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打拼12年,他选择回成都:他说“这里太苦了”
他在北京拼了 12 年,4300 多个日夜,最终还是回了老家成都。他说那句“北京太苦了”,像一拳打在心口,看了整晚睡不着。
周末刷朋友圈,偶然看到他带着孩子在成都看演唱会,我顺手点了个赞,然后就顺便点开他朋友圈看看。突然发现,他这大半年的定位几乎都在成都。
我心里“咯噔”一下,然后就评论了一句:不在北京了?
不一会,他回复到:常住成都了。
然后我又问:那北京还回来吗?
他停了几秒,说到:2-3个月回去一趟北京的公司。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那个一起摸爬滚打十多年的兄弟,真的离开北京了。
那个黄金年代,真的结束了
2010~2020年是北漂创业的黄金时代,我们大概在2012或13年的时候认识的,可能因为都是互联网创业者,很自然就混熟了。我参加过他许多线下聚会,他也来参加过我的线下聚会,甚至我还参加过他公司的年会。
那一年淘宝客兴起,几乎每个站长都是淘宝客;
那一年你只要在3W喝咖啡,拿个笔记本,都看有人跑过来做你对面,问要不要投资;
那一年,一条微博、一篇公众号能带来 10 万流量;
中关村创业大街整条街都在喊:只要敢想,我们就敢投;
那时候我们都是20多岁,赶上互联网黄金十年,北京创业氛围很浓,机会很多,还有中关村创业一条街。也经历了互联网的急刹车。我知道他早晚会离开北京,但没想到会在这个节点。
最后一次见面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 2022 年。因为当时我们团队也遇到了瓶颈,也需要转型,后来听说他们公司直播带货做的很牛,我也去跟他交流了一下,很多直播带货的知识都是跟他学的。
当时他们的公司非常忙,尤其是直播带货,感觉人手都不够一样,直播间灯光师、场控、剪辑来回跑,每十分钟换一套产品。我在他办公室等了 40 多分钟,他才抽空跟我说话。
大意是说:松哥不好意思,最近太忙了,做带货抽不开身。话还没说完,他就外面喊:那个灯位往左挪一点!”
你能感受到——他们公司是“踩着风口“的节奏。随后我他也带我参观了他们的直播间,也讲很多短视频、直播带货的知识。这一天学习到了不少知识,我也把他的很多理念用到了我的直播带货项目中。
跟他交谈完,临走时我随口问了一句:你会离开北京吗?
他轻轻的说了一句:也许会回老家吧。
当时我也没在意,因为他公司做的规模也挺大,也很忙,我心想不可能这么轻易离开北京的,临走时他还送了我一大箱他们公司的带货的产品。
他淡淡说:2024 年夏天就走了。
那一刻我意识到——他不是逃离北京,是早就决定换人生赛道了。
他说:北京太苦了。
这是他是微信里给他说的:北京太苦了,这里的气候、饮食、交通、烟火气都不自在。
他孩子也慢慢大了,要读书、要落户,北京对外地孩子不友好:
摇号摇不上;
一个像样的小区房子 5 万+/平;
关键是——房龄往往 20 年起步;
但同样的钱,在成都已经能做到:
主城区好地段的大平层;
孩子读书、落户更轻松;
生活节奏也不逼人。
他还说:人的一生太短暂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别人而活,要让自己活的开心、自在、幸福。
说完这句话,我那晚失眠了。
他不是离开北京的人,他是代表了一代人的转向
他的离开,不仅仅是一个朋友的选择,更像是一个时代的注脚。“北京太苦了”,“苦”的不仅是饮食交通,还有那种永远飘着的感觉。户口、房子、子女的教育,就像所有北漂人的三座大山,消磨着所有人的热情。
其实,我这几年也动过回成都的念头,
其实从2020年开始,我每年都有一会要回成都的念头,包括成都的房价、在那个区域买房、孩子在哪里上学,我都研究过。回成都吗?在哪买房?孩子在哪读书?未来在哪里扎根?
但我一直没迈出去。而他走了。他的选择,像替很多人把那一步迈出来了一样。
北京不是没机会,只是机会越来越贵
我在创业10年了,招过很多员工。我发现一个规律,凡是从外地来北京的,大多数干5-6年都会回老家。我公司之前有2个员工回四川了,一个回甘肃了,一个回河北、一个回辽宁了,一个去郑州了,还有一个回山西了。
我团队里,10 个外地来北京的,最后能留下 1 个都算奇迹。总之,绝大多数人都无法留在北京。
这不是个案,这是趋势。所有大城市外溢的人才,最后都在往二三线城市回流,这已经是趋势,而不是个案。北漂最大的压力不是房租,而是看不到尽头的生活成本与身份成本。
卢松松是一位自媒体人、短视频博主。也是创业者必看的账号,关注草根创业圈、科技互联网、自媒体和短视频行业。感谢您的关注!
来源:歆瑶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