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推进新课程方案和新艺术课程标准下美术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深化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丰台区中学美术学科近期举办了初、高中学段跨学科教研活动。该活动分别聚焦新教材教学教法和“AI+艺术疗愈”主题,由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主办,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和丰台区第二中学承办。
为推进新课程方案和新艺术课程标准下美术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深化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丰台区中学美术学科近期举办了初、高中学段跨学科教研活动。该活动分别聚焦新教材教学教法和“AI+艺术疗愈”主题,由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主办,北京第五实验学校和丰台区第二中学承办。
活动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指导,北京市特级教师、《艺术·美术》教材副主编何墨荣老师,北京教育学院安雪梅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段鹏教授,北京教育学院林泰然教授,以及石景山中学美术教研员徐晓娟等。丰台分院中学美术教研员李蕊老师主持,区内中学美术教师全员参与。活动通过研讨课、说课展示和专家点评等形式,探索了创新教学路径,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5月29日
初中学段新教材教学教法研讨展示
在北京第五实验学校,黄河清老师带来研讨课《京韵留芳一一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第四课时《装饰设计北京地名》。本课程作为单元教学的组成部分,以北京地名装饰设计为核心,融合传统工艺特色与现代技术(如新材料、数字工具)。学生通过小组创意阐述、技法实践和成品展示,深化文化理解与创新表达。教师强调以敬畏之心传承工艺精髓,借助现代技术激发活力,实现技艺传承与个性表达的统一,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艺术核心素养。
随后,多位教师进行说课展示:黄河清老师(北京第五实验学校)以《京韵留芳一一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为主题,阐释单元设计。课程结合北京文化环境,融合语文、历史、劳技和信息学科,引导学生运用新方法模仿传统工艺,坚持美育导向,增强家国情怀。
冯鑫蕊老师(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科丰校区)分享《墨晕染节气动画谱新章》单元,采用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为节气文化节创作定格动画。通过搭建拍摄区域,学生体验全流程,传播非遗文化,实现以美育人目标。
马雨薇老师(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设计《为校园校史馆打造主题微电影》单元。学生以“青年导演”身份主导创作,结合信息技术、历史教育和德育,运用AI及建模软件完成微电影,在数字技术中感悟革命精神,实现“学创评”一体化。
刘睿聪老师(北京第五实验学校)以“美术创造性表达”为核心大观念,结合五一劳动节情境,引导学生创作奋斗者主题作品。融合AI辅助、家校共育,提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
6月5日
高中学段艺术疗愈跨学科教学探索
6月5日的活动,以教研员李蕊老师的微讲座《以美化人,以画疗心》拉开了艺术疗愈身心之旅的序幕。该讲座从研究背景、疗愈探索和课程实践三个方面,阐述了艺术疗愈的创新方向。
随后,陈静老师进行课程展示《情绪释放一一时代材料的想象与创变》。课程引导学生用材料表达情绪,分析材质(色彩、造型、肌理)的符号意义,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可视化形象。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实现身心艺术疗愈,如内观自我、挖掘情感,选择适合材料表达情绪。
说课环节中陈静老师(丰台二中)解读单元《畅想世界情绪图景一一时代印记的想象力创变》,强调材料与情绪的结合,促进学生情感释放。
赵晶晶老师(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以《遇见风景一一用色彩唤醒最美时光》为题,通过风景绘画的色彩运用,引导学生感知自然美、释放压力。课程以大概念“色彩唤起情感”为统领,融合语文、音乐、信息和心理学科,构建艺术疗愈空间,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专家点评与研讨
专家对活动进行了深入点评。安雪梅教授肯定新教材教学研讨,指出课程“体现美术学科本体,数智赋能课堂,结构完整,评价多元”,并对每位教师课例给予针对性指导。何墨荣特级教师赞扬丰台教研“和谐-传承-创新”氛围,青年教师将教材内容转化为立体实践,逻辑清晰、问题真切,如传统工艺与地名结合、微电影融入校史,强化生活与艺术连接。
针对艺术疗愈环节,段鹏教授分享艺术疗愈理论,强调课程需关注情感真实表达,避免技术化倾向。林泰然教授从艺术疗愈、课程视角和师训三方面肯定活动,认为跨学科融合“助力专业化、创新化发展”。徐晓娟教研员则指出艺术疗愈在高中教育中的多元路径价值。
此次系列活动学术研讨气氛浓厚,专家指导高屋建瓴,兼具理论高度与方法实操,为教师解惑答疑。通过研讨,教师们对新教材教学教法和艺术疗愈课程有了更清晰认识,明确了“文化传承与创新”、“跨学科项目设计”、“数字技术融合”三大研究方向。活动搭建了“实践-研讨-反思-提升”的专业平台,推动美术教育从“教技法”向“育素养”转型,助力教师走向卓越,为培养文化自信、艺术创造力的时代新人夯实基础。
来源:丰台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