分析表明,6G将以“AI原生、云网融合、绿色安全”为基本特征,通过网络架构简化、感知通信一体化、全域覆盖增强等多维创新,支撑未来智能社会对通信能力的全新需求。文章还概述了3GPP 6G标准化的工作规划,为后续技术研究与产业实践提供指引。

一、引言:

2025年3月10~11日,3GPP在韩国仁川举办了跨TSG(技术规范组)的6G研讨会,旨在汇聚全球运营商、设备商、学术界及研究机构的愿景与优先级,为6G技术的标准化奠定基础。该研讨会吸引了1676人注册(其中748人现场参与),收到219份来自各方的技术贡献,内容涵盖无线接入、核心网、协议等多个领域,成为6G研究方向的重要参考。

作为继5G之后的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6G不仅是对现有通信能力的升级,更是面向“智能互联社会”的系统性革新。本文基于此次研讨会的核心内容,从研究动机、经验借鉴、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以及工作规划等方面,全面阐述6G的当前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

二、6G研究动机:

6G的研发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源于数字社会演进、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的深层需求。从3GPP研讨会的共识来看,6G的研究动机既包含对现有通信能力短板的弥补,也涵盖对未来服务场景的前瞻性布局。

(一)新服务与新场景的突破

5G虽已支撑起增强移动宽带(eMBB)、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和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等场景,但面对未来十年“全域智能互联”的需求仍显不足。6G需支持集成感知与通信(ISAC)、AI驱动服务、无处不在的连接等新兴场景(如下图1所示),实现“通信+感知+计算”的融合能力。

3GPP 6G新应用场景

(二)产业收入增长与降低成本

移动通信产业正面临传统语音、数据业务收入增长放缓的瓶颈,6G通过开放网络能力、支持跨行业应用(如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等方式,为运营商与产业链创造新的变现路径,以突破传统通信服务的增长瓶颈。5G的复杂架构导致部署与运维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用户对服务体验的期待持续提升,6G需要在成本与体验间实现平衡,降低网络总拥有成本(TCO)。

(三)AI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

5G虽引入了部分AI优化功能(如负载均衡、故障检测等),但仍需要人工干预,难以应对6G时代超大规模网络的管理挑战。6G需构建“AI原生”网络,实现网络管理、资源分配等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

(四)能效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碳中和目标对通信产业提出了严格的减排要求,而5G基站的高能耗问题已逐渐凸显(单站功耗约为4G的3~4倍)。6G需要通过网络设计优化与AI驱动的功率管理,降低能耗,从设计源头融入绿色理念,推动通信产业的绿色转型。

三、从5G汲取的经验教训

5G技术从标准化到商用部署的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架构设计、功能落地与产业协同的问题,如技术复杂性过高与部署效率低下等。这些经验教训为6G的技术路线选择提供了关键参考,3GPP研讨会明确将其作为6G设计的“避坑指南”,具体包括:

(一)网络迁移路径的复杂性挑战

5G网络部署初期,为快速实现商用,采用了“非独立组网(NSA)”作为过渡方案,即依托4G核心网(EPC)实现控制面管理,仅通过5G基站提供增强的数据面能力。这一方案虽加速了5G的商用进程,但也为后续升级埋下隐患:

双网协同的固有难题:NSA架构下,4G与5G需共享控制信令与资源调度机制,导致网络间存在大量冗余交互,影响用户体验。SA迁移的高昂成本:当运营商推进独立组网(SA)时,需对核心网、基站软件及终端进行全面升级,且升级过程中需保证NSA与SA的兼容性,严重延缓了5G核心能力(如网络切片)的落地进度。产业链协同滞后:NSA与SA的并行存在导致终端、芯片厂商需同时支持两种模式,分散了研发资源。

基于此,3GPP明确6G应优先采用独立组网(SA)架构,避免非独立组网的过渡方案,从设计源头减少多代网络协同的复杂性,确保产业链资源集中投向统一标准。

(二)架构设计的冗余与复杂性问题

5G为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引入了过度灵活的架构选项与功能配置,导致系统复杂度飙升,具体表现为:

过多的架构变体:5G核心网(5GC)支持“控制与用户面分离(CUPS)”“网络功能虚拟化(NFV)”“服务化架构(SBA)”等多种部署模式,且每种模式下的网络功能(NF)交互方式存在差异,这导致了运营商在部署时需针对不同场景(如城区高密度覆盖、农村广域覆盖)定制架构参数,增加了规划难度。功能配置的“组合爆炸”:5G定义了数十种可选功能(如双连接、移动性增强、QoS保障机制等),且功能间存在依赖关系,部分组合会导致冲突,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兼容性测试。终端能力的适配困境:终端需支持所有架构选项与功能配置才能保证“全网兼容”,但这会显著增加芯片复杂度与功耗。

对此,6G提出“聚焦简洁性”的设计原则,通过以下方式简化架构:一是减少同一功能的多选项;二是明确功能依赖关系,避免冲突组合;三是通过标准化接口固化核心网与接入网的交互方式,降低部署与适配成本。

(三)关键功能落地的滞后性

5G定义的诸多创新功能(如网络切片、超低时延通信)因技术复杂性与成本等原因,实际应用部署的速度远低于预期,其教训值得6G借鉴。

出现这些问题的核心根源在于“技术驱动而非需求驱动”——5G部分功能的设计在当时条件下相对理想化,未充分验证行业实际需求与实现成本的平衡。因此,6G在功能规划中强调“需求牵引”,要求每个新功能必须明确应用场景、商业价值及实现路径,并在标准化阶段引入更多行业伙伴参与论证,避免“为技术而技术”。

(四)部署效率及功能优化问题

5G部署过程中暴露出的功能缺陷、设备兼容性问题,如:NRF配置低效、协议栈的性能瓶颈、跨厂商设备的互操作困难等,直接影响了网络性能与运营效率,应在6G得到解决。

除此之外6G的网络功能设计应确保高效设计,具有清晰的解耦性,同时可以进一步探索无状态架构。

四、6G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

6G的提出并非技术迭代的自然延续,而是受社会需求、技术瓶颈与产业发展的多重驱动。这次研讨会中明确,6G技术研发需突破现有通信范式,通过跨域融合、架构革新与智能升级,构建“全域互联、智能高效、安全绿色”的下一代网络。

(一)6G设计原则

聚焦功能精简与标准化:6G将通过“功能归一化”减少冗余配置,例如,针对网络切片功能, 6G计划将切片类型精简至3-4种核心模式(通用切片、低时延切片、广覆盖切片),并通过参数动态调整适配不同场景,既降低运维成本,又保证灵活性。此外,6G将严格限制同一功能的多选项设计,例如无线接口的调制编码方案(MCS)仅保留5-6种核心组合,避免5G中“百余种MCS选项导致终端适配困难”的问题。云原生与AI原生深度融合:6G网络将全面基于云原生架构,通过容器化、微服务化实现网络功能的弹性部署与按需扩展。同时,AI/ML将作为“原生能力”嵌入6G网络的无线接入网、核心网、网络运营管理等。模块化与可扩展性:6G将采用“基础平台+功能模块”的架构,支持按需集成技术组件。互操作与增强安全性:6G网络应设计具有可互操作接口和统一管理框架的组件,以确保互操作性并避免碎片化,同时提供增强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以确保6G系统安全。新服务的支持:6G应原生支持IoT(物联网),启用由AI原生、可编程和服务感知的6G RAN驱动的服务感知智能网络,并通过无缝整合TN和NTN以提供无处不在的覆盖。

(二)6G无线接入网设计

空口技术革新:6G无线接口具有基于5G NR的某些特性(例如波形,调制和信道编码),并可能进行增强。不过,3GPP强调,这些技术需通过实测证明增益效果,否则将维持5G NR的核心设计。同时精简6G RAN功能设计,降低相同功能的多个选项,避免过多的网络配置。全域无缝覆盖技术:6G RAN将通过“地面网络(TN)+非地面网络(NTN)”协同实现全域覆盖。此外,6G将统一地面与NTN的物理层设计,使终端无需额外硬件即可在两种网络间无缝切换。从一开始就需要设计具有可扩展设计的多种设备类型。AI驱动的无线资源管理:6G RAN将基于5G-A已构建的可扩展AI/ML框架,具备原生支持AI/ML生命周期管理的能力,同时探索新的用例。

(三)6G核心网设计

独立组网(SA)架构:6G核心网倾向于采用单一的6G独立架构,并以SA模式作为基准。6G的核心网将被设计成为能够满足人工智能、连接性、安全/隐私/韧性等方面的新要求的网络;同时可能复用5G SBA/SBI框架,并研究该架构的增强方面;在网络设计方面,将简化核心网架构并精简NF定义和交互/接口/协议。统一网络暴露与API生态:6G将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暴露框架,用于简化3GPP范围内的暴露框架,并通过开放API将网络能力赋能给第三方,促进通信网络生态的良性发展,提升效益。多接入技术的集成与互操作:6G核心网将支持“一网统管”多种接入方式,通过统一的网络及接口设计,实现终端在不同网络(如5G/6G蜂窝、Wi-Fi、固定无线接入(FWA)等)间的无缝切换。

(四)6G关键技术设计

1.迁移路径与互通策略

6G将优先采用独立组网(SA) 作为基础架构,并通过MRSS(5G+6G频谱共享)、6G-6G载波聚合及5G-6G双连接等技术实现频谱高效利用与跨代协同,保障网络平滑过渡。在互通策略上,6G将重点实现与5G系统的无缝衔接,支持单/双注册模式;与4G系统的互通将大幅精简,以减少架构依赖;同时明确不再支持与2G/3G系统的互通,以聚焦技术演进与架构简化。

