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炮火声还没完全停下,眼瞅着天下大势要变,国民党那边,特别是退到台湾的那拨人,里头可是闹得不像话。
1949年,炮火声还没完全停下,眼瞅着天下大势要变,国民党那边,特别是退到台湾的那拨人,里头可是闹得不像话。
一场明里暗里的权力争夺、情报战,正悄悄地搅动着。
这事儿绕来绕去,最后都聚到了一个叫吴石的人身上。
这家伙,身份不低,本事也挺大,是国民党里头一位挺了不得的高官。
可最后,他被送上了刑场。
怪就怪在,那天,有个玩情报的头头,叫毛人凤的,对吴石最后的几分钟,表现得那叫一个“上心”,说上心都不够,简直有点走火入魔。
他不仅自己发了话,要枪毙吴石,还特意叮嘱,要“点射”,得打要害,不能留活路。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还得把现场拍了照片。
这到底是图个啥?
简单说吧,毛人凤心里头最怕的,就是出现什么“奇迹”,怕吴石这个国民党里头的大人物,居然能在枪子儿底下“侥幸”活下来。
这事儿,一下子就揭开了吴石案背后,那层最让人心里发毛的真相:整场针对吴石的算计、抓捕、审判,这毛人凤才是那个巴不得吴石赶紧死,而且为此什么招数都肯使的“幕后操盘手”。
毛人凤这人,对吴石起心思,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早在解放战争打得正激烈,尤其是在淮海战役那么个关键时候,毛人凤的眼睛就已经死死盯住了这位国防部里的参谋次长。
那时候,咱们这片土地上风起云涌,国民党自己里头也是腐败、动荡得不行。
毛人凤,作为“军统”那套情报班子的接班人,心里头就觉得不踏实。
他清楚得很,情报系统里头要是藏着“共党的高官”,那简直就是对他自己权力地盘最直接的威胁。
而吴石,凭着他在国民党高层那份儿特殊的地位,再加上他那副好像什么事都沾不上边的“本事”,就成了毛人凤最怀疑的那号人。
为了摸清吴石到底是个什么底细,毛人凤可是动用了他手底下最能干的特务,叫谷正文,开始对吴石进行全方位的“盯梢”。
吴石的一点点小动作,一次碰头,甚至一次出门,都像是在显微镜下一样,通过谷正文安插的眼线,源源不断地送到毛人凤的桌上。
监视的范围,更是伸到了吴石身边最亲近的人,包括他的副官聂曦,还有他妻子王碧奎,一个都没落下,全都严密地看着,一张无形的网就这样织了起来。
毛人凤在自己的日记里,就隐晦地写过“内部肯定有共党的高官”,吴石,在他心里头,就是那个“头号嫌疑犯”。
这怀疑,等到国民党撤到台湾之后,更是没消停,反而变本加厉。
毛人凤不满足于谷正文那套常规的监视手段了,他居然破格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专门盯吴石,而且这个小组直接归他管。
小组的组长,也是直接跟他汇报,就连谷正文这种核心人物,都未必能完全插上手。
这种做法,实在不寻常,打破了保密局本来严密的等级制度,也充分说明了毛人凤对吴石案的“重视”程度,更透露出他想借这事儿给自己捞政治资本的算盘。
要弄明白毛人凤为什么对吴石这么“执着”,就得好好看看他当时站的那个位置,还有他周围的政治环境。
毛人凤这人,手段是出了名的阴,做事也狠辣,他心里头想的,永远是怎么把自己那个位置坐稳当。
戴笠还在的时候,毛人凤就一直是老二,总觉得憋着一口气,喘不过来。
戴笠那场意外的身亡,倒是给了他机会,让他接过了“军统”(后来的保密局)的摊子,爬上了权力顶峰。
可这顶峰,并不是你想停就能停住的坦途。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毛人凤表面上风光,其实处境并不好。
蒋经国那边正步步紧逼,就想把情报这块儿的地盘,完全收归到自己手里,而且这事儿,蒋介石也是支持的。
就在这么个权力要重新洗牌的关键时刻,毛人凤这种蒋氏父子手里的“尖刀”,反而成了蒋经国要控制情报机构最大的“绊脚石”。
毛人凤心里头清楚,危机感十足,他急需一场“大案”,来证明自己的能耐,让蒋氏父子对他有所忌惮,不敢轻易动他,这样才能稳住自己的权力。
这时候,吴石,这位国民党国防部里头的高级将领,就成了他“向上爬”的绝佳跳板。
那问题来了,毛人凤怎么就迟迟不敢对吴石“动手”呢?
