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底蕴与智慧,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急速变迁,如何让其不只是一份存于典籍的记忆,而是真正“活”在当下、滋养未来,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做好保护和传承,必须把握好几对核心关系,在
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底蕴与智慧,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急速变迁,如何让其不只是一份存于典籍的记忆,而是真正“活”在当下、滋养未来,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做好保护和传承,必须把握好几对核心关系,在坚守本源与勇于创新之间找到动态平衡。
首先,必须清晰区分“保护”与“传承”的层次,采取差异化策略。保护是传承的基础,其核心在于“存续”与“保真”。对于那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迹、古籍善本、非遗技艺等,首要任务是进行抢救性、预防性的科学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减少损耗、延缓消亡,确保文化载体和基因的真实完整。这需要秉持严谨甚至保守的态度,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信息扭曲。而传承则是在保护基础上的“活化”与“运用”,它面向当下和未来,重在精神内核的提炼与传播,需要更加开放和灵活的姿态。将二者混为一谈,要么会导致保护不力,要么会使传承僵化。
其次,传承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性转化”,实现与传统对话的现代表达。齐鲁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观念,其精神内核具有永恒价值,但其具体的表达和承载形式需要与现代社会对接。这不是简单的复古或贴标签,而是要以当代的语境、审美的趋势和传播的规律,对其进行创造性诠释。例如,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影视艺术、文创设计等现代手段,让深奥的哲理变得可感、可亲、可参与,使其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发展、城乡建设中,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内化。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将文化滋养深度融入社会生活肌理,使之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文化的力量,不仅在于其本身的价值,更在于其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社会运行模式的积极影响。应积极探索将齐鲁文化中的治理智慧、伦理规范、人文精神与社会治理、道德建设、经济发展相结合。例如,将“为政以德”思想融入干部政德教育,将“诚信仁义”理念滋养现代商业文明,将“孝老爱亲”传统助力家风建设和社区和谐。当文化的精髓真正转化为社会运行的优良规则和公民的内在品格,其传承才算是落到了实处。
让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既要做忠实的守护者,保护好文化根脉,更要做智慧的创造者,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这条路需要耐心与智慧,但唯有如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才能跨越时空,从厚重的历史中走来,迈向充满生机的未来,持续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深沉而不竭的精神动力。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