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层社区治理中,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往往并非源于资源的绝对匮乏,而是缺乏将优质资源有效转化、并使之落地生根的中间载体。滨城区彭李街道和瑞社区以省级试点文化书院为枢纽,成功探索了一套以“育用结合”为核心、将外部高端文化资源转化为本土持续服务能力的“优
在基层社区治理中,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往往并非源于资源的绝对匮乏,而是缺乏将优质资源有效转化、并使之落地生根的中间载体。滨城区彭李街道和瑞社区以省级试点文化书院为枢纽,成功探索了一套以“育用结合”为核心、将外部高端文化资源转化为本土持续服务能力的“优质文化资源转换器”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突破,在于破解了基层“引不来、留不住”人才的顽疾,通过系统性的“本土造血”机制,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社区文化服务队。
如果说“清单式”的资源对接解决了“有什么”的问题,空间升级解决了“在哪用”的问题,那么“人才”则是决定资源能否“活起来”“久下去”的关键。和瑞社区创新构建的“省级专家团输入—基层专业老师转化—普通群众受益”三级人才育用体系,实现了人才资源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根本性转变,铸就了社区文化薪火相传的核心引擎。
精准链接,引入高端“火种”
社区文化服务的提质升级,需要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和瑞社区作为省级试点文化书院,精准对接省级智库资源,邀请省文联、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这些专家带来的不仅是篆刻、书法、舞蹈、中医等专业技艺,更是一种高标准的审美与规范。他们为社区提供顶层设计指导、课程体系搭建以及初始师资培训,为整个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注入了权威的“源头活水”。此举确保了下沉资源的“高品质”与“纯正性”,为后续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培育,锻造本土“薪柴”
这是整个“转换器”模式中最具创新性的环节。社区深刻认识到,完全依赖外部专家,服务必然难以持续。于是,他们转变思路,将目光投向社区内部,着力从退休教师、文艺骨干、热心达人和有特长的居民中,挖掘和筛选有基础、有热情、有威望的“潜力股”,组建“基层专业老师团”。
这些本土骨干的优势在于:他们本身就是社区居民,了解邻里需求,活动组织更具地气与人气。社区为他们搭建了系统化的成长平台,通过省级专家的1对1带教、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活动组织、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赋能提升。例如,社区里一位原本只是凭借热情带领大家跳广场舞的领舞人张阿姨,被吸纳进“基层老师团”后,接受了来自滨州市老年体协广场舞专委会主任、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一级教练员及裁判员关军老师的专业指导。关军老师不仅纠正了舞蹈动作的规范性,更传授了科学的拉伸方法、基础乐理知识以及编舞技巧。经过系统培训,张阿姨从过去仅能带领大家模仿视频跳舞,成长为能够自主设计主题课程、科学安排训练强度的“社区舞蹈教师”。她带领的舞蹈队,也从简单的健身锻炼,升级为能上台表演节目的社区文艺队伍。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将抽象的省级资源,通过“人”这个载体,进行了一次“本土化翻译”和“可授化封装”,使其变得易于为普通居民所接受。这些本土骨干,因此成为了资源下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关键转换器”。
激发活力,实现价值“辐射”
经过培训与认证的“基层专业老师”,并非课程的终点,而是社区文化传播的新起点。他们依托文化书院、活动中心等阵地,面向广大居民开展常态化、接地气的课程教学与活动带领。这种“专家教骨干、骨干带群众”的链式传导模式,彻底扭转了高端资源“下不来、留不住”的困境。
一位由居民转化而来的“社区健身指导员”,可以在“成长健身房”带领居民进行科学锻炼;经过提升的托育老师,则能在社区“小荷儿童活动中心”持续开展更高质量的美育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这种服务源于内部、服务于内部的形式,使得文化供给具有了极强的韧性与生命力。他们的持续服务,使得文化书院永远“热热闹闹”,社区文化生态实现了自我循环、自我滋养、自我成长。
和瑞社区的实践证明,真正的“优质文化资源转换器”,其核心部件不是硬件设施,而是一套能够培育、激活并赋能本土人才的机制。通过“育用结合”,社区不仅接住了上级输送的优质资源,更完成了资源的“消化吸收”与“内化再生”,将文化服务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种以人为核心、注重内生能力建设的模式,为破解基层文化服务可持续性难题提供了治本之策,也为构建富有活力的社区治理共同体奠定了最坚实的人才基础。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