原因很简单,就是吴石的“分量”太重了。
吴石在国民党内部地位显赫,要是真能扳倒这么一个“潜伏的共党高官”,毛人凤那可就是立下了“奇功”一件,蒋氏父子肯定会对他刮目相看,以后也不敢随便怎么着他了。
可问题是,吴石也不是个容易对付的角色。
他资历深,能力强,认识的人也多,不是一个特务头子想拿捏就能拿捏得动的“软柿子”。
毛人凤心里明白,要是这次行动不顺利,吴石的反击,或者说,一旦牵扯出毛人凤自己的失误,那他自己可就万劫不复了,保密局就得拱手让出去了。
毛人凤心里头有顾虑,这可不是瞎操心。
他能当上保密局局长,本来就是戴笠去世后“捡漏”来的,再加上蒋经国的步步紧逼,他的位置本来就摇摇欲坠。
而吴石呢?
这位可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前辈,保定军校那是第一名毕业,后来还去了日本陆大进修,跟何应钦是同学,更救过陈诚的命,跟周至柔那是至交好友。
他在国民党高层里头的人脉和威望,是毛人凤怎么也比不上的。
他不止是个“学霸”,还是个“日本通”,抗战那会儿,情报工作做得那是风生水起,连苏联在诺门坎战役的时候,都因为他对日军的准确判断受益良多。
即便吴石不是蒋介石自己嫡系的,但就凭他这本事,加上陈诚他们的大力举荐,蒋介石对他也挺器重,地位稳得很,除非有什么确凿的重罪,谁也动不了他。
所以,毛人凤只能选择先忍着,一边紧盯着,一边找机会。
他甚至对吴石长期收听新华社广播这种“捕风捉影”的事儿,都装作没看见,没听见。
因为他心里清楚,这事儿,必须得一击必中,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局面僵住了:怎么打破?
还得靠“诱供”和“铁证”
真正让僵局打开的,是外面的情况变了。
1949年之后,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在台湾那是损失惨重。
地下党里头那个“一把手”,叫蔡孝乾的,被抓了,这成了个重要的突破口,吴石的名字也因此被牵扯出来。
就算这样,蒋介石接到毛人凤呈报的“吴石通共”的报告时,反应依旧是挺谨慎的。
周至柔那里,更是直接说,“先取证据”。
毛人凤知道,想要扳倒吴石,必须拿出让人没话说的铁证。
他也清楚吴石做事那是滴水不漏,于是,他把目标盯上了吴石的妻子王碧奎。
经过一番精心设计的“诱供”,利用王碧奎在家里的身份,在她陪着一起去吴石住处搜查(其实就是个引诱)的过程中,套出了朱枫和吴石之间一次秘密谈话的零星信息。
这一下,就成了毛人凤找到突破口的关键。
而吴石最后的暴露,更是因为他急着想把朱枫救出来的心情。
他亲自签发的那张通行证,竟然成了他暴露身份的致命疏忽。
紧接着,毛人凤就迅速展开了抓捕行动。
就在被抓的那一刻,吴石还想吞安眠药寻死,但被特务李汉一给拦住了。
在他家里搜出来的电台,还有那些没来得及销毁的密电,终于让毛人凤手里头掌握了能定吴石罪的“铁证”。
可即便有了铁证,毛人凤的路子也还没那么顺当。
让人意外的是,参与审判那三位主审官,在审讯完之后,竟然集体给吴石求情,建议“重判,但免死”。
这意思,是想给吴石留条活路。
这结果,让毛人凤心里头泛起了前所未有的“怕”。
要是吴石不死,他费了这么大劲儿搞出来的这场“政治献礼”,那可就大打折扣了,甚至可能引火烧身,把自己给搭进去。
为了确保吴石的死刑判决能说到做到,不打折扣,毛人凤又开始了他惯用的那些手段。
他四处活动,在蒋介石面前“进言进策”,把那三位主审官说得是一塌糊涂,说他们是“勾结匪谍”、“包庇罪犯”。
那蒋介石一听,顿时气炸了,失去理智地深信不疑,最后下了令,要对吴石案“从严、从速”处理,直接判个枪决,立即执行。
但毛人凤还是不放心。
在他看来,吴石的死,直接关系到他能不能在这场权力斗争里头活下去。
一点点的“意外”,都可能让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就这么白费了。
所以,他不仅自己决定要去刑场盯着,临出门前,还特意下达了一道让人心里直发凉的密令:行刑队必须瞄准吴石的心脏,实行“点射”。
这样一来,枪子儿就能直接打在要害,绝对不留一点生机。
事后,毛人凤还派人把行刑现场给拍了照片。
表面上是呈给蒋介石,告诉他“任务完成了”;可说到底,这还是他心里头那份儿极度不安全感的表现——他得确认,被送上刑场的,是吴石本人,而不是什么不知从哪儿找来的替身;他得亲眼“看到”,或者有照片证明,吴石已经彻底断气,死了。
马场町刑场上的记录,后来写着,吴石因为心脏被精准地“点射”了两枪,心脏几乎被打出了体外。
毛人凤这一手,可不光是对一个革命者的残忍迫害,更是他作为一个情报头子,在权力的游戏里头,所展现出的那种极致的、让人胆寒的狠辣和冷酷。
历史,总归会记住这场发生在刑场上,关于权力、关于恐惧、关于生命,这场最后的较量。
来源:煮茶论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