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17岁的全红婵趴在采访桌上,轻声说出“现在跳得很差,但是我很快乐”时,这句看似矛盾的话,道尽了天才运动员背后的挣扎与释然。从东京奥运一战封神的“水花消失术”,到全运会带伤出战的坚韧,这个被亿万观众寄予厚望的少年,终于卸下了“完美”的枷锁,坦言跳水曾带给她的重
当17岁的全红婵趴在采访桌上,轻声说出“现在跳得很差,但是我很快乐”时,这句看似矛盾的话,道尽了天才运动员背后的挣扎与释然。从东京奥运一战封神的“水花消失术”,到全运会带伤出战的坚韧,这个被亿万观众寄予厚望的少年,终于卸下了“完美”的枷锁,坦言跳水曾带给她的重压与不快乐。而教练团队早已为她铺就的“后路”,不是退路,而是让她在热爱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的温柔铠甲。
全红婵的“不快乐”,藏在满是肌贴的伤痛里,藏在流量裹挟的期待中。全运会开赛前夕,她因胫骨、踝关节伤病暂别赛场五个月,复出后身上贴满肌贴才能勉强完成训练,每天都要在敷冰止痛与反复起跳中挣扎。镜头前,她熟练地给自己缠肌贴的模样让人心疼,可面对采访仍会腼腆微笑;双人决赛仅获第五名,她坦然承认“确实没跳好”,却没人知道,这是她与新搭档磨合不久,还带着伤病拼尽全力的结果。更让她疲惫的是无形的压力,从14岁成为世界冠军起,“满分”“天才”的标签就如影随形,网友的过度关注、输赢的舆论绑架,让跳水从热爱变成了“必须做好”的任务。私下里,她曾对着镜头叹气“能力下降了”,也坦言不跳水的日子里,回老家陪爸妈、和朋友玩耍,才发现“这样的生活也挺好”。
这份真实的心声,没有让教练团队急于“纠正”,反而催生了最贴心的“后路规划”。如今的全红婵,训练场上少了“必须夺冠”的催促,多了科学与温度的守护。教练团队引入AI技术扫描身体,连抬腿角度差0.7度都能精准调整;用VR眼镜模拟观众起哄的场景,帮她在高压下平复心跳;甚至让她把自己的失误视频做成“鬼畜”,在欢笑中强化记忆。曾经带她夺冠的恩师何威仪没有强迫她“重回巅峰”,反而找来奥运冠军谢思埸当“大哥哥”式助手,两人亦师亦友,谢思埸甚至会让她帮忙挑选孩子的奶粉,用陪伴消解她的孤独感。新教练张雁全作为伦敦奥运冠军,既是她的指导者,也是懂她压力的“师兄”,更注重她的心态调节而非成绩强求。
教练们的“后路”,从来不是让她放弃跳水,而是帮她重构与这项运动的关系,从“为了别人的期待而跳”,到“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练”。他们允许她在伤病期暂别泳池,享受普通人的青春;支持她在社交平台分享“我真棒”的骄傲,也接纳她“没跳好也没关系”的坦然;更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减少伤病对她身体的消耗,让她能在热爱与健康之间找到平衡。就像全红婵在全运会后发文所说:“没有白走的路,对错都是我的脚印”,那些伤病的煎熬、失利的遗憾、快乐的瞬间,都成了她成长的一部分,而教练团队的守护,让这些脚印走得更稳、更从容。
当记者蹲下身,与趴在桌上的全红婵平视交流时,我们终于明白:天才运动员首先是个孩子。全红婵的“松口”不是退缩,而是勇敢做自己的开始;教练的“后路”不是妥协,而是对运动员最本质的尊重。未来的她,或许还会站上领奖台,或许会放慢脚步,但无论如何,那个曾经被“完美”绑架的少年,已经在温柔的守护中,找回了面对跳水、面对人生的底气。而这份“不追求极致,只愿你快乐”的默契,远比金牌更动人。
来源:收藏骑士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