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公立医院,如何在“公益性改革”中谋生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17:26 1

摘要:过去三年,县级医院过得并不轻松。门诊量下滑、医保控费、人才流失、患者外流……再叠加最新一轮“公益性改革”,很多院长心里只有一句话:

过去三年,县级医院过得并不轻松。
门诊量下滑、医保控费、人才流失、患者外流……
再叠加最新一轮 “公益性改革”
很多院长心里只有一句话:

“上面要公益,下面要生存……这仗太难打。”

但现实是:
公益性改革不会停,
县级公立医院也不能等。
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准自己的生存路径。

下面,我从政策现实 + 县级医院痛点 + 可落地策略
为您讲清楚:

公益性改革下,县级医院还能靠什么活?
怎么不亏钱、不流失、不被边缘化?
县医院的增长点到底在哪?

很多院长常说:“我们不是没人看病,是没钱赚。”

感冒、皮肤病、小问题为主,
技术含量低、服务价格低、医保支付低
根本撑不起医院运行成本。

高血压、糖尿病、脑梗、老年病……
病种单价低、医保限制多,
DRG/DIP下很容易出现:
“治得越多,亏得越多”。

只要医生稍微有点水平,就会被市级医院挖走。
县医院越留不住人才,越没有技术,患者越外流。

很多地方的县医院,医保资金外流率高达30%~70%
这意味着:
患者没在本地治 → 医保报销也跟着流走 → 县医院越办越穷。

从国家层面来看,公益性改革重点有四个方向:

检查、耗材、药品等原有“收益空间”进一步缩减。

2)提高劳务价格

诊查费、护理费逐步提升
——这对县医院是利好,因为县医院“技术项目”本来就不多。

3)财政投入加大

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医疗共同体核心单位,
会获得更多财政补助(尤其是基本服务、公共卫生部分)。

4)强调分级诊疗与县域闭环

国家要把 “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县域、康复回基层”
作为未来五年重点任务推进。

对县级医院来说,这是生机也是红利。

如果谁能真正建立“县域就医闭环”,
谁就是未来五年的赢家。

县医院永远不可能与三甲拼设备、拼名医、拼科研。
县医院的出路只有一条:

做县域最懂患者的医院,做县域最可及的医疗中心。

怎么做?
下面是“县级医院能落地、能执行”的五条生存路径:

县医院没必要建全科型科室,
真正能留下患者的是两类科室:

脑梗、糖尿病、心衰、骨科老年病等
——这些病种患者最多、需求最大。

如康复科、内分泌、心内、消化等。

县医院的增长点不是“一次住院”,而是“长期管理”。

一个县级医院,只要深耕2–3个强专病,
就能形成“县域闭环”,大部分患者不再外流。

县级医院门诊的几个问题很普遍:

看病体验一般流程不清楚排队久、沟通少健康宣教薄弱

在公益性改革下,门诊必须变成:

① 缩短等待时间
② 优化首诊流程
③ 建立门诊宣教体系
④ 强化复诊预约
⑤ 打造专病门诊、MDT门诊

这类门诊升级,能直接提升患者黏性,
减少外流,形成增长。

县医院住院患者多为慢性病老年患者,
且DRG支付压力大。

住院部必须从:

❌ 以“收多少、治多少”为目标
变成
✔️ 以“疗效达标+规范化管理”为目标

包括:

住院路径管理出院随访计划护理宣教标准化建立康复+随访管理体系

患者从住院→康复→复诊→随访,
这条链做顺了,县医院不用担心外流。

县医院最大的短板不是技术,
而是“不会让患者知道我们能看什么”。

要做三件事:

让患者“看得见医院”。

让患者“记得住医院”。

让患者“愿意来医院”。

县医院传播做对了,患者自然回流。

公益性改革不是让县医院亏钱的,
是要让县医院“把钱花在对的地方”。

县医院应该主动对接政府和医保局:

灵活使用“编制周转池”,
解决人才引不进、留不下的痛点。

政策是最大的助力,不是阻力

公益性改革不是风险,
是倒逼县医院去升级、去重建能力。

未来三年,县级医院不会比现在轻松,
但机会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清晰:

县域强专病
长期服务体系
门诊服务升级
医共体协同
公益性政策红利

谁能抓住趋势,谁就能真正活下去。

✔ 县级医院的7大升级方向✔ 如何减少患者外流✔ 如何构建县域闭环✔ 如何提升运营效率✔ 如何利用政策红利✔ 如何重建增长模型✔ 以及县医院可直接落地的实战工具包

杨老师会基于300+家医院的实战辅导经验
带您手把手找出医院的问题,
明确来年增长方向。

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帮您预留一个名额。
今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系统课,
非常适合要做 2026年规划的院长

您需要我发给您课程大纲吗?

添加我了解更多

来源:侠骨cA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