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馒头记:从“面疙瘩”到“白胖子”,我总算摸到点门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8:02 1

摘要:有人怪酵母,有人怪锅,其实真正让一锅面团翻车的是——水溢进笼屉,把气孔全烫死了。

“馒头蒸出来像月球表面?

”昨晚小区群里有人甩出这张图,瞬间炸锅。

有人怪酵母,有人怪锅,其实真正让一锅面团翻车的是——水溢进笼屉,把气孔全烫死了。

别急着换酵母牌子,先检查是不是水量过界,或者压根没用竹蒸笼。

牛奶代替温水,是最近烘焙圈偷偷卷的新招。35℃左右倒进酵母,再撒一小撮白糖,十分钟就能看见泡沫像啤酒花一样浮起。

乳脂和乳糖给酵母加餐,发出来的面团带股淡奶香,蒸好后掰开,丝窝拉得老长,像棉花糖。

怕胖?

全脂牛奶反而让馒头更蓬松,吃两个就饱,总热量反而降。

二次醒发时,往蒸锅水里滴两滴白醋,这是去年苏州一位面点师直播时随口说的。

酸性蒸汽遇到面粉里的碱,轻微中和,表皮像打了柔光,白得发亮。

别手抖,两滴就够,多了会带醋味,像抢戏的配角。

金属蒸笼最大的bug是凝水。

锅盖一冷,大颗水珠直落,馒头表面被烫出麻子。

竹子透气,水气四散,还能吸味,蒸完笼屉自带一股麦香。

价格也就两杯奶茶,却能把失败率砍一半。

水量怎么算?

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冷水上锅前,水面离笼屉至少三指宽。

大火十八分钟,关火再焖五分钟,让锅里的“脾气”收一收。

急着掀盖,温差一激,馒头瞬间缩成石头,谁劝都没用。

有人发酸,有人回缩,其实都在发酵时间写答案。

室温25℃,第一次发到两倍大,手指戳洞不回弹,刚好;洞一缩,说明还嫩;整团塌气,已经发过头,酸味跑不了,捏一小撮食用碱揉进去,能救场,但口感会打折。

和面时给盆边抹层薄油,案板也刷一点,面团不黏手,揉到位自然光滑。

别迷信“手套膜”,馒头不是面包,筋度太高反而难开花。

揉到切开无大气孔,像细腻的猪肉馅,就可以停了。

下次蒸之前,先扔一根筷子进锅,水没过筷子平面,基本不会溢。

再备一个厨房温度计,三十几块,酵母活性一目了然。

把旧铝蒸笼挂闲鱼,换套竹笼,厨房瞬间变江南小馆。

最后留个小悬念:有人把和好的面团扔进冰箱冷藏一夜,第二天再蒸,据说口感像奶香吐司,谁想试?

来源:精神玩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