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年只放两天假、冬天跳冷水池、倒立抖到哭,这群湛江娃却包揽了十五运会跳水双金。
一年只放两天假、冬天跳冷水池、倒立抖到哭,这群湛江娃却包揽了十五运会跳水双金。
看完直播,很多观众只记得领奖台上的笑脸,没看到后台那排小红鼻子。
粤西傍晚气温不到十度,泳池没加盖,孩子上岸时浑身冒白气,牙齿打颤还能报数:一、二、三,走。
动作没压稳,教练手一挥,自己爬回台子再来。
没人讨价还价,因为所有人都一样。
有人算过,一个十米台动作从起跳到入水不到两秒,可把它练顺至少要重复两千次。
两千次里,一半在陆上垫子上摔,一半在水里撞出水花。
摔得狠了,后背整块青,第二天继续倒立,青印被垫子磨得火辣辣,照样计时三十分钟。
家长隔着栏杆看,心疼得跺脚,娃倒安慰:早摔早记住。
全红婵爆红后,报名电话被打爆。
学校干脆去幼儿园挑人,让小孩走平衡木、折跟头,胆子大的留下。
选上不代表稳,三个月体能刷掉一半,半年柔韧性再刷一半。
剩下的人分三队,梯队越高,放假越少。
最狠那级全年363天在岗,除夕下午练到四点,初一早上七点集合。
教练一句话:冬天歇七天,开春花三周找水感,划不来。
文化课没落下,教育局派老师驻点,教室就在馆边。
五点下课铃一响,书包往墙角一扔,垫子才是第二课堂。
倒立、蹦床、跳板,顺序固定。
倒立先练眼,盯地纹不能眨,眼泪掉下来也不能动。
蹦床练空感,腰杆一松,教练竹竿马上敲。
六点进泳池,水比外头低三度,跳下去像扎进冰包,脑子瞬间清醒。
上来跑两圈,再跳,循环十趟才收工。
伙食也狠,肉蛋奶不限量,青菜必须吃完。
教练盯桌,挑食当场加一勺。
有人偷倒,全队加练冲刺。
娃们边跑边喊:咽下去比跑圈轻松。
体重每天称,超零点五公斤,自觉加穿一件雨衣跑三千米。
脂肪少,水花才小,这是硬道理。
最难受的是长个。
身高一窜,动作全变,原本十拿九稳的翻腾突然翻过头,水花炸成花。
教练不降难度,加陆上模仿,晚上绑沙袋睡。
孩子半夜抽筋哭,队医掰脚,家长只能在视频里看。
熬过半年,骨头稳了,动作回来,成绩涨一大截。
再看录像,自己都笑:那时像不会跳的鸭子。
省里比赛是期中考,全运会是期末。
赛前两周,训练表拉到极限,早上五点出操,晚上九点收工,中间睡一小时午觉。
家长不许探班,怕分心。
决赛那天,师兄聂钧回校做示范,孩子围着他数手茧,一层厚皮。
聂钧一句没煽情:我当年也哭,哭完继续跳。
小队员听完,转头就上十米台,扑通一声,比刚才还整齐。
奖牌挂在师兄脖子,照片传回学校,贴在走廊。
新生抬头看,眼里不是羡慕,是算账:还要摔多少次,才能把自己的照片贴上去。
没人逼,自己默默加练。
教练办公室墙上贴着全年日历,363个格已画满红叉,剩下两天空白,大家盯着像看年终奖。
其实那两天也安排了体能测试,真放假的是心,不是身体。
有人质疑这么练太旧。
教练拿出数据:十年走出三位亚洲冠军,五十多位省队队员,淘汰的也拿了二级证书,中考高考加十分,没人掉队。
文化课平均分比市区校高八分,因为没时间偷懒。
家长最现实,算完账闭嘴。
孩子更直接,拿到证书当天,把旧泳帽扔进垃圾桶:明年换新的。
夜幕降临,馆里灯还亮。
小队员趴在池边打腿,水花溅到看台,观众席空无一人,他们还是把每个动作走完。
因为知道,领奖台镜头只给冠军,没人拍训练房。
可没有训练房里的363天,镜头转过来也接不住。
跳水这回事,说到底就是自己和地心引力算账,算赢的人,才能站在光里。
来源:收藏骑士k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