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地的钢筋,以前摸着烫手,现在摸着冰凉。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二舅在电话里吼的。他在北京干了二十年钢筋工,今年过完年到现在,满打满算就上了四十天班。以前是老板追着他要工期,现在是他追着老板要活干,老板的电话比他媳妇的还难打通。这就是最近总听人念叨的“防止规模性返
工地的钢筋,以前摸着烫手,现在摸着冰凉。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我二舅在电话里吼的。他在北京干了二十年钢筋工,今年过完年到现在,满打满算就上了四十天班。以前是老板追着他要工期,现在是他追着老板要活干,老板的电话比他媳妇的还难打通。这就是最近总听人念叨的“防止规模性返乡”,听着挺官方,翻译过来就是:城里快没饭吃了,别让大伙儿一股脑全饿着肚子跑回去。
你想想那个画面,多扎心。一个壮劳力,在城里能扛水泥能砌墙,回到村里,面对那一亩三分地,突然就没了用武之地。地里的活儿,爹妈早就顺手干了,根本轮不着他。他就像一把铁锹,本来是挖地基的,现在让他去挖野菜,使不上劲啊。我二舅说,他工棚里七八个老乡,上个月已经走了三个。为啥?北京一个单间月租一千二,还没算水电暖气,一天不干活,心就往下沉一分。与其在城里干耗着把积蓄花光,不如早点回老家,至少不用交房租,自家院里种点葱,饿不着。
可真要都回去了,老家那小村子能装得下吗?一个村突然多出几十个闲人,那可不是小事。没活干就没收入,没收入就没消费,村里的小卖部都得关门。年轻人憋得慌,天天聚在村口打牌,时间长了,不出事才怪。所以现在提“以工代赈”,这招儿挺实在。说白了就是不能让人闲着,得给事做,给钱花。你把村里的土路修成水泥路,把废弃的池塘改造成鱼塘,或者组织人去山上种果树,这都是活儿。一天给个一百多,虽然比不上在工地上挣得多,但好歹是份稳定收入,人心里就踏实。
我有个发小,以前在苏州电子厂,今年也回我们县城了。他没闲着,把家里闲置的二楼收拾出来,改成了个直播小间,专门卖我们县的土特产,什么手工粉条、山核桃、土蜂蜜。一开始没人看,他就天天吆喝,现在一个月下来,挣得比在厂里还多。他说,城里卷不动了,回来看看,说不定能卷出一条新路子。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返乡不是退路,也可能是另一条赛道的起点。
说到底,大家不是非要挤在大城市,谁不想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问题是得有饭吃,有事做,有奔头。这事儿急不来,也怕不来,得一步一步想办法。时代变了,打工的路数也得跟着变,守着老皇历,迟早要被淘汰。
来源:幸福安康