2.频谱

频谱规划是6G性能提升的关键,其核心方向是:在持续优化现有频谱(FR1/FR2)效率的同时,重点开拓中高频段新频谱以满足超大带宽需求。部署上将重用现有中频段站址以降低成本,并通过演进MIMO技术来提升高频段性能,最终实现高效、低耗、简化的频谱资源管理。

3.AI与6G的双向融合

6G将深化AI与网络的双向赋能,一方面利用AI优化网络运营与性能(AI for 6G),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架构原生支持分布式AI应用的训练与推理(6G for AI)。

4.感知与通信融合(ISAC)

感知与通信融合是6G的核心能力,旨在实现通信与感知任务的协同。其发展将聚焦于构建统一的融合框架,支持从基站到终端的多源感知(包括射频与非射频),并完成对感知数据从检测、处理到开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探索更多潜在的应用场景。

5.能效与可持续性

6G将能效与可持续性作为核心设计目标,致力于从网络与终端侧实现原生能效优化,并推动净零碳排放。为实现该目标,将构建覆盖全网的碳足迹感知能力与可持续性KPI监测体系,并研发高效的媒体传输架构,实现基于能效自适应的QoS/QoE管理。

6.网络与计算融合

6G将从5G的“通信为中心”向“通信与计算融合”演进,构建一体化系统,实现移动网络中计算与通信能力的深度集成,支持终端算力向网络卸载。

7.非地面网络(NTN)集成

6G将推动地面与非地面网络的深度融合,核心方向包括:构建统一的空口架构以简化设计;在5G基础上增强NTN能力,如支持无GNSS运行与跨轨道管理;并拓展支持星地Mesh通信、定向广播及为航空器等移动平台提供卫星回传等服务。

8.运营、数据与协议框架

为支撑6G网络的智能化与自动化目标,需构建一个由统一数据、智能编排与高效协议协同工作的支撑框架。

统一数据底座与智能编排,6G将构建统一的数据管理框架,实现对网络感知数据、AI生成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标准化采集、存储、关联与开放,为智能决策提供燃料。在此基础上,管理与编排系统将向AI驱动和意图驱动演进,通过数字孪生实现故障预测与网络优化,并适配感知、计算等新型服务的管理需求,最终迈向“零人工操作”的自动驾驶网络。高效协议支撑,为承载上述能力,Stage-3协议需全面优化。控制面与用户面协议将评估并引入更高效的选项(如QUIC),以降低时延、提升可靠性。同时,协议栈需原生支持AI Agent通信、可编程数据转发路径,并为计算、感知等新型服务提供灵活适配。

9.语音与监管服务

6G将延续并增强对语音、应急通信、合法监听等基础服务以及监管服务的支持。

10.安全体系

6G安全体系将从多维度强化防护能力,构建覆盖网络全要素的纵深安全体系。其核心演进包括:引入后量子密码(PQC) 以应对量子计算威胁;向零信任架构(ZTA) 演进,实现动态访问控制;强化AI安全与隐私增强技术(如数据最小化、同态加密),保障数据与模型安全;并通过安全即服务(SECaaS) 和统一的用户授权框架,实现安全能力的按需交付与合规使用。

五、3GPP 6G工作规划与时间线

3GPP已明确6G的分阶段研究路径,如下图2所示,按照计划3GPP将于2026年完成6G需求研究(Release 20),并于2029年前后完成首版6G技术规范(Release 21)。

3GPP 6G工作规划与时间线

六、结论与展望

6G技术正从愿景阶段迈入系统化研究与标准化轨道。基于3GPP研讨会共识,6G将不再仅是通信能力的线性增强,而是以“AI原生、通感一体、全域覆盖” 为核心特征的范式革命。通过汲取5G在架构复杂性与部署效率方面的经验教训,6G致力于从设计源头实现架构简化、绿色低碳与内生安全。

未来,随着3GPP Release 20研究与Release 21标准化工作的推进,6G的技术路径将逐步清晰,为2030+的智能社会奠定核心网络基础设施。然而,实现从愿景到商用的成功跨越,仍需全球产业链在技术融合、标准协同与商业模式创新上持续努力,共同应对复杂度管理与跨域集成等关键挑战。

参考资料:

[1] 3GPP. (2025). 6GWS-250238: Chair’s summary of the 3GPP workshop on 6G. Incheon, Korea: 3GPP., 2025.03.

[2]通信网络 2030 – 2024年版,https://www-file.huawei.com/-/media/corp2020/pdf/giv/2024/communications_network_whitepaper_2030_cn.pdf, 2024.09.

[3]谢峰, 6G 网络架构研究进展及建议,中兴通讯技术, 2023年10月第29卷第5期

[4]杨刚华,何高宁,陈睿荣, 等. 6G 无线空口传输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J]. 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24年第5期1078-1113

[5]阚润田, 2024卫星互联网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 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管理及应用介绍, 通信世界, 2024.

[6]ITU-R WP5D. 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 2023.06.

[7]IMT-2030(6G)-推进组. 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2021.06.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