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翻出他CBA数据:上赛季21场,场均4.7分,三分命中率不到三成。
场均5分,却连续进国家队,21岁的刘礼嘉把球迷看懵了。
有人翻出他CBA数据:上赛季21场,场均4.7分,三分命中率不到三成。
弹幕刷屏:这也能穿国家队球衣?
别急,真相不在Excel表里。
郭士强第一次把他写进集训名单,内部会议只说了三句话:
能跑,肯撞,不抱怨。
就这三点,把一堆20+的得分手挡在门外。
刘礼嘉18岁打U18世界杯,场均22分,拿得分王。
那年他膝盖没伤,打法像小一号的李凯尔,空切、补篮、快攻一条线。
伤是后来才来的,十字韧带、脚踝、手指,一年连歇三次。
球迷记住的是病床照,教练记住的是他曾经会打球。
郭士强今年夏天的训练主题只有六个字:跑死对手,防到缺氧。
每天上午三小时,全场往返冲刺,心率不到180就加组。
刘礼嘉测出来190,还能笑,教练组直接在本子上画星。
数据表上没有“笑”这一项,但国家队需要这种表情。
有人问他进队干嘛,他答得也干脆:陪练,把主力逼到极限。
对位张镇麟,他提前半秒卡路线,让后者多跑两步。
这两步,到正式比赛可能就是一次抢断。
球迷看不到的这两步,教练拿放大镜看。
上海队内部报告写了两行字:
移动速度恢复到93%,协防意识仍是顶级。
郭士强看到93%这个数字,就拍板:带。
剩下的7%,他用国家队康复师去补。
CBA球队更看重终结效率,国家队这次要的是破坏效率。
破坏对面节奏,破坏对面传球,破坏对面心态。
刘礼嘉像一块橡皮,专擦对手提前写好的战术。
擦得干不干净,数据表不显示,对手最清楚。
韩国队在杭州打热身,第三节领先8分。
刘礼嘉上场四分钟,三次提前犯规,把对方小外节奏切得稀碎。
比分翻回来,他回板凳坐好,像刚上完夜班。
观众只记得最后绝杀,忘记是谁搅的局。
球迷说国家队不是康复中心。
教练说国家队也不是全明星秀场。
有人负责进球,有人负责让对面进不了球。
角色分清楚,12人名单才能变成一支队。
郭士强私下算过账:
一次集训14天,刘礼嘉能当7天假想敌,3天实战奇兵,剩下4天养膝。
这笔账算下来,比招一个只会得分的替补划算。
算盘打得很冷,比赛比算盘更冷。
刘礼嘉自己也明白,留队不靠同情。
每天加练50次底角横移,晚上冰桶泡到失去知觉。
他说就想把18岁的自己找回来,哪怕只找到八成。
找回来那天,他才能真正穿上球衣,而不是坐在病床。
球迷焦虑,是怕国家队浪费名额。
教练焦虑,是怕未来三年无人可用。
两种焦虑撞在一起,就冒出火花。
火花里,刘礼嘉继续跑,继续撞,继续笑。
明天打日本,他可能只上两分钟。
这两分钟,他要是能把对面箭头撞熄火,任务就完成。
数据栏还是5分,对面得分少一次,胜利就多一次。
这就是郭士强要的隐形工资。
看不懂的人继续骂,看懂的人开始抄作业。
青训教练把这段剪成视频,告诉小球员:
先学会跑,再学会防,最后才轮到投。
顺序反了,数据再漂亮也进不了国家队。
刘礼嘉的故事说穿了就一句:
有些岗位,KPI不在表格里,在对手的叹息里。
下次再看到5分,别急着关直播,看看对面头号得分手是不是也只拿了5分。
真看懂了,你就明白国家队为什么留他。
别再盯着Excel选12人,比赛在地板不在表格。
今晚回去,把防守脚步练三遍,明天你也能把对面王牌磨到红温。
机会留给肯撞墙的人,墙倒了,路就通了。
来源:风姿卓越轮船l1nSg